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宏
摘要:設計原定的概念是人類在造物過程中的計劃行動。這個概念的界定經歷了相當長的演變過程。設計原先在學術上脫胎于美術學,事實上設計本身是與藝術相依附的,但是設計并不僅僅是感性的隨意流淌,設計更是基于人類改變這個世界的理性活動的規劃行動,工業設計本身隸屬于設計大概念下的定義,本文旨在對工業設計的概念演變進行歷史梳理,并對工業設計概念的持續演變以及未來的趨向進行進一步的探討與思索。
關鍵詞:工業設計;概念;理性;演變
一、工業設計概念起源
工業設計的概念本身起源于人類社會的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工業化的機械大生產模式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產結構,致使之前單純為了視覺審美來制造商品或者手工業品的藝術模式受到了沖擊。人類社會伴隨著生產力前所未有的提高,市場經濟的范疇也不斷地擴大,逐步吞噬整個人類社會的生產模式,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生產和市場經濟的運營模式將整個世界都納入其中,每個國家愿意或者不愿意,都被動或者是主動地逐步接受這種模式。也就意味著,傳統的手工業的生產模式也將會被代替,那么手工業時代地設計模式也將被逐步取代。手工業時代地設計模式粗略地可以概括為繁冗復雜的審美,即使是新藝術運動之前的工藝美術運動也沒能抵擋住最后工業化模式下的設計方式的風靡。設計逐步也從一開始追求手工業時代精細的仿生形態過渡為追求簡潔的幾何模式,本質上是在追求利于工業機器生產的設計。
“工業設計” (industrial design) 的概念是美國藝術家約瑟夫·西奈爾 (Joseph Sinell) 于1919年首次提出來的, 迄今已有90年的歷史[1]。在國際裝飾藝術和藝術工業展覽會上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功能主義美學發展的首批成果,展品中包括轎車設計、柯布西埃的功能主義家具、格羅皮烏斯及其學生們的作品。功能主義美學實際上就是設計驅動下藝術審美以及設計理念的革新,對于產品設計有簡潔的需求,才孕育工業設計想著這個方向進行。工業設計眾所周知的是包豪斯為代表的現代設計教育,本質上帶有強烈的簡潔訴求。這中間的審美實際上出現了復興中世紀的趨向,其校長格羅皮烏斯給包豪斯內的學員訂購的雜志就是兩本,均是闡述或者介紹中世紀美學的。中世紀在神學固化以及傳播的現實下,設計就是追求簡潔的幾何形態,這毫無疑問與功能主義的訴求相契合。
工業設計概念的嬗變,在上文中提到的審美上的改變實際上反應的是最初工業設計概念的起源。當然這種概念的革新最先體現在了平面上,我們很明顯地可以發現,20世紀初的藝術新流派,從立體主義到構成主義,無不是抽象的幾何美學,這就是說,工業設計最先功能主義屬性的本質在這里得到闡述。而工業化的逐步發展,包括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生產進一步擴展,有著之前對于設計理念的革新以及審美上的新概念的提出,工業設計概念進一步發生變化。這個時候比較趨向于人們傳統認知中較為狹義的工業設計的概念,即產品設計,將設計真正融入到生活的每一個使用的產品中,例如汽車、洗衣機等日用品的設計。
二、工業設計概念在信息時代的新變化
人類社會伴隨著計算機的發明以及完善,又發生了新的變化,當然在此基礎上,雖然工業設計這一提案并未被遺棄,但是人們賦予這個概念許多新的定義。在1957年,國際工業設計協會隨著工業設計發展的深入應運而生,這個協會不斷地修正工業設計的概念,也證明了工業設計概念伴隨著社會發展的飛速變化。其在1980年下的定義最為突出:就批量生產的產品而言,憑借訓練、技術知識、經驗及視覺感受而賦予材料、結構、構造、形態、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裝飾以新的品質和資格,這叫做工業設計。這是對于工業設計中產品設計強烈趨向的最后一次維護,人們還是固執地將工業設計中的“工業”一詞與設計中的產品聯系起來,工業設計一定是與產品的機械化批量生產相關的。但是時代的發展終將突破這個固執的認識,工業設計的概念也不僅僅將會停留在批量生產的產品上。就像馬克思主義劃分有產者和無產者的定義區分一樣,最初仿佛只有工人才算做無產者,事實上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發現沒有生產資料,被迫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的群體都是無產者,這個出賣勞動力不僅僅是單一的工廠中的勞動,因為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工廠里甚至也不需要工人不停地進行體力勞動了,看似無產者的概念定義縮小,事實上卻是放大,因為按照上述定義,城市里地很多工作群體也是無產者的范疇,類似于公務員、教師等等。同樣的,工業設計的概念也將伴隨著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發生這樣的變化。
2015年,韓國光州舉辦的國際工業設計協會第29次全體大會上提出了新定義,即“工業設計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戰略程序,推動發明、創造商業成功、通過創新產品、系統、服務、體驗而提高生活的質量。[2]”從這里可以看出,工業設計的概念被拓展了,而不是僅僅局限在了產品批量設計的模式上,也就是說,工業設計還包括了設計服務,產品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設計等等,這里可以看出,真正信息時代下的工業設計有交互以及信息服務的趨向。設計越來越與服務交互行業結合。
三、工業設計概念的未來趨向微探
工業設計從提出,是因為工業化的現代大生產的到來,概念的革新也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結構的變化進行的。但是仔細來看工業設計概念的演變,可以鮮明的發現,雖然工業設計概念伴隨著生產模式的改變,但是生產模式的改變卻是依附商業模式的,換句話來說,工業設計的本質就是為商業模式的轉變服務的。工業設計本身是為了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實際上,一開始產品附加值的追求是因為當時的市場經濟的主體交流是產品,信息時代的市場經濟則是服務業的比重上升了,那么不難想象的是工業設計也會伴隨著新的商業模式變化,因此服務設計也納入了廣義的工業設計的范疇。那么隨著人類社會的進一步變化,信息化的普及,對于人的交互的需求增強,現代人的時代異化的趨向加強,對于人類情感回歸的市場也必然是加強的。那么我們相應的市場必然會滿足新的需求,也就是說,工業設計可能會越來越偏向于情感化設計或者是幸福概念的設計。
綜上所述,是對于工業設計概念的嬗變的初步預測,還有待更多的學者以及研究人員提出相應的見解。
參考文獻
[1]凌繼堯.工業設計概念的衍變[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9(04):13-15+181.
[2]王受之.工業設計學科演化的軌跡與可能的方向[J].裝飾,2020(03):15-22.]
(浙江工業大學設計與建筑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