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忠利
摘 要:全球加速進入了數字化時代,在“新文科”建設語境下,“新藝科”緊隨新一輪科技革命給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帶來轉變,以新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面向未來,進行跨學科領域交叉與融合,探索新的藝術語言與形態,構建新的學科體系,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強化使命意識,為我國未來藝術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卓越藝術人才。
關鍵詞:新藝科;藝科融合;人才培養;人文精神
藝術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中,拓寬了自身的學科界域,逐漸形成了新的學科方向。諸如藝術學與相關學科交叉產生的藝術心理學、藝術倫理學、藝術人類學等具有新內涵、新思想的學科方向,使藝術學研究更加趨于多元。當今,在“新文科”語境下,“新藝科”緊隨時代變革的步伐,理解并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帶來的影響和改變,以新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面向未來,進行跨學科領域的思考,促進相互之間的交叉與融合,探索新的藝術語言與形態,構建“新藝科”學科體系,創建新時代藝術的中國學派,為國際高等藝術教育提供中國方案,為我國未來藝術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卓越藝術人才。
科技助力藝術創新
人類進入信息化科技時代,科技無處不在。藝術家的創作視野正在不斷拓寬,開始更多地關注科技的發展,并將其納入藝術創作的內容、題材、樣式、媒介、載體乃至研究方法之中,進一步加深了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使藝術表達的手段和可能性都大大拓展。
從美學的視角認識和理解科學,人們早就發現,科學中就有美的形式存在,如數學自身就蘊含著“對稱美、簡潔美、統一美、奇異美”。人們不僅在科學中發覺了從視覺呈現到精神感悟的美,而且還進一步將科學運用到藝術的創造中,促進藝術的發展。縱觀藝術史,我們可以發現,人類在科技領域的創新突破,往往會成為藝術創新發展的動因和催化劑,最終使藝術散發出異彩的光芒。藝術的發展從來沒有離開科技的進步,兩者之間相互交融、互為彼此。當然,藝術的繁榮與發展,通過對社會人文環境的構建和思想精神的培育,也會對科學技術的進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亦如法國大作家福樓拜所說:“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同時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從山麓分手,又在山頂會合。”
全球加速進入了數字化時代,數字技術助力藝術的創新發展,應用在多個領域,衍生出新的藝術形態,既為當下和未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提供嶄新的審美方式和審美體驗,也為社會生活的新需求和新問題提供新的設計方案。藝術與科技交叉融合發展,也是時代的呼喚和現代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
今天,隨著5G、云計算等新一代數字化信息技術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融合,藝術學必將會突破傳統觀念,伴隨時代的變化,產生新的學科方向。藝術創作也必定會以體現藝術本質特征為核心,以科學技術為助力,面向未知領域,推動藝術在媒介、材質、風格以及創作方式、創作場域等方面的改變,形成與以往不同的、全新的藝術形態和理論成果,構建起新的藝術審美價值體系,極大地推動藝術學的創新與發展。這是當下“新文科”語境下“新藝科”建設的時代命題,也是新時代推動藝術學科向前發展、培養未來藝術創新人才、實現文化強國的必然。
藝科融合,培養創新人才
放眼全球高等藝術教育,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成為一種重要發展趨勢。筆者在訪問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期間,曾參觀了其中一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助的“基于全球生態環境保護下的紙包裝設計”項目,實驗室組成跨界設計學、材料學、計算機科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的師生研究團隊開展研究;美國斯坦福大學康托藝術中心設置藝術與科學的跨學科課程,鼓勵學生在科技進步和數字化加速的時代,探索和挖掘藝術媒介設計和表達未知的可能性;瑞士蘇黎世大學數字藝術研究中心將藝術與數字化信息技術、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致力于重現水城威尼斯五百年前的建筑原貌,為當下的修復提供幫助;法國巴黎第八大學的數字創作與出版研究院開展數字出版教育,培養學生在出版理念、數字技術及藝術創新方面的綜合能力;我國中央美術學院成立科技藝術研究院,構建科技藝術教學體系,強化學生藝術形象思維和科學邏輯思維的交融。世界許多高校在強化藝術與科技交叉融合教育方面,都是瞄準學術前沿和社會需求,以跨學科專業的團隊為支撐,探索藝術創造的新領域,培養面向未來、具有復合創新能力的藝術人才,引領藝術學科的創新發展,提高各自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當下人們對藝術教育仍存在過度專業化的認知,加之社會分工對專業化人才的需求,使得藝術教育畫地為牢,造成藝術人才培養知識狹窄、創新能力不足。高校的美術類和設計類專業,無論是在本科,還是在研究生的專業教學中,多以講授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主,雖然在培養方案中設置有相關學科專業的選修課程,但是所占比重偏小。加之二級學院(系)的構建,又大多是以同一學科下的數個專業為基礎,在教育教學理念層面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學科專業交叉,在機制上更是缺乏有效的保障。這樣是難以培養出面向未來、具有復合創新能力的藝術人才。
“新藝科”創新人才培養涉及到辦學理念的創新、對不同學科專業的有效統籌、跨學科教學體系的構建、教學科研平臺的搭建、前沿學術研究的開展、師資隊伍的交叉互補、生源質量的提高、評價體系的建立等,需要更加多元化的綜合與提升。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興起,“新藝科”的人才培養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推進以下五個方面的改革:一是打破原有過于細化的學科專業壁壘,改變學科專業獨立發展的思維定式,加強藝術與其他學科專業及科學技術的深度交叉與融合。二是調整優化學科專業,重點圍繞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加強藝術與新興媒體、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與人機交互等領域的交叉融合,拓展新的學科方向,深化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形成“新藝科”自身的特色與優勢。三是構建跨學科領域的專業課程體系,科學設置藝術教育、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特別是要強化在跨學科視域下的學科專業核心課程以及相關課程的支撐,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藝術思維、形象思維、科學思維、邏輯思維能力。四是建立跨學科教師團隊,以人才培養為目標,以科研項目為紐帶,以實驗室或研究中心為平臺,以有效的激勵機制為保障,組建與跨學科研究方向相適應的具有多學科背景的師資隊伍。五是開展跨學科研究項目的交流與合作,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原則,以跨學科、跨學院、跨學校和跨國際的教學科研工作坊或項目小組的形式,通過交流互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藝術想象力,讓理論課教學有效地融入到實踐學習中,以藝術的視角認知科技,以科技的手段助力藝術插上飛翔的翅膀,培養學生在科技時代探索未知世界的創新能力。
“新文科”語境下“新藝科”建設,既要尊重藝科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探索跨界交叉融合的育人新模式;又要超越一般性的知識傳授,加強思維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強化使命意識,進而推動“新藝科”教育的創新發展,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藝術人才。
藝術為體、科技為用
近年來,圍繞“新文科”語境下“新藝科”建設的討論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強調“科技至上”;二是突出“人文主義”。筆者認為“新藝科”的“新”,應是建立在以文化為根、以生活為源、以藝術為體、以科技為用的基礎之上的學科交叉與融合的創新發展。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新藝科”的創新,不能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應是中華文化與中華美學精神的賡續。“新藝科”應根植于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并在新時代火熱的現實生活呼喚之下應運而生。“新藝科”的藝術創造,離不開現代信息化科學技術,同時也須臾不能與藝術創造自身的基本規律相游離。藝術總是以情感人,以美動人。以藝術的“興發”作用,開啟受眾的藝術想象,受眾在欣賞過程中,主動地參與到藝術的再創造之中,從而潛移默化地達到以文化人、以美化人的目的。
在探索“新藝科”建設過程中,盡管科學技術是推動“新藝科”發展的強勁動力,是藝術呈現的重要技術手段和載體,甚至也會形成新的語言、形式和內容。但是,人文精神仍然是“新藝科”建設的核心內涵。特別是站在國際舞臺上,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以新的藝術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彰顯大國文化自信,積極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人類已進入了數字時代,先進的數字技術已經使文字、語言、聲音、圖畫和影像等過去相互之間界限分明的各種信息,都可以以二進制語言進行數字化整合處理。這一切科學技術的演進,都促使傳統藝術分化、新型藝術創建。在這種情勢下,“新藝科”再次體現了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時代特征和人們對當代藝術發展的新訴求。今天,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某些方面,雖然超越了自身的工具化屬性,在被使用過程中,呈現出一定的美學特征,但是我們決不能抱有“技術至上”的思想。如果脫離人文精神,企圖孤立地在數字技術中挖掘新藝術形式,難免會使新媒體藝術走向一個缺失藝術生命力的冰冷極端。
在當今的經濟社會,技術快速更新的目的是為了自身能繼續生存下去,這種趨勢體現的是技術生存競爭基本規律下的經濟利益最大化。當人們認同“新藝科”語境下的藝術實踐必須適應最新數字技術,并完全依賴于數字技術時,數字技術很容易把藝術推入離開技術就無所適從、無法創新的境地。這也許有悖于我們開展“新藝科”教育的初衷,因為“新藝科”教育理念下,藝術創作的目的終究是以人為本,而非以技術為本。
物之美離不開人的審美發現與體驗,只有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的審美活動,物之美才有可能被發現、照亮和喚醒。于今而言,最新的數字技術也許會助力新藝術形式的創生,但決不會自動地帶來新的審美內容。數字技術環境下的藝術創作不僅要極數字技術之所能,更重要的是創作者要憑借數字技術對自身思想、情感的充分表達,營造出全新的審美意象,為受眾開拓新的精神綠洲,并帶給受眾獨特的審美體驗。筆者認為,這是“新藝科”在不斷探索和發展過程中應始終把握的一個方向。
“新藝科”在與其他學科、最新科學技術交叉融合中,不僅要在藝術實踐層面大膽試驗、勇于探索,而且還要在理論層面加強研究,特別是從藝術的視角認識數字技術自身的美學價值以及數字技術如何進一步助力藝術語言、形態的創新。還要從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視野,發現藝術與科技交叉融合的社會貢獻,從而加強藝術成果與商業的進一步融合發展。這些都需要我們加快構建“新藝科”理論知識體系,支撐其特色發展。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探索建立與時俱進的跨學科建設發展的評價體系,以適應“新藝科”發展的需要。
“新藝科”的“新”,既是長期以來藝術學科在自身發展完善過程中,需要再次突破已有的界限,沖向更為高遠新天地的必然選擇,更是回應當下大眾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科技迅猛發展及產業轉型升級挑戰的學科自新。我們已經看到了噴薄欲出的曙光。
(作者系北京印刷學院副校長)
[責任編輯:苑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