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輝,何 可
(1.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6;2.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6)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沒有具體的神經系統體征,經檢查無明顯功能性病變[1]。多發群體為中、老年女性,表現為無預兆的疼痛發作,短暫且劇烈,且具有刀割、針刺等多樣的性質,呈周期性發作[2]。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治療方法較多,但無法徹底根除[3-4]。本研究用針灸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針灸科門診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35~70歲,平均(43.28±6.43)歲;病程0.5~5.5年,平均(3.21±1.52)年。觀察組男16例,女24例;年齡37~68歲,平均(43.75±5.89)歲;病程1~6年,平均(3.64±1.4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年齡35~70歲,診斷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頭顱有功能性病變,妊娠期,治療依從性差,精神病,嚴重肝功能不全。
對照組口服卡馬西平(湖南漢森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1638)0.2g,1日1次。若癥狀沒有明顯改善,疼痛程度沒有變化,根據實際生理體征和病情,每隔1天,適量增加,日均用量0.4~0.8g,最高不超出1.0g,治療4周。當出現視力模糊、皮疹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用,并作觀察處理。
觀察組用針灸治療。主穴取太陽、風池、合谷、人中和配穴印堂,從太陽穴開始進行施針,若第1針感受到明顯的酸脹疼痛,則配合陽白穴[5];第2針施百會、印堂,若感受到疼痛,配合四白、上關穴。用28號的毫針進行針灸,1.5~2.0寸,進行針刺泄法,手法輕柔、準確,捻轉施針,注意部位、施針深度和患者反應,進針0.5寸,留針25min,1日1次。施針后可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詢問感受,當出現不適時立即停止,治療4周。
疼痛程度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按照0~10分級,0代表無痛,10代表劇痛,數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7]。
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顯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疼痛癥狀不明顯,發作頻率顯著下降。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疼痛程度降低,發作頻率稍顯降低。無效: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仍有疼痛感,且疼痛程度、發作頻率不變。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6.75±1.60 1.72±0.87對照組 40 6.70±1.51 4.13±0.76 t 0.144 13.194 P 0.886 0.000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發生不良反應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2.50%。對照組發生不良反應6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5.0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病因不明,關于它的發病具有多種學說,但都缺乏有力的證據證明。發病時患者痛感較為強烈,陣痛多出現在三叉神經支配區域,呈刀割樣、撕裂樣疼痛,多發于50歲以上女性。由于病灶部位不明,目前尚缺乏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常規治療以止痛為主[8]。
中醫認為,陽氣匯于頭部,受風邪致三陽經絡阻塞,從而出現頭痛[9]。通過對頭部和面部陽明經和大腸經交匯處施針,可疏風散邪、通經活絡,使氣血暢通,從而緩解疼痛。
針灸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臨床療效較好,且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