梁彥昌,王 燕
(1.河南省臺前縣中醫醫院內二科,河南 臺前 457600;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介入科,河南 鄭州 450000)
呃逆是腦血管疾病后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因膈肌功能受到不自主的間歇收縮功能,進而使延髓呼吸中樞功能被抑制,增加了膈神經的運動纖維傳出能力,導致呃逆[1]。本研究用降逆止嘔湯加減輔治腦血管病所致呃逆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85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腦血管病所致呃逆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44例。對照組男26例,女15例;年齡40~73歲,平均(49.36±6.63)歲;腦梗死34例,腦出血7例;持續時間3~24天,平均(17.53±2.68)天;觀察組男28例,女16例;年齡40~73歲,平均(50.14±6.65)歲;腦梗死38例,腦出血6例;持續時間3~24天,平均(18.05±2.70)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具備完整的臨床資料,CT、MRI檢查資料完整;②患者神志清楚、意識清晰;③可進行溝通、交流;④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呃逆標準,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時間短,常伴有胸膈痞悶、脘腹不適等癥狀;⑤對研究知情,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重度吞咽障礙;②有上消化道出血、肝腎異常;③合并神志異常、認知障礙、精神功能分裂癥,無法正常溝通交流;④研究期間主動退出。
兩組治療期間清淡飲食,注意保持輕松、愉悅的情緒,具備良好的治療依從性。常規西醫治療,即氯丙嗪注射液(西安風華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61021600)25mg,肌注,每天1次;或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成都倍特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1539)10mg,肌內注射,每天2次;連續5天。
觀察組加用降逆止嘔湯加減治療。藥用代赭石24g,陳皮15g,竹茹12g,太子參12g,丁香9g,麥冬9g,旋覆花12g(包),炙枇杷葉9g,柿蒂9g,白芍30g,炒麥芽20g,大棗5枚,甘草9g。痰濕明顯加厚樸9g、茯苓12g,腹脹便秘加大黃6g、瓜蔞仁9g。日1劑,水煎取藥汁300mL,每次服用150mL,每天2次,連續5天。
臨床癥狀恢復情況,即呃逆停止時間,1天內呃逆發作次數及每次持續時間。
中醫癥狀,采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價,包括聲短而頻、胸膈痞悶、脘腹不適癥狀,按無、輕、中、重度計0、2、4、6分,評分越高表示中醫癥狀越嚴重。
治療不良反應,即惡心嘔吐、頭暈、頭痛。
顯效:呃逆停止,且治療1個月后無疾病復發。有效:呃逆發作次數較治療前降低50%以上,持續時間縮短50%以上。無效:呃逆發作次數、持續時間較治療前無變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聲短而頻 脘腹不適 脘腹不適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1±0.34 0.58±0.16 4.08±0.76 0.43±0.12 4.02±0.86 0.45±0.18對照組 4.96±0.35 1.36±0.23 3.96±0.78 1.08±0.35 3.95±0.90 1.03±0.63 t 0.672 18.256 0.723 11.520 0.369 5.805 P 0.252 0.001 0.236 0.001 0.357 0.002
兩組治療不良反應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不良反應比較 例(%)
呃逆是腦血管疾病患者主要并發癥之一,一旦出現呃逆,病情難以緩解,影響患者生存質量。通常呃逆分為外周性呃逆或中樞性呃逆,外周性呃逆是因食管炎、肺炎、心肌梗死、肺炎、縱膈腫瘤等疾病刺激膈神經,或胃癌、胰腺炎、胃炎等疾病刺激迷走神經,進而造成外周性呃逆的形成;中樞性呃逆是因腦腫瘤、腦卒中、腦膜炎等疾病影響延髓,造成中樞性呃逆[4]。腦血管疾病所致呃逆屬于中樞性呃逆,涉及腦干高級中樞系統,病情復雜,臨床治療較為困難[5-6]。常規西醫治療腦血管疾病所致呃逆時,一般在短時間內有效控制呃逆發病機制、形成因素,通過刺激迷走神經,干擾機體呼吸功能等方法,或使用促胃動力藥物、抗精神病藥物、抗膽堿藥物等藥物療法,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藥物應用缺乏特異性,效果不確定、副作用明顯,進而影響治療效果[7]。
中醫將呃逆稱為“噦”,病變位于膈,臟腑在胃,與肝脾、肺腎臟腑密切相關。《靈樞·雜病》記載“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在早期醫療文獻就肯定呃逆的作用機制以及相關的治療方法及作用。《景岳全書·呃逆》記載“唯屢呃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氣有大逆,或脾腎之氣大有竭而然,然實呃不難治,而元氣敗竭者,乃最危之候也”。指出腦血管疾病所致呃逆持續發作病情嚴重,中醫治療多根據其發病機制,認為其病機在于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動膈,脾失健運,痰濕內阻,影響中焦氣機導致疾病發生[8-9]。因此多用降逆止嘔湯治療。降逆止嘔湯方中代赭石平肝鎮逆、涼血止血,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竹茹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太子參補益脾肺、益氣生津,丁香溫中降逆、溫腎助陽,麥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旋覆花降氣、化痰、行水,枇杷葉清肺止咳、和胃利尿、止渴,柿蒂降逆止呃,白芍補血養血、平抑肝陽、柔肝止痛、斂陰止汗,炒麥芽健脾和胃,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有降逆止呃、健脾和胃、理氣生津功效[10-11]。
綜上所述,降逆止嘔湯加減輔治腦血管疾病所致呃逆效果較好,可降低呃逆發作頻率,縮短持續時間,且無明顯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