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洵
【摘? 要】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發展規劃。如今成渝之間的合作正在大力推進,如何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作可持續地、深入地進行下去,需要在充分了解當前經濟形勢后共同攻克發展中的難題,搭建一系列平臺,構建一系列規則與機制,將雙城經濟圈建設持之以恒地深入推進下去。
【Abstract】The 6th Meeting of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mmission of CPC put forward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pla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engdu-Chongqing double-city economic circle. Nowaday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engdu and Chongqing is being vigorously promoted. How to mak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engdu and Chongqing sustainable and in-depth, we need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jointly overcome the problems in development, construct a series of platforms, construct a series of rules and mechanisms, and persistently and deep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city economic circle.
【關鍵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合作博弈;可持續
【Keywords】Chengdu-Chongqing double-city economic circle; cooperative game; sustainable
【中圖分類號】F299.23?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1)06-0031-02
1 引言
成渝地區是我國西部地區人口數量最多、人才聚集最密、產業基礎最好、創新能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發展潛力最大的優勢區域。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我國改革開放從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縱深推進,使成渝地區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形成東西南北四極牽引、長江上下游首尾呼應之勢,進而加快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支撐和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
當然在深入合作中本身就存在也將產生諸多阻礙和困難,如何打造出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成渝地區需制定一體化的發展目標和更嚴密的合作計劃,從多維度統籌協調,深入分析以往合作經驗與借鑒其他區域的協作經驗,從而在更加廣闊的領域和范圍深入可持續合作。
2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戰略地位的形成過程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概念的形成和提出是一個隨著國家發展需要和區域協作不斷深化的過程。從形成過程也能看出國家在政策指引上逐漸培養壯大兩個核心的綜合實力,堅持用一體的漸進的規劃和布局是為了其不斷提升發展目標并最終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過程。
2.1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形成歷程
2011年,國務院批復《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要求把成渝經濟區建設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
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要求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的國家級城市群。
2017年,四川和重慶同時獲批成為第三批自貿試驗區。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2.2 政策進階指引雙城發展
在這些歷年的政策指引中有幾個重要的轉變:
從要求成渝在帶動西部地區發展和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提升到將成渝城市群建設成為“引領西部開發開放的國家級城市群”的發展定位。
從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平臺,是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撐,也是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示范區再到要求將成渝城市群建設成為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戰略高地,要將成渝城市群打造成國家級城市群。
有了對于推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重要論斷。成渝兩地的經濟合作在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下逐漸上升為國家戰略。
3 基于合作博弈的成渝雙城合作
隨著世界各地經濟融合的加深,基于經濟體之間的合作博弈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且已有合作博弈研究其他區域經濟合作的案例。
3.1 合作博弈的研究視角
基于利益分配運用群決策沖突處理機制即溝通、協調與利益補償機制,以博弈結果來進行界定,實現最優的合作結果的博弈就是合作博弈(劉智勇、徐選華,2009)。世界上所有的矛盾與沖突,似是非合作的博弈,其實合作博弈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工具。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在許多重大歷史事件中都運用到了極其高明的合作博弈策略(施錫銓、朱鳴雄,2012)。張擎(2009)認為基于西方價值體系的合作博弈理論要在中國得到有效應用,需對中國社會的一些典型因素進行分析和理論構建。熊啟濱(2009)建議以合作博弈的思想解析中國所面臨的國內外合作問題,完善合作策略,化解沖突,以促進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3.2 區域合作的影響因素
區域合作是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是資源約束條件下的必然選擇,選擇適宜的合作方式是區域合作成功的關鍵。
Krugman(1991)以歐盟作為研究題材,認為經濟一體化合作可能加劇了區域間收入不平等。Henderson(1997)認為區域經濟合作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能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Venables,1999)。地方政府的合作面臨協調問題、合作信用、收益分配等影響,影響因素包括交易物品屬性、經濟社會特征、政治制度特點和政策網絡這4個方面(Richard C. Feiock,2007)。
區域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產物,是世界經濟激烈競爭的產物,區域合作步伐加快是世界經濟大趨勢之一(孫海燕,2007)。我國區域合作存在諸多困境,區域合作意識淡薄、地方保護主義嚴重、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等導致地方政府間合作成本較高(楊薇,2009)。區域合作的順利運行離不開信任、規范、參與網絡、文化認同等社會資本(蔣瑛、郭玉華,2011;吳光蕓、李建華,2009)。面對不同的區域合作機制,須確定合理的區域合作戰略,處理不同層次機制之間的沖突與配合問題(陸建人,2005)。
3.3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合作的先天條件
政策優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上升為國家戰略,能夠以此來提升西部地區整體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地理優勢:成渝地區是我國與中亞、中東歐、南亞和東南亞等距離最近、規模最大的經濟地理單元,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發揮著聯外接內的獨特區位優勢。
要素優勢:成渝兩市的經濟聯系隸屬度總體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已成為互聯互通水平較高的區域中心。
生態優勢:相比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成渝地區有豐富的水源、天然氣、頁巖氣等清潔能源,是適宜人類居住的極佳區域。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亟需形成一盤棋思維,短板也較為明顯。
產業同質化:受獲得要素的成本影響,成渝經濟區內各個城市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及條件相似,在經濟運作中表現為城市間相同或相似產業的激烈競爭。
行政分割:阻礙我國產業協同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現有的行政區劃體制性障礙,要積極發揮政府在促進區域內產業協同發展中的作用。
市場活力有待提升:依靠政府推進的合作可以很快地形成合作模式和某種利益分配的格局。但是,這種合作對于政府的制度建設和政府之間的合作有著較大的依賴性。
整體而言,為實現可持續深入合作,成渝雙方要以頂層設計思維推進成渝地區統籌發展,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發揮比較優勢,尋求帕累托最優。
3.4 合作博弈視角下的可持續深入合作
區域經濟合作是一個無限次重復博弈的過程。博弈雙方的最優選擇可能是追求長期利益,但一定要有全局意識:
①共同拓展市場:促使更多的戰略新興型產業項目落地,共同拓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前景,而不僅僅是在本地優勢產業上擴大規模。②建設互聯互通:無論是貨物貿易還是人的交流,用更短的時間和更高效的分工換取距離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優勢互補。高效的互聯互通是人流、資金、要素等在更短時間的交換。未來城際逐漸一體化與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出現,將使一體化的涵義更為豐富。③秉持契約精神:成渝雙方的合作歷史悠久,但成渝地區的合作從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開始便是嶄新的一頁,城際互信非常可貴,需要雙方一致呵護。④擁有一致目標:一是對既有的合作成果和經驗進行深入分析,減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深入合作中的阻力;二是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可持續深入合作創新路徑,尋找到更多的合作契機;三是以理論和實踐互鑒,總結經驗教訓,提升合作的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劉靜波.產業競合:合作博弈、網絡平臺與制度條件[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0.
【2】徐涵蕾,梁植軍,邊緣.基于演化博弈分析的產業共性技術開發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0):129-136.
【3】Swanstrm,Niklas.Regional Cooperation or Competition in Afghanistan: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J].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12,22(Supplement 1):102-111.
【4】.China's Regional Policies:Progress of the 11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and Prospect of the 12th Five Year Plan Period[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9(2):90-96.
【5】施錫銓.合作博弈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6】寇大偉.我國區域協調機制的四種類型——基于府際關系視角的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5(4):99-103.
【7】劉小冬.合作博弈理論模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8】范少言.絲綢之路沿線區域合作研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
【9】王歡芳,崔揚,賓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發展的央地協調機制研究[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4(4):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