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毅
(重慶市榮昌區中醫院,重慶 402460)
頸椎小關節錯縫主要是指頸椎小關節超出正常范圍,并且小關節之間存在錯位。頸椎小關節錯縫好發于青壯年,且男性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近幾年發病人群越來越年輕化[1]。中醫認為,頸椎小關節錯縫的發病原因比較多,比如睡眠姿勢不正確或受到外傷等。旋提手法在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治療時間比較長,對患者心理狀態也有一定的影響[2-3]。本研究用旋提手法加針刺治療頸椎小關節錯縫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90例,均為我院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5例。實驗組男30例,女15例;年齡28~76歲,平均(49.25±3.78)歲;病程6個月~4年,平均(2.12±0.36)年。對照組男32例,女13例;年齡27~75歲,平均(48.88±3.66)歲;病程5個月~3年,平均(1.94±0.3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符合頸椎小關節錯縫臨床診斷標準,即用手上下觸動可感覺棘突發生偏歪,或者呈臺階狀不平整,做X線檢查時可見頸椎生理性弧度出現改變,頸椎后緣連線與某個階段不連續等。且排除器官功能障礙、溝通障礙患者。
兩組均用旋提手法進行治療,患者采取坐位,對其頸椎進行按揉及點按等方式,使其肌肉組織完全放松,操作醫生將肘部彎曲,在曲澤穴的位置將患者的下巴托起,一只手掌放置于頭部顳側,另一只手放置于后腦勺的風池穴位置,將掌心朝上。叮囑患者低頭放松,醫生應用肘部帶著患者向對側轉動,一直轉動到不能動為止,然后應用雙手向上快速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提升幅度不應過大。反方向也用同樣的手法,促使頸椎小關節有效調正,使其局部組織得到充分的放松。
實驗組加用針刺治療。患者取坐位,身體坐直,將肩部、頸部及背部挺直,促使全身放松,可給予頸肩部適當的按摩,幫助活絡經脈,應注意力度要適中,密切觀察疼痛程度,并隨時對力度進行調節。取肩貞、天宗、風池、肩井、百會、大椎、晴明,用40mm毫針,深度0.8~1.2寸,時間35~40min。如疼痛較為明顯時可以適當將扎針時間延長,并減輕力度,每日針刺1~2次。
兩組均治療2周。
頸椎曲度。正常范圍12~15mm,曲度增大時大于17mm,曲度變直時小于7mm。
對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健康及日常活動等生活質量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疼痛評分。采用視覺評分量表(VAS),滿分為10分,分數越低表示疼痛程度越輕。
用SPSS21.0版本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顯效:臨床癥狀及疼痛基本消失。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疼痛不明顯。無效:臨床癥狀及疼痛無緩解或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曲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曲度比較 (mm,±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頸椎曲度比較 (mm,±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45 3.32±5.45 3.85±7.02對照組 45 3.46±5.03 7.85±9.31 t 0.5973 25.6173 P 0.4571 0.0000
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軀體功能 社會功能 心理健康 日常活動實驗組 45 89.42±6.75 86.73±5.41 88.46±5.76 89.79±6.03對照組 45 75.19±5.03 76.54±5.02 77.43±5.02 80.23±5.62 t 14.2573 3.2176 4.5179 2.5743 P 0.0000 0.0015 0.0000 0.010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45 5.64±1.02 1.28±0.56對照組 45 5.35±1.25 2.86±0.67 t 0.5971 13.4189 P 0.3249 0.0000
頸椎小關節錯縫在臨床上是一種多發病,一般起病比較急,以面目麻木、頭昏及活動受限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隨著病情發展會隨之出現退行性改變,實施有效治療尤為重要[4]。
頸椎小關節錯縫屬中醫“痹證”范疇。主要是因為風寒入侵所致,痰濕阻絡,發生疼痛。治療多用旋提手法,頸椎因為受到牽引上下移動受到阻礙,所以會發生被動伸直情況。由于被牽引力拉緊的頸椎肌肉與韌帶直接作用于頸椎周圍,可有效將頸椎進行伸展,繼而放松肌肉及韌帶,此時椎間結構發生改變,將椎管內容有效增大,促使小關節錯縫得到有效的改善,幫助頸椎生理結構快速恢復,緩解對血管及神經的刺激,達到減輕臨床癥狀的效果[5-6]。
針刺可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治療效果。旋提手法加針刺治療臨床效果較好,可幫助恢復頸椎曲度,有效緩解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