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教學資源的匱乏不僅存在于偏遠地區,其實還存在于我們日常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如何巧妙化解音樂教育教學中資源匱乏問題的方式、方法就十分具有實際意義與實踐意義。筆者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與讀者共同探討:
一、對教學器材匱乏的應對:
教學實例:一年級上冊《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這是一堂學唱課,教學目標除了要完成本節課的演唱部分外,還需要學生能使用打擊樂器三角鐵、鈴鼓為歌曲伴奏,然而對于學校而言,所能配備上的三角鐵與鈴鼓都寥寥無幾,并不能夠支持所有孩子同時使用,不能讓所有孩子同時都參與到、體會到樂器合奏、合作的魅力,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因為在《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的集體表演形式和實踐過程,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在群體中的協調能力”。
針對這一問題,我認為有三種解決方案,且各有千秋,愿與讀者共同交流:
第一,可以根據現實所有樂器的數量與實際授課人數按比例發放樂器(此比例可以是隨機性的,也可以挑選課堂學習表現好的學生進行發放)。此方案雖可以在部分程度上達到課程標準,但其他未拿到樂器的學生們會逐漸失去對課堂參與度和興趣度,且此種情況一直客觀存在,并不能解決長遠問題。
第二,可以根據現實所有樂器的數量與實際授課人數按比例發放樂器,但增加音樂體驗與欣賞次數。比如本節課所需樂器總數為40,即實際人數為40,現實所有樂器的數量為10,增加音樂的播放次數至4次,假設教室排布座椅一行的數量為10,那么在第一行學生樂器合奏過后,可以將其手中樂器依次向后傳遞給第二行的同學,以此類推,即可實現所有學生都參與到音樂教學實踐活動中,當然也可以在授課的各種環節中分別使4行學生體會到教學用意,進而完成教學目標。此方案雖可以實現“全民參與”,但授課過程過于冗長,學生容易在這種“漫長”的體驗中失去對合奏的耐心與新鮮感。
第三,可以創造虛擬的樂器來滿足學生對樂器合奏的期待。《皇帝的新裝》相信讀者已不足為奇,無非就是表現了皇帝接受了兩個騙子騙其身著“隱而未現”的華服的虛榮心,而孩子卻很實在地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純真,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去其異義、看其表象,筆者就充分利用這看不見的形態所給予的好奇與想象空間,創造一個“虛構”的樂器,讓學生可以一次性地同時體會、感受音樂所留下的“痕跡”。比如,在本課中,可以給學生們編造一個美好的故事情景,例如,“老師會魔法,你瞧!老師給你們每個人都變出了一樣樂器,那就是三角鐵,我們的左手捏住三角鐵的頂端,右手拿起小鐵棒,嘗試著用小鐵棒敲擊三角鐵,那三角鐵會發出怎樣的聲音呢?對了,就是金屬碰撞的聲音——“叮叮叮”,我們用口模仿出它的聲音,結合著我們的演奏,共同來感受一下合奏那神奇的“魔力”;那么我們換一種樂器——鈴鼓,這次我們左手拿起鈴鼓,右手來敲擊鼓面,鈴鼓又會發出什么聲音呢?原來,因為有小而扁的鈴鐺的加入,鈴鼓就會發出“沙沙沙”的聲音,再加上敲擊鼓面原本產生的“咚咚”聲,合起來就是“咚沙咚沙”的音效,同樣我們采用口與演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合奏,老師現在將你們分為兩組,一組來演奏三角鐵,另一組來演奏鈴鼓,我們來合作一下,它們又會摩擦出什么樣的“火花”呢?……”此方案可一隅三反,它不僅同時滿足了學生們對音樂的期待乃至對課堂環節設計的期待,還投合了學生對美好童真向往的心理特點。另外,筆者還有幾個地方需要斟酌,愿與讀者共同商榷:教師所運用的樂器為實物佳呢還是虛物?一方面,若用實物,難免也會讓學生感到未體驗過真實樂器的缺憾,若改成僅僅展示實物,讓學生對這件樂器的形制有感官上的了解是否更為恰當呢?另一方面,若用虛物,僅憑教師的“一面之詞”,樂器的形制是否太過于抽象,讓學生難以有感官上的描繪呢?還是可以改成以圖片展示的這種“虛”的形式來彌補其不足,以實現學生與教師平等體驗音樂作品的權益呢?
對于這三種解決方案,筆者更傾向于最后一種方案的實施,它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音樂課“原汁原味”的樂趣,讓學生們都能積極加入、體驗音樂,感受它所帶來的獨特魅力。
二、對教學場所匱乏的應對:
在日常音樂教育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音樂教室的數量無法與實際上課的數量相匹配,教師間的授課時間與教學場所配置往往會出現矛盾與碰撞,因此難免有一些教師不得不去班級里授課,以達到教學資源的共享與平衡利用。對于音樂教學來說,最重要、也最為常見的教具(或者說是器材)——鋼琴,那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在音樂課程的設置中,學唱課程比重偏多,需要通過鋼琴伴奏以解決學唱中的一系列問題,如各種音樂符號、音高、音響效果等,去班級授課就意味著無法發揮鋼琴所能起到的“決定性”作用,那么可不可以選擇一樣樂器來代替鋼琴的位置呢?筆者實踐證明,可以運用鋁板琴代替鋼琴,鋁板琴的音域(即小字一組的g到小字三組的a)雖然較窄,但十分符合教學中常用的演唱音域,滿足了學唱課程對音準的基本要求,清純透亮、夢幻般的獨特音質更能夠迎合學生對“童話”音樂世界的審美觀,這不僅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也可以充盈學生對多樣化音色的感知,使得常態化的教學模式煥發新生。
最后,筆者認為音樂教育教學資源的匱乏雖是一個現實存在的問題,但并不是一個在教育教學中無法替換或解決的問題,關鍵在于如何利用與時俱進的思想巧妙地將所學與所需運用到極致。
王瑞暄
2021年2月
王瑞暄 性別:女 籍貫: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 民族:漢 出生年月:1995.4 學歷:研究生 研究方向:器樂藝術 單位名稱:遼寧省大連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普羅旺斯學校
(遼寧省大連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普羅旺斯學校 ?11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