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清堯
重慶西部片區入選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西部片區九個區成為國家級“試驗田”。作為九區之一的榮昌區大力實施“強興工業、壯優特色、統籌城鄉、構建和諧”的發展戰略,加大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力度,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在城鄉融合發展的探索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明顯。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鼓勵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放寬城市落戶限制,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56%。逐步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機制,各類人才入鄉政策普遍推開,鼓勵引導大學生等本土人才返鄉創業,允許大學生保留農村戶籍,農村創新創業人員達3400 余人,激發了鄉村發展活力。
二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深化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49.2 萬畝,占比提高到58%。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實施地票交易,探索出一條盤活農村閑置廢棄建設用地、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統籌城鄉建設用地利用的路子。
三是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實施“四好農村路”和人行便道工程,實現公路村村通和人行便道戶戶通。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公共提升工程、城鄉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大力整治城鄉接合部,推行城鄉環衛一體化,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理實現全覆蓋。實施農村衛生改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推進。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區、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
四是積極探索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堅持用抓工業的方法抓農業,成功獲批全國首個農牧特色國家級高新區,國家級生豬大數據中心在四川等地建成5 個分中心。入選首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榮昌豬上榜全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堅持體旅、文旅、農旅融合發展,安陶小鎮入選全國精品特色小鎮典型案例,夏布小鎮成為首批全市非遺特色小鎮。
建好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要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依托,以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抓手,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為目標,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通過城市帶城鎮、城鎮帶鄉村,實現城鄉發展同頻共振、互補共進,增強城市對鄉村振興的帶動作用和鄉村對城市提升的延伸功能。
一是抓規劃引領,夯實融合發展基礎。以做大城市為平臺,以振興鄉村為根基,強化城鄉一體規劃、一體布局。堅持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手抓,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提升科學規劃水平。做大城市規模,提升城市承載力和聚集力,帶動城鄉加速融合發展。加快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做到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提升城鄉規劃質量。優化農田保護、生態涵養、城鎮建設、村落分布等布局,正確處理好城市與鄉村、城市與產業的關系,使美麗鄉村成為城市發展的延伸空間,實現城鄉生產、生活、生態有機融合。因地制宜編制村莊規劃,推動多村連片規劃,確保行得通、能落地、可持續。
二是抓改革突破,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扎實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 年工作,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推動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立“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加快完成土地確權頒證,依法把有償收回的閑置宅基地、廢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盤活利用農村低效閑置的土地資源、零星分散的閑置建設用地。完善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制度,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探索變確權到戶到地為確權確股不確地,委托村集體或專業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農村承包地。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加快房地一體的宅基地確權頒證。用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推動“三社”融合發展。
三是抓制度完善,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健全農業農村投入保障制度。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土地出讓收入、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農業農村力度,落實好土地出讓收入優先支持鄉村振興的政策,逐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建立金融支農機制,健全農業融資擔保體系,制定農村土地經營權、集體資產股份融資擔保辦法,建立農村資產抵押風險補償制度,加大農業保險投入。建立人才入鄉機制。創新各類人才入鄉激勵機制和政策體系,鼓勵離退休干部、教師、企業家等返鄉創業,深入開展“三師一家”下鄉服務,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強化農業人員技能培訓,加快造就一支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鄉村人才隊伍。建立工商資本下鄉機制。加強政策引導,鼓勵工商資本投資適合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農業領域。建立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機制。完善科研人員到鄉村兼職和離崗創業制度,健全涉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的激勵機制和利益分享機制。
四是抓短板彌補,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加快補充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強“四好農村路”和農村入戶道路建設,提升農村公路質量。持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統籌推進電力、燃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支撐。實施場鎮提升工程和農房提升工程,加強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實施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和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完善鄉村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加強鄉鎮公辦幼兒園、寄宿制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優化城鄉醫療資源配置,強化醫共體“三通”建設,深入推進“區聘鎮用、鎮管村用”衛生人才使用機制,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完善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城鄉養老服務體系。
五是抓產業提升,做強融合發展支撐。加快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做強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做優農業品種品質品牌,不斷培育名、優、特、新農業品種,促進品質提升,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追溯體系建設,打造品牌,積極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加快農業“接二連三”。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種養業向產加銷一體化拓展,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農村、留給農民。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推動巴蜀鄉村旅游協同發展,打造一批巴蜀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加強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著眼做優做強,促進園區設施智能化、服務高效化,加快園區產業特色化集群化發展,推動更多企業發展成為具有區域帶動性的龍頭企業。推動川渝共建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加快建設國家優質糧油保障基地,以毗鄰地區為先導,推動生豬、蔬菜、柑橘等特色農業連片成帶發展,共同拓展農產品市場,打造川菜渝味等區域公共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