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會文

大足區作為成渝兩地相向發展的戰略腹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支撐、成渝主軸特色產業集聚區、重慶主城都市區橋頭堡城市,近年來先后被納入國家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和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在推進改革試點的過程中,大足區緊緊抓住土地改革這個“牛鼻子”,積極促進城鄉要素加快流動,推動以城帶鄉、城鄉互補、融合發展,實現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三地改革”讓農村資源活起來
大足區是全國33 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區市縣之一,先后于2015 年3 月、2016 年9 月、2017 年12 月啟動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土地征收、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在土地使用范圍、實用權能、異地調整、金融市場等方面深耕細作,著力破除城鄉土地二元制度,為城鄉融合發展注入了活力。
一是引導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合理流動。探索制定《大足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管理辦法》等7 份規范性文件,形成《大足區城鄉統一建設用地使用權基準地價評估技術規范(試行)》等8 個技術規范,形成了與國有建設用地統一基準地價、統一交易平臺、統一交易規則、統一信息發布、統一服務標準、統一監督管理的“六統一”運行模式,賦予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等權能,逐步建立起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實現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試點開展以來,大足區成功入市土地100 宗、面積3278 畝,為大足石刻文創園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用地保障。
二是推動農村土地規范征收。研究制定了土地征收目錄、征收項目公共利益認定爭議聽證辦法,將公共利益土地征收范圍嚴格控制在7 個大類、30 個小類、122 個條目內,嚴格執行土地征收要求,有效縮小了征地范圍。強化農村土地征收成本構成及標準測算,充分保障群眾切身利益,累計征收農村土地872.1 畝、安置人員792 人,通過改革有力推動了垃圾處理場、變電站、便民服務中心等一大批公益性項目的順利實施。
三是促進農村宅基地有序流轉。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和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管理辦法、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轉移登記辦法的“1+3”試點政策體系。通過明晰宅基地“三權分置”主要權能,加強宅基地登記頒證,完善了宅基地權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機制,建立集體經濟組織回購收儲機制,通過引導農民以地票等方式有償退出,拆除“一戶多宅”2499畝,農民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2734 畝,促進了偏遠、閑置廢棄、零星分布的農村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三變”改革讓農村居民富起來
大足區以推動“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為抓手,以“政府引導、農民主體、市場主導”為路徑,在吸引城市資本下鄉的同時,將優勢資源集合起來進行統一經營,形成長期穩定的經濟效益,努力實現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生態增值。
一是政府鋪底,引導農村資源重獲新生。對所有涉農資產進行清產核資,摸清資源稟賦優勢、村集體資源資產等情況,讓改革更有底氣。全面梳理涉及農村農業的農、林、水等鼓勵政策,整合各級財政資金1928 萬元,發動151 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改革工作,有效充實改革力量。
二是平臺助力,解決股份改革實施痛點。搭建股份合作平臺,引導具有法人資格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農民,以“經營主體+村集體+基地”、“經營主體+農民+基地”等作為基本經營模式,構建“股權平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股份合作機制。在這個過程中,9569 名農民變為股東,實現分紅65.3 萬元,集體收益再分紅21.3 萬元,同時解決了1254 名農村居民的就業問題。
三是企業“唱戲”,資產資源資金攜手共贏。近年來,大足區對標國際一流水平打造營商環境優選地,健全公平競爭制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吸引了大批投資者。鼓勵引導龍頭企業下鄉,吸引1.66 億元社會資本投入鄉村旅游,2020 年全區鄉村旅游人數達到120 萬人次,旅游收入近800 余萬元。例如,大足區拾萬鎮長虹村圍繞優質水稻產業,引進數家農業企業,通過村集體及農戶土地折價入股,共同打造了“重慶隆平五彩田園”景區。長虹村通過舉辦五彩水稻節、油菜花節、豐收節等活動,吸引20 余萬名游客參與線下線上活動,形成農文旅一體化發展的新模式。
“三管齊下”讓農村環境美起來
認真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發展農村公共服務的一項基本準則,積極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加快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差距。
一是鄉村環境治理讓農村更“靚”。通過“群眾自籌一點、業主捐贈一點、政府投入一點、向上爭取一點”的“四點”方式,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區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村莊清潔行動覆蓋率均達到100%,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讓越來越多的人向往。
二是交通服務提升讓村莊更“暢”。要想富先修路。近年來,大足區建成“四好農村路”1489 公里,行政村通暢率、撤并村通達率實現100%,被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務院扶貧辦(現為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命名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在此基礎上,大足區實施全域公交計劃,推進公交“雙改”工作,成功創建重慶市首個國家級城市公交標準化試點區縣。全區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水平達到4A 級,形成了村村相連、站場配套的農村客運網絡,農村群眾現在出門就能坐上公交車,出行更加方便。
三是農村房屋改造讓農民更“暖”。宅基地和住房是農民最重要的財產,也是農民安身立命之本。解決農村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不能完全拋給市場,要實現困難群眾的“安居”夢、“優居”夢,還有賴于政府職能的充分發揮。為此,大足區大力實施農村危房治理改造,切實保障農村困難群眾住房安全,增強困難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8—2019 年,大足區累計改造農村危房9839戶,獲得國務院通報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