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琳琳 史國普 伊夢寒 吳立軍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網絡運用范圍越來越廣泛,遍布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青少年思想觀念的塑造和影響越發深遠,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也越發顯著。但目前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未能抓住學生受眾的網絡心理,吸引力不強,相關網頁板塊點擊量低,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冒、不認同甚至逆反排斥,這嚴重影響了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本文從心理視闕下探究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了學生受眾的網絡心理,探討如何運用心理學方法,研讀學生受眾的內心,從而激發學生興趣,轉變學生態度,契合學生需求,變被動輸入為主動接收,促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良性發展。
一、學生網絡心理
學生的網絡行為是受網絡心理的影響的,想要做好網絡思政工作,離不開對學生網絡心理的探究和把握。在長期的網絡活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具有當代特色的大學生網絡心理特征,根據對各種相關文獻的研究和整合,我們發現,大學生的主要網絡心理是接受心理、逆反心理和漫不經心心理。
(1)接受心理
接受心理學是研究審美接受的心理機制和內在規律的科學.是人們對信息或者作品的一種自發的、積極的、認可的、接納的心理趨向,它不僅包括了選擇、整合、內化的實際過程,還反應了主體與外界信息作用時的心理偏好,決定了主體對信息的接收意愿和接受程度。接受心理是一種潛在的接受,是接受的心理定勢或心理準備,要想轉化為接受,還需要主體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和共同趨向。
(2)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個體與事物相互作用時,對事物產生的一種否定性的心理情緒、對抗性的行為傾向,帶有強烈的個人心理色彩。它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表現為在思想認識上的反感、拒絕情緒和實際行動中的反對、對抗行為。主要通過認知、情感、行為意向這三個環節實現。當個體以與外界傳遞信息不一致的認知支配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時,個體就很難在心理有好的情感體驗,進而衍生懷疑、憂慮、煩躁等消極情緒,如若不能得到有效的紓解,這種傾向就會逐漸轉化為內在的逆反情緒甚至外在的逆向行為。
(3)漫不經心心理
漫不經心心理是指接受主體對外界事物或者信息不關注、不在意 ,對相關的活動、作品隨隨便便 ,對相應的信息傳輸、內容接收等過程都抱著一種“無所謂”的心態。它是一種特殊的消極狀態,表現為心理的不以為然和行動上的消極怠慢,會影響接受主體對外界客體的吸收、整合和內化的過程,在這種心理情緒的影響下, 教育內容很難對受眾的思想行為產生影響,發揮較好的教育效果。
二、基于網絡心理,高校思政教育改進建議
(1)迎投學生接受心理,迎合大學生網絡興趣——緊跟潮流。
想讓網絡思政教育發揮應有的成效,學生主動的接受是第一位的,因此,網絡思政教育需迎投學生接受心理。網絡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學生關注的博主、帖子、超話等熱門話題和內容,善于從中剖析出思政教育的切入點,從而加強教育吸引力;要緊跟時代潮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方式,與時俱進地運用網絡流行的、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及形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要建立起具有時效性的互動機制,及時回應問題,加強引導,并充分運用網絡交流平臺,激發大學生的參與熱情,不斷完善和改進網絡思政教育的形式,牢牢抓住學生受眾的接受心理。
(2)扭轉學生逆反心理,重視大學生主體地位——思想轉變。
逆反心理是思政教育中,學生出現的最主要心理。主要表現為對自認權威的強行灌輸教育方式的抗拒。因此,想要扭轉學生逆反心理,轉變思想、重視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必須的。一方面,施教者要轉變教育思路,順應網絡平等、交互的作用方式,去權威化,變被動的填鴨灌輸為主動的吸引內化,在思想信息傳遞時將理論化的內容網絡化、生活化、大眾化;另一方面,要重視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握他們的心理特點,變繁為簡,與時俱進,寓教于樂,融情于理,創新網絡思政教育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網絡思政教育中來,變成網絡思政教育發展和完善的主導者。
(3)打破學生漫不經心心理,研讀大學生內在需求——內容為王。
信息時代,內容為王。要想打破學生的漫不經心心理,調動起學生積極性,在教育內容上下功夫是必不可少的。網絡思政教育需充分研讀學生受眾需求,破除一貫的新聞稿堆積,直面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難題、困惑、迷茫,真正做到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要加強對學生感興趣的網絡熱門話題、時事政治的解讀解析,從中提煉出思政育人的有效內容,潛移默化的達到教育效果;要及時了解不同年級學生在不同時間段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有針對性的推出系列化答疑解惑專題欄,讓網絡思政教育“小而實”,真正發揮好網絡教育的效果。
綜上所述,運用心理學方法,研讀學生受眾的內心是提升高校網絡思政教育效果所必需的。作為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加強自身學習,跟緊時代步伐,貼近趨勢潮流,抓住學生接受心理;適應網絡教育環境,改變傳統觀念,重視受眾主體,扭轉學生逆反心理;多于學生受眾交流,研讀學生需求,重視教育內容,打破漫不經心心理。只有真正了解并迎合了學生受眾的心理,我們的思政教育才能起到教育效果,不斷地引導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姝君. 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逆反心理及其疏導策略[J]. 教育觀察, 2018, 007(008):43-44,94.
[2]甘俊.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研究[J]. 神州, 2020(6):202-202.
[3]季海菊. 建構網絡心理健康的教育體系[J]. 學海, 2019, 000(006):213-216.
[4]張良. 網絡心理學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獻綜述[J]. 藝術科技, 2019, 032(006):276-277.
[5]張雪. 大學生網絡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D]. 渤海大學, 2019.
[6]陳淑慧. 大學生網絡心理特征分析及導向對策[J]. 時代教育, 2014, 000(017):153-153.
[7]李積鵬. 當代大學生網絡心理特點對校園輿論引導的影響及心理對策研究[J]. 現代教育科學, 2019(6):71-76.
作者信息:
房琳琳,女(1993.10—),濟南人,漢族,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
(濟南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