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茜,張 琳
(1.山西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醫學院第三中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HZ)是由長期潛伏在脊髓后根神經節或顱神經節內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經再激活而引起。臨床癥狀表現以皮膚一側出現帶狀簇集性紅斑、水皰為主,常伴有明顯神經痛,如若治療不及時易發生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1]。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帶狀皰疹發病率與其他國家相近,且隨著年齡增長,帶狀皰疹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2]。目前認為其發病機制與機體的免疫狀態有關[3],治療方法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抗病毒、營養神經、對癥止痛治療為主。筆者用火針聯合梅花針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山西中醫學院第三中醫院診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0例。治療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50~70歲,平均(60.43±6.69)歲;病程4~9天,平均(6.9±1.1)天。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50~70歲,平均(61.20±5.99)歲;病程(5~10)天,平均(7.5±1.4)天。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2014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發布的修訂版《蛇串瘡中醫診療指南》“蛇串瘡”診斷標準[4]。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中帶狀皰疹的診斷標準制定[5]。
納入標準:符合帶狀皰疹診斷標準,出現皰疹1~10天,且未經過抗病毒和止痛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并有良好依從性。
排除標準:特殊類型的帶狀皰疹,妊娠、哺乳期婦女,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糖尿病、肝腎功不全、惡性腫瘤,有出血傾向,3個月以內接受過其他治療,不積極配合本次研究。
治療組:先火針點刺接著用梅花針叩刺。①火針:患者側臥位,暴露患側,用鎢鋼單頭細火針取阿是穴與皮損部位相對應節段夾脊穴,(穴位選擇參考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新世紀第四版教材《針灸學》)消毒后點燃酒精燈,燃燒部分針體和針尖,直至通紅為度,迅速將燒紅的火針直刺皰疹中央,深0.2~0.3cm,根據皰疹簇的大小確定所點次數,以每簇中皰疹數量的1/3至1/2為宜,夾脊穴各點刺1次。每點刺一下后及時用干棉球按壓針孔,以防出血止血和減輕疼痛。隔日1次,5 次為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②梅花針:選取體位:根據發病部位選擇合適的體位,患側暴露,選用一次性無菌梅花針針頭,取阿是穴,消毒后將右手食指壓在針柄上,針體與食指指腹垂直,其余四指以適當的力量握住針柄。操作手法參照“師氏梅花針叩刺法”,即“一虛一實彈刺手法”,使用腕部力量,針尖與叩刺部位垂直,手法由輕到重從皰疹區邊緣呈向心性叩刺,直至皮膚表面滲血為度,隨即在叩刺處拔火罐(留罐時間以1~5min為度),將分泌物及滲出血液吸出后起罐,再局部消毒1次。隔日1次,5 次為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對照組:患者側臥位,暴露患側,取阿是穴、夾脊穴(病變相應節段一側)、支溝、陽陵泉、行間(穴位選擇參考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新世紀第4版教材《針灸學》),阿是穴用圍刺方法,常規消毒,用華佗牌0.35×40mm毫針針尖朝向皰疹區中心,呈15°角,沿皮下圍刺,深度0.5~1寸,每針相距1~2 寸,針數隨患處面積大小而定。夾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1.5寸。支溝、陽陵泉、行間直刺1.5寸,進針得氣后均行捻轉瀉法,留針30min,隔日1次,5 次為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疼痛指標:以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價疼痛程度。
皰疹指標:治療開始時至水皰干涸結痂所需時間。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疼痛消失,皰疹干涸結痂。顯效:疼痛明顯減輕,且VAS評分下降大于2分,皰疹消退70%及以上。有效:疼痛有所減輕,VAS評分下降1~2分,皰疹消退30%~69%。無效:疼痛無緩解,VAS評分下降小于1分,皰疹消退小于30%或無消退。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6.77±0.78 1.24±1.79*△對照組 30 6.39±0.99 2.68±1.13*
兩組止皰時間、結痂時間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止皰時間、結痂時間比較 (d,±s)

表2 兩組止皰時間、結痂時間比較 (d,±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組別 例 止皰時間 結痂時間觀察組 30 2.68±0.69△ 4.98±0.88△對照組 30 5.07±1.23 6.81±0.87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帶狀皰疹屬中醫“纏腰火丹”“蛇串瘡”“蛇斑瘡”等范疇。為感受毒邪,入侵肌膚脈絡而成。又或情志內傷、飲食失節,同時感受風、濕、熱等外邪侵襲,導致肝絡失和、氣濕阻滯、日久化熱,濕熱火毒蘊結阻滯肌膚經絡,不通則痛,故有發紅斑、丘疹、簇集性水皰伴疼痛等表現。基本證型早期、中期、后期多分別為肝郁化火、脾虛濕蘊、氣滯血瘀。治療以清熱利濕解毒、理氣活血止痛為主。針灸起效迅速,且將不同針灸方式疊加可以加強治療效果[6]。醫家孫思邈率先將火針應用于外科瘡瘍癰疽等皮膚病中[7],主要運用以熱引熱的原則使火毒之邪得以外泄[8],同時能夠讓毛細血管中的瘀滯物和炎性物質溢出[9]。研究表明梅花針叩刺可使帶狀皰疹局部毛細血管擴張、改善微循環,同時起到刺激末梢神經達到協調機體的功能[10]。火針點刺后即用梅花針叩刺放血和拔火罐,可擠出皰液、瘀血,既加強了火針開門祛邪之力使濕熱毒邪充分外泄,又達到了祛瘀生新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