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平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以來,銅梁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從基礎設施、基本產業、基層組織、基層治理“四基”發力,打破城鄉二元邊界,暢通城鄉融合發展“血脈”,激活人、地、錢要素自由流動,全力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注重均衡完善基礎設施,讓閉塞的鄉村暢通起來
本著“著眼基本面、不撒胡椒面”的原則,銅梁區建立涉農資金打捆使用機制,整合12 億元資金補短板,做到城鄉規劃與建設一張圖落地、一體化推進,促進公共資源合理配置。
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全覆蓋改造區域干線公路、農村泥結石路,累計建成“四好農村路”、入戶便民路4600余公里,全面打通斷頭路、“卡脖子”路,100%實現農村公路組組通,有序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
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整合鎮街水廠統一管理,大力實施場鎮“一戶一表”改造、農村人飲管網鞏固提升工程,農戶飲水安全率達100%,實現群眾有水喝、喝好水。
推進電訊設施一體化。全面完成農村薄弱電網改造,群眾和企業用上放心電、安全電,扎實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鋪設光纖2.3 萬公里,實現4G 信號全覆蓋、5G基站有序建設。
推進環境整治一體化。全面建設鎮街垃圾壓縮中轉站、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網,建成綠色示范村莊18 個、人居環境整治示范點6 個,畜禽養殖循環化改造率、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村莊清潔行動覆蓋率均達100%。銅梁區還全面推行人居環境整治“積分制”,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改水、改廁、改廚、改圈、改棚“五改”,凈化、硬化、美化、亮化、文化“五化”,呈現“過去掙工分、現在掙積分”的火熱場景。
激活要素發展基本產業,讓貧瘠的鄉村豐盈起來
銅梁區深化“三變”改革、推進“三社”融合,引導資本、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流向農村,培育城鄉融合新主體1900 余個。
推動規模化發展。開展“三權”融資試點,清理出農村集體資產總額22.7 億元并發放股權證,每年整合6000萬元涉農資金進行股權化改革。探索“六要路徑”,向閑置土地、閑置資產、流轉土地、農村電商、大戶帶散戶、產業融合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完善各方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城市工商資本下鄉,盤活閑置土地、荒山荒坡5 萬余畝,全面消除“空殼村”。打破鎮村(社區)界限,因地制宜建設高標準農田、推進宜機化改造,發展優質糧油50 萬畝,建設精品蔬菜、精品水果、精品養殖、精品花木4 個10 萬畝產業基地。
推動融合化發展。堅持串點連線、成片擴面,以60公里綠道串聯5 個鎮街、34 個特色產業點,建成120 平方公里西郊示范片,獲評“重慶十大最美鄉村”。促進農業“接二連三”,發展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54 家,做靚“西郊·花語悠游谷”、“玄天秀水生態畫廊”、“荷和原鄉”等鄉村游品牌,發展“原鄉慢食”、特色民宿、原鄉驛站,唱響“周末到銅梁”等產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推動智能化發展。銅梁區積極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成“神農大腦”,集成農業大數據發展智慧農業,建成黃桷門互聯網小鎮、直播帶貨基地,實現“愛在龍鄉”電商平臺村(社區)全覆蓋,上線交易農特產單品7000 余個、交易額近2 億元。
推動品牌化發展。銅梁區聚焦品質、圍繞市場、依托電商,把“小品種”與“大品牌”相結合、分散生產和規模經營相結合,培育“三品一標”農產品377 個,形成“銅梁蓮藕”、“銅梁龍柚”、“原鄉小艾”、“銅梁葛粉”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實現“小船結隊出海闖市場”。
強化引領夯實基層組織,讓寂靜的鄉村生動起來
辦好農村的事,要靠好的帶頭人、好的基層黨組織。銅梁區堅持從最基本抓起,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以人的素質提升作為根本,培育壯大新型農民隊伍,夯基固本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配強“帶頭人”。全面推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村(居)委會主任“一肩挑”,確保選得準、用得好、干得來。制訂年度工作和負面行為“兩張清單”,逐個實施精準考核,調整不勝任工作的書記、主任108 名,全覆蓋開展基本功培訓。
培養“年輕人”。推出給待遇、給政策、給出路政策包,持續開展“把老鄉留在老家”行動,建設城鄉返鄉創業園區和孵化基地,推動本土人才回鄉和城市人才入鄉,動態回引本土人才600 余名。實行鎮領導、駐村干部、黨組織書記“3+1”幫帶,推行本土人才下沉鍛煉,120 余名本土人才成為帶頭人或專職干部,建成一支“不走的鄉村振興工作隊”。
下沉“指導員”。建立包村干部、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一套班子”,組建產業指導員、科技特派員、“田秀才”、農業經營性人才“四支力量”,以鄉村振興講習所為平臺,既講黨的方針政策、又講產業發展技術,引導黨員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當好“服務員”。全面改造提升黨群服務中心,設置“一站式”服務大廳,配齊“五件套”,推行遠程審批服務,提供休憩、用餐、購物等服務,細化村(社區)干部接待群眾、服務游客工作制度,讓群眾辦事不出村、游客到村“坐得下”,把“會客廳”建成服務群眾、集聚商氣、吸引人氣的重要窗口。
促進協同加強基層治理,讓無序的鄉村和諧起來
銅梁區在城鄉全面實施“黨建扎樁、治理結網”工程,讓群眾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激發內生動力,形成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共享治理資源。全覆蓋建立三級社會治理指揮中心,“三級書記”既抓黨建又抓治理,推動工作整合、力量融合、資源聚合,實現“上面千條線、下面一張網”,群眾訴求一鍵上報、及時處理。
共商公共事務。建好村(社區)“理事會”,推選能人擔任理事,完善議事協商制度,實現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大家說了算。推廣“開英工作室”,“一站式”調解矛盾糾紛,實現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鎮(街道)。
共樹文明新風。創建全國文明城區,深化“五風浸潤”工程,大力弘揚邱少云精神,13萬“少云志愿者”常年開展綠化養護、環境保護、秩序維護志愿工作,常態化評選“新鄉賢·好鄉親”、“最美家庭”、“最美院落”,文明鄉風吸引各方人士來銅發展、下鄉創業。
下一步,銅梁區將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重慶市委工作要求,扎實推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促進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和城鄉協同發展。
一是更加注重規劃統籌。優化全域融合發展空間,規劃建設覆蓋城鄉的四向快速干道、科創新城、高鐵樞紐站、特色小城鎮,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全域提升基礎設施,大力整治城鄉接合部,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是更加注重要素流動。聚焦“人”,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持續回引本土人才。聚焦“地”,擴面“三變”改革、深化“三社”融合、完善“三權”分置,全面盤活農村土地。聚焦“錢”,成立重慶龍裕城鄉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建立鄉村建設“資金池”,統籌涉農資金,吸納社會資本。
三是更加注重產業協同。推進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全鏈條指導特色農業產供銷,集群化發展西部美谷、原鄉小艾等農產品深加工產業,提檔西郊示范片,建設一批新的示范片、示范村,留住鄉情味和煙火氣,做優鄉村旅游,持續推動農業規模化、融合化、智能化、品牌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