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國榮
摘 要:高考試題具有“引導教學”之功能,其試題特點和價值取向會對中學地理教學產生深刻影響。本文從人地協調、真實情境、格局過程、實踐探索四個維度對2021年部分高考真題進行詳細分析,以期探索出新課程背景下地理學科學業質量評價試題命制的價值取向,為教師貫徹中學地理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優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地理學科;高考試題;評析
有關全國和部分省市2021年高考地理試題評價文章與試題信息看,高考試題總體上具有“體現學科素養導向,引導教學深入探索”的特點。相關試題命制注重創新設計、挖掘時代主題、構建問題情境,突出地理學科獨具的思維與分析方法;注重人地協調、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的價值取向,并將地理學思想方法自然、貼切地融入情境素材與問題設計中。
聚焦“人地協調”,彰顯育人價值
2021年高考地理試題充分體現了立德樹人的育人導向,依托地理學科特點,緊扣時代主題與時代精神。試題在素材選擇上聚焦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成果,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遞人地協調發展觀念,“潤物細無聲”地將立德樹人的育人要求融合在試題之中,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發展、自然環境變化,正確看待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形成尊重自然、和諧發展的態度。
一、聚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成果
試題緊密結合學科內容,精選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反映新時代國家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精準扶貧等素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堅定道路自信,樹立家國情懷。例如,2021年文科綜合全國甲卷第1~3題,以新冠疫苗包裝為背景,引導學生理解黨中央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2021年文科綜合全國乙卷第1~3題,以無人機服務新疆棉花生產的科技興農案例,展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成果。
例1.(2021年廣東選擇性考試地理卷第10~11題)據報道,北京時間2021年4月29日,包括我國搭載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長征5號B等三枚運載火箭先后發射升空。三個發射場均位于海岸線附近。表1為三枚運載火箭發射的相關信息。據此完成10~11題。
解析:本題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將空間站首個艙段——‘天和核心艙順利送入軌道”這一地理時事為切入點,考查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與自然帶的分布規律。試題運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科技發展的重大成就作為情境,引導學生關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增強國家認同、理想信念與愛國情懷。1992年黨中央提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經過20多年獨立自主和奮發圖強的奮斗,已圓滿完成第一步、第二步既定任務。本試題情境涉及的“長征五號”系列火箭便是實現航天強國目標的關鍵一步,它是中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強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可以完成近地軌道衛星、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空間站、月球探測器和火星探測器等各類航天器的發射任務,它標志著中國運載火箭已實現升級換代,中國運載火箭低軌和高軌的運載能力均躍升至世界第二。
第10題:考查地球自轉地理意義的區時計算??蓪讶氐膮^時都轉化為北京時間進行比較——根據“東加西減”的地理規律,歐洲織女星(西三區)的發射時間轉化為北京時間只需加11個小時,即為29日9時50分;美國獵鷹9號(西五區)的發射時間轉化為北京時間需加13個小時,為29日11時44分。故三枚火箭發射離開地球表面的先后順序為織女星、長征5號B、獵鷹9號,C選項正確。
第11題:通過對三個發射場的自然地理特征、自然帶的分布的考查,滲透考查我國首個低緯度濱海航天發射基地——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它不僅能滿足中國航天發展的新需要,還可借助接近赤道的較大線速度,以及慣性帶來的離心現象,大大減少火箭燃料的消耗,亦可通過海運解決巨型火箭的運輸難題,并提升殘骸墜落的安全性。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的自然帶為熱帶季雨林帶;再根據庫魯和卡納維拉爾角的經緯度位置和材料所給的“均位于海岸線附近”,可判定其分別為熱帶雨林帶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故三個發射場所在地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的個數為1個,B選項正確。
教學導向:日常教學活動設計要善于挖掘立德樹人的情境素材,充分發揮地理課程的育人功能。如進行農業區位分析時加入“新疆農場智慧農業”情境,講解交通時插入“中國高鐵線路分布圖”等,使學生因祖國的繁榮昌盛而驕傲自豪,進而思考自己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怎樣才能有所作為,完成新一代青年肩負的時代重任、續寫時代新篇章;引導學生把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奮斗精神、責任擔當等滲透到課堂教學中,真正做到“立德樹人、培根鑄魂”。
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不同時期、不同區域因自然地理環境和發展過程的差異,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試題設計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情境,考查其蘊含的地理背景和地理原理,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國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和開發產生思考與共鳴,堅定文化自信。
例2.(2021年高考全國文綜乙卷第43題)地處云南元陽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的阿者科村,保留著完好的梯田生態系統、獨特的哈尼傳統民居和文化。曾經有的村民將傳統民居出租給外地經營者,自己搬出村寨。為了保護哈尼傳統文化,改變貧困落后狀況,2018年某科研團隊應當地政府邀請, 經多方調研和探索,提出阿者科村實行內源式村集體企業主導的開發模式:不租不售、不靠外來資本介入;通過智力援助和當地政府支持,組織村民成立旅游發展公司,自我經營和管理,公司收入歸全村所有,村集體公司留成30%,村民分紅70%。村民分紅按傳統民居40%、梯田30%、居住20%、戶籍10%執行。說明阿者科村實行村集體企業主導的旅游開發模式的優勢。
解析:本題指向“保護傳統文化、振興鄉村經濟”這一時代主題,以云南元陽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的阿者科村為背景,引導學生關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思想引領下,元陽縣形成以哈尼梯田農耕文化為魂、美麗田園為韻、生態農業為基的開發與保護模式,扎實推進哈尼梯田農耕文化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融合發展。阿者科村的保護與發展模式,將哈尼梯田農耕文化和現代文明元素有機結合,保證了梯田的維護管理,保護了祭寨神、開秧門、矻扎扎等農耕文化,在傳承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確保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得以代代相傳,并讓千年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氣象。
說明阿者科村實行村集體企業主導的旅游開發模式的優勢,需要學生細細研讀試題所給的材料信息。如“公司收入歸全村所有,村集體公司留成30%,村民分紅70%”,由此可得“主要收入歸村民,提高原住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合理分配收益,兼顧公平和效率,利于鄉風和諧,減少矛盾”;不租不售,便于“留住原住民,保留原住民的部分生活方式,有利于傳承獨特的地方文化”“組織村民成立旅游發展公司,自我經營和管理”“村民分紅按傳統民居40%、梯田30%、居住20%、戶籍10%執行”,可推知“本地力量主人翁意識更強,更能自覺注重民居、梯田等遺產的保護”;通過“智力援助和當地政府支持”,則有利于“提升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
教學導向:云南元陽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彰顯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加大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更要關注如何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如對四合院、徽派建筑等傳統民居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該何去何從”進行探究,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應思考怎樣才能既承載歷史、傳承歷史,又連接現實、服務現實、開拓未來。
三、傳遞人地協調發展觀念
地理學科的核心價值主要體現為人地協調觀。2021年高考地理試題多角度呈現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引導考生形成綠色生產生活理念,引導學生理性面對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問題。
例3.(2021年高考全國文綜乙卷第37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圍出的田地。圖1所示圩田海拔6~7米,種植莊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據記載,在清朝嘉慶年間,三河鎮瀕臨巢湖。
(1)推測該圩田區適宜圍墾的自然條件。
(2)分析圖示河流三河鎮以下河段的形成。
(3)說明這些圩田易發水災的原因。
(4)有人建議把這些圩田從種植莊稼轉變為濕地發展水產業。請從下列兩方面選擇其一作答,分析圩田這種利用方式改變的作用。
方面① 改善巢湖水質
方面② 緩解巢湖沿岸地區洪水威脅
解析:本題圍繞巢湖流域圩田的開發與利用,從早期圍墾河湖灘地滿足更多的糧食需求到頻發洪澇災害的原因分析,再到對圩區功能改變的設想與建議,逐步引導學生思考湖泊、河流、圩田的時空變化過程中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過程。試題響應現代社會對國民具備可持續發展觀、形成文明的生活與生產方式的要求,展現地理學與社會發展的緊密關聯,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滲透生態文明理念。
第(1)題:圩田是在臨近江河湖海的地勢低洼地區,由人工筑堤擋水形成的農田,在我國南方分布廣泛。本題考查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可從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作答。根據材料所給圩田的分布特征可得,“地處亞熱帶,熱量充足,降水充沛,雨熱同期;地形平坦開闊,可耕作面積大;湖泊沉積、河流沉積為主,土質疏松,土壤肥沃;近河流,地勢較低,灌溉水源充足”。
第(2)題:結合材料中“清朝嘉慶年間,三河鎮瀕臨巢湖”可知,三河鎮以下河段的形成與巢湖面積縮小有著必然聯系。三河鎮曾經在巢湖邊,現已遠離巢湖,在三河鎮與巢湖湖岸之間的是廣闊的圩田區。河流雖注入巢湖,但下游河段全在圩田區域,因此,三河鎮以下河段可能是在湖面縮小以后形成的新河道。濕潤半濕潤地區的湖泊面積縮小原因一般為泥沙淤積和圍湖造田。故而答案為:上游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河流向巢湖輸入泥沙增加;過度開墾,圍湖造田,導致巢湖水域面積縮小;湖岸退后,河流在三河鎮以下河段平坦、松散的沉積物上側蝕沖刷出新河道,河流延長。
第(3)題:圩田既有功績,也有過失。圩田雖能增加耕地面積,帶來一時的經濟效益,但它破壞了原本的自然環境,加速了河漫灘、水系與湖泊的泥沙淤積,容易導致排水不暢和蓄洪能力下降,從而造成洪澇災害頻發和生態失衡。加之圩田是圍墾巢湖所得的低平洼地,由材料“圩田海拔6~7米……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可知,圩田海拔比巢湖多年平均水位低,在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夏季豐水期,易出現湖水倒灌現象,從而增加洪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了解了圩田的地理背景后,便可從洪澇災害形成的三個方面——“來水”“去水”“容水”進行分析和解答:“圩田海拔低于巢湖湖面,易遭受湖水倒灌(來水多);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量大,尤其是梅雨期降水時間長(來水多);地勢平坦,水流慢,排水不暢(去水困難);農田水利設施落后;圍湖造田、上游水土流失,巢湖淤積(容水少),水位抬高”。
第(4)題:以巢湖西岸圩田區從種植莊稼轉變為發展水產業的假設出發,呈現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兩個不同方案,引導學生思考我國平原地區不同階段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樹立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因地制宜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從種植莊稼轉變為濕地、發展水產業,既能獲得經濟效益,也能防洪排澇,還可改善水質,恢復濕地生態,實現“三效益”兼顧。其一,“改善巢湖水質”,可從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和增強濕地這一“地球之腎”的自凈、降解功能進行分析作答:莊稼種植過程中施用的化肥、農藥會隨農田退水排入巢湖,造成水污染;濕地水流緩慢,促進泥沙沉降; 濕地植物吸附氮、磷等營養元素,減輕巢湖的富營養化;提高水體連通性,加強水體自凈。其二,“緩解巢湖沿岸地區洪水威脅”,由于濕地水產業本身對洪水威脅不敏感,加上巢湖沿岸水域面積增大,區域洪水調蓄能力增強,有利于減輕洪水威脅。故而“圩田地勢低于巢湖水面,洪水風險大,濕地發展水產業耐水淹;濕地延緩水流,調蓄洪峰;濕地過渡帶阻礙了巢湖水的倒灌”。
教學導向: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人地協調觀念的感性體驗一定是來自于具體區域環境中的地理事象,人地協調觀的形成也一定是在解決真實的人地關系問題中得以內化。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引入貼近學生生產生活的地理事象,精心構建課堂教學情景,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生動的地理場景或地理事件之中。
試題情境密切關注我國和世界環境與人類發展的相關素材,引導教師和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關注地理學科前沿,注重聯系實際,聯系生活,從地理角度應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凸顯地理學科的應用價值和時代特色。
一、關注社會熱點
2021年高考試題關注社會熱點,引導學生將地理學習與社會發展相聯系,深入挖掘社會現象,形成試題情境,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地理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有效考查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等級水平。
例4.(2021年河北選擇性考試地理卷第1~2題)察隅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當地農牧民曾引種獼猴桃,2011年開始規模種植(圖2)。種植區地處亞熱帶濕潤山區河谷臺地,土壤肥沃,水質優良,2017年“察隅獼猴桃”獲批農產品地理標志。察隅獼猴桃掛果期長,可錯峰上市。獼猴桃種植帶動了當地農牧民脫貧。據此完成1~2題。
解析:本組題既從時代視角關注社會生活重大時事,又聯系地理學科的概念、原理、規律和方法以分析、解釋地理事象,立意新穎獨特,凸顯應用價值和時代特色。本組試題以察隅縣因地制宜發展獼猴桃種植脫貧致富為情境,展現我國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考查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等地理核心素養;考查學生運用農業生產相關知識分析解釋實際問題的能力。
“察隅獼猴桃”是西藏第十三個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的產品,也是察隅縣首個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的產品。以前在下察隅大山深處的野地里生長著一種獼猴桃,但是口感相當酸澀。為改進當地的獼猴桃品種,造福當地群眾,2011年下察隅鎮決定從內地引進品種,并與本地的野生獼猴桃進行嫁接,成功培育出新的品種——“紅陽”獼猴桃。從2014年起,在下察隅鎮種植獼猴桃,項目總投資156.99萬元,每年每畝將產出3 000斤獼猴桃,每年可實現產值200余萬元,帶動當地40余戶群眾脫貧致富。 “察隅獼猴桃”產地環境獨特,果實呈黃褐色或綠褐色,果皮易剝離,果肉質地細嫩、柔軟多汁,兼有哈密瓜、水蜜桃和柑橘等多種水果的獨特風味。
第1題:由“種植區地處亞熱帶濕潤山區河谷臺地,土壤肥沃,水質優良,且察隅獼猴桃掛果期長,可錯峰上市”可知,察隅獼猴桃獲批農產品地理標志,關鍵在于當地自然環境獨特,故選項A正確;獼猴桃為當地引種的外來品種,2011年開始規模種植,其種植經驗不豐富,且實現規?;N植,種植方式不一定是傳統的種植方式,B、D選項表述錯誤;察隅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西藏自治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業科技并不先進,故C選項錯誤。
第2題:察隅獼猴桃掛果期長,有利于有機質的積累,品質好,并可錯峰上市,從而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故B選項正確;產量一定、運輸方式一樣的情況下,運費沒變,并未降低產品的運費,A選項錯誤;掛果期長導致果園管理成本升高,土地利用率降低,C、D選項錯誤。
教學導向:國內外每天都發生著許多大事,這些鮮活的事件具有真實性、實時性,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教學中教師若能把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與區域地理教學相結合,將區域的相關知識和區域事件整合,以落實系統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定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非洲”時,可以中非合作的鐵路建設為主題,講解非洲的區域知識,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等核心素養。
二、關注地理學科前沿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層要素間相互作用、空間分異格局及其變化過程,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的核心問題,地理學在解決國家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城鎮化等問題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21年高考試題關注地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導考生和教師關注地理學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的特殊作用。
例5.(2021年廣東選擇性考試地理卷第8~9題)岸線發育系數(簡稱SDI)是反映湖泊幾何形態的指標,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線越曲折。我國某內陸咸水湖,擁有豐富的湖岸線資源,部分湖岸區域沙漠化現象較為明顯。圖3示意該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變化。據此完成8~9題。
解析:本組題以某湖泊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變化為情境,展現地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呈現湖泊水位和岸線發育系數的相關性。材料首先給出岸線發育系數的概念,讓考生通過觀察湖泊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變化的相關性圖像,調動湖泊的相關知識,運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分析現實問題??疾榭忌膮^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等地理核心素養以及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原理、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
本組試題的素材取自祁苗苗等發表的《1973—2018年青海湖岸線動態變化》論文[1],該研究成果是基于1973—2018年遙感影像和1961—2017年實測水位資料,對青海湖岸線動態變化及鳥類棲息地的影響進行研究,同時結合面積、水位及氣象數據討論了影響岸線變化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如下:近45年來青海湖岸線發生變化最大的區域是東岸的沙島、西岸的鳥島和布卡灣及北岸沙柳河入口區域,尤其自2004年以來,鳥島地區岸線后退距離最大,約5.52km,鳥類棲息地擴張約 97.94km,為鳥類提供了較好的棲息環境;1973—2004年間青海湖水位下降和土地沙漠化是湖岸線變化的直接成因,人類活動及草場退化加速了湖泊岸線的變遷;2004年之后,隨著青海湖水位回升與面積擴張,岸線逐漸后退,尤其在 2017—2018年岸線后退距離最大。試題中的圖像來自該研究成果:圖4中a圖為1973—2018年青海湖水位與岸線長度的對比關系,b圖為1973—2018年青海湖面積與岸線長度的對比關系。
湖岸線發育系數的意義在于它反映了沿岸帶群落在整個湖泊容積中占有更大比例的潛在能力。作為常用的湖泊幾何形態學指標,其值愈大表示岸線愈不規則,沿岸帶生境多樣性越高,相應的沿岸帶面積也較大,這就有可能支持更高的湖泊初級生產力。 1973—2018 年青海湖岸線發育系數呈逐漸增大趨勢,和岸線長度變化趨勢基本一致,表明岸線的曲折性不斷增大。岸線發育系數與岸線長度和湖泊面積直接相關,1997年之前岸線發育系數不斷增大,主要是由于在此期間湖泊面積不斷減小,岸線長度不斷增大,因此在二者比值的情況SDI值才會逐漸增大。1997—2007 年岸線發育系數有較小波動,說明當水位保持在一定范圍內,水位變化對湖泊面積和岸線長度的影響都比較大,在此期間岸線發育系數與水位變化趨勢一致。
第8題:圖中信息顯示,1973—2004年SDI值呈上升趨勢,說明湖岸線變曲折。水下地貌體出露會導致湖岸線更加曲折,SDI值會變大。湖岸土地沙化導致湖岸線越來越曲折;湖盆區構造沉降使得湖岸線緩和,SDI值變小,③不符合;人類活動強度減弱導致湖岸線緩和,SDI值變小,④不符合。故選項A正確。
第9題:圖中信息顯示,2010—2017年SDI值總體呈現上升趨勢。2010—2017年該湖泊水位上升,造成水域面積擴大,更多原來單一的陸境生物環境區域變為水域和陸域交替環境,生境多樣性增加。SDI值上升說明湖岸線曲折,湖岸線長度變長;該湖泊水位上升,土地沙漠化減弱;該湖泊水位上升,湖泊面積擴大。故選項D正確。
教學導向:教師在教學中應關注地理學的前沿,包括理論前沿和地理信息技術前沿,以及地理學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運用等。同時,教師要有一雙地理眼,敏銳地發掘社會經濟事件背后的地理原理。另外,在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發展、變化時,要培養學生的整體性、綜合性思維。教師在地理教育教學中,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將地理現象分解成若干要素、方面、類型,分析、比較它們的屬性、特點,從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的角度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之間的聯系;二是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利用區域綜合的特點,引導學生分析區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對區域特征形成的影響,判斷與評價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正確與否,預測地理事象或區域特征的發展演化;三是通過特殊現實問題情境的設置,對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和逆向思維訓練。
三、關注實際生活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四翼”特別強調試題情境創設中情境的生活性。要求“以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為載體,將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的有機整合和運用作為考查目標,設計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對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遷移課堂所學內容、理論聯系實際水平的測量與評價”[2]?!镀胀ǜ咧械乩碚n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核心素養應通過學生在應對復雜現實情境中的外在表現加以推斷。在各類情境中,包括聯系學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地理與生產聯系的情境以及地理學術情境。為了評價學生的核心素養,要高度重視復雜、開放性真實問題情境的創設,即把具體任務盡可能放在真實、復雜性的現實情境之中。[3]”可以看出,《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考試評價情境設置的要求一致,都強調情境的生活化。
例6.(2021年河北選擇性考試地理卷第7~8題)家住某城(36.5°N,116°E)的小明,秋分時節搬進了新樓房,站在書房2.6米高的落地窗前,遠處公園美景盡收眼底。圖5示意書房平面布局。據此完成7~8題。
解析:本組試題以房子采光為情境,引導學生將地理學習與生活生產實踐相結合,養成以地理視角觀察、審視、思考生活的習慣,學會全面、綜合地看待地理問題,并應用地理學科思想、方法深入探究,嘗試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地理學科素養。這種試題情境的生活化加強了學生關注生活、從生活實景中進行分析、將學科知識和方法技能應用于生活中的能力。該組試題的情境真實,學生所解決的問題極具現實意義,學生也非常有興趣去解決這樣的真實問題。
本組試題以某城(36.5°N,116°E)的小明家的房子采光情況為背景,考查學生對太陽視運動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該情境素材是真實的,該城市為聊城,房間的長度、寬度、高度以及房屋的室內格局來看都是真實的。陽光能否射進房間以及什么時候射進房間,是購房者非常關注的問題。影響房間采光的因素主要有日出和日落的方位、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等。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該地觀測到的太陽從東北升起、西北落下;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該地觀測到的太陽從東南升起、西南落下;兩分日時,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該地觀測到的太陽從正東升起、正西落下。正午太陽的位置取決于觀測者與太陽直射點所處位置的南北關系。白晝越長,陽光照射房間的時間越長;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陽光射進房間的面積越大。
第7題:秋分時入住到次年春分,為北半球的冬半年,當地晝短夜長,太陽直射點先向南移動再向北移動,該地晝長先變短再變長。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書房窗子朝向正南,冬半年日出日落方位偏南。因此,整個白天都有采光,書房的采光時間隨晝長變化,先減后增,在冬至日達到最小值,D選項正確。
第8題:該城市位于(36.5°N,116°E),春秋分地方時6點日出,北京時間是6:16日出,因此“6:30看到當日第一縷陽光”在冬至日不太可能,冬至日應是在北京時間7:30左右日出,選項A錯誤。9:30時,太陽位于東南方位,書房接近正方形,書桌書房對角線的東北一側,位于窗子的正北方位,陽光受東南0.5米的墻的遮擋,照射不到書桌,B選項錯誤。冬至日時,正午太陽高度為30°,則室內光照面積應大于落地窗面積,落地窗為2.6米,且北京時間12:30,當地時間接近12:14,太陽斜射,陽光進深應該大于2.6米,C選項錯誤。15:30時,當地時間接近15:14,太陽斜射,太陽位于西南方位,日影朝向東北方位,書柜位于落地窗的東北方位,陽光正好照射到書柜上,D選項正確。
教學導向:教師應樹立“學習生活中的地理”的意識,善于從生活中尋找和地理教學的結合點,讓課堂回歸生活,從簡單的生活場景入手,創設的情境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經歷與生活經驗。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并以教師語言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體驗間建立聯系,使新學內容能較快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達到真正的理解。例如,可以開展校園內和學校周邊地區的調查,也可以實地考察當地的農業生產狀況、城市功能區的布局狀況、城市化問題、交通狀況等。
高考試題的素材選擇和問題設計與現代地理學研究主導方向相一致,追求格局與過程的耦合,重點考查區域中地理事象的結構、格局、演化和影響。試題既有真實的區域實踐情境,也有復雜的學術探索情境,引導考生運用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等思維方法,多角度地觀察、思考,發現、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試題重視對地理過程的考查,要求學生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聯系,運用學科的思維方法和邏輯結構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恰當的推理;把握不同尺度下地理事象的空間結構和時間演化,深入探索地理過程的形成機理。
一、重視地理空間格局的觀察
試題設計借助地圖、圖表等工具,呈現不同尺度下地理事物的空間格局,要求學生通過對地理事物的空間形態、空間排列方式和空間位置關系、制約關系、依存關系等的觀察,進行有條理的概括與歸納。
例7.(2021年浙江選考科目地理卷第28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圖6為非洲部分區域略圖﹐該區域礦產資源豐富,大部分礦產品通過海運出口。圖7為圖6 中①河附近兩測站年內降水分配圖。
解析: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與非洲的經濟聯系日趨緊密,非洲特殊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礦產資源,使其具有獨特的經濟特色和空間格局。本題以非洲礦產品出口為背景,選取了西部非洲的部分區域(中尺度)的礦產、河流、沙漠、鐵路、城市(港口)等地理要素的分布以及該區域某河附近兩測站年內降水分配圖等情境素材。試題設問涉及了河流類型的判斷、土壤形成原因分析、主要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等必備知識,著力于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等關鍵能力,以及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等核心素養。
第(1)題:首先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6中河流分布格局,①河丁城以上河段支流多,地處緯度較低的熱帶草原地區;丁城以下河段流經沙漠區域,有較多的時令河分布。再從圖7中巴馬科的降水資料中獲取“年降水量較大,降水集中在夏季”的信息;從達喀爾的降水資料中可獲取“該區域內年降水量較少”的信息。綜合上述信息,并結合圖6中圖例的說明,不難得出“①河丁城上游支流多常年河,以下河段支流多時令河”的判斷。從河流補給的角度可知:①河以雨水補給為主;丁城以上河段雨季較長,以下河段雨季較短。
本題較好地考查了學生獲取與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地理原理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同時,該設問還隱含著對“地理方位和河流流向判斷”這一基本地理素養的考查,若考生不能正確讀取河流流向,明白“①河丁城以上、以下”的方位指向,易錯誤地將河流“上、下”定位于丁城空間位置的“上(北側)、下(南側)”,從而造成河流類型的判斷失誤(注:調查發現此類學生占比不小)。
第(2)題:設問告知學生“圖中甲、乙、丙三地土壤厚度逐漸增加”,但未提供土壤的其他信息。這就要求學生先觀察甲、乙、丙三地的空間位置,判斷三地的區域環境特征,然后從影響土壤厚度因素和土壤形成過程入手,通過推理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影響土壤厚度的關鍵因子是“成土母質和生物作用”,觀察圖中甲、乙、丙的空間位置特征,可以發現:緯度逐漸降低,受赤道低氣壓帶影響增大,年降水量增多(雨季變長),水熱條件更優越,植物生產活動更活躍;氣候濕潤、炎熱的地區,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作用普遍而強烈,巖石礦物被強烈分解,形成較厚的風化殼(成土母質),因而增加了土壤厚度。故該問題的答案為:由甲至丙,降水量增加,氣候更加濕潤;植被生產力提高,生物化學風化作用增強。
第(3)題:此題屬于經濟地理事物空間格局的觀察與分析。首先要求學生觀察圖中“礦產地與交通線”的空間關系,然后依據不同運輸方式的特點和礦產品運輸特點(大宗物品、運量大,時效性不強),選出合理的運輸方式。從圖中信息可知,陸上交通線路有鐵路、河流(河運)、公路(應該存在但未標注);礦產地有鋁土礦、鐵礦、金礦等,且均臨近鐵路線、河流。由于鐵路和水運具有運量大、運費低的優勢,運輸礦產品均合適,但考慮到本區域河流徑流量季節變化大,且多時令河,其水運價值應該較低,而圖中鐵路線連接了礦區和港口,由此判斷出礦產品運至港口的運輸方式主要是鐵路,其理由為:礦產品適合鐵路運輸和水運;河流水運價值較低;有鐵路連接礦區和港口。
教學導向:地理觀察是學生獲得地理感性知識最重要的方法,對于地理事象空間格局的感知,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觀察能力。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時常以區域為背景,呈現單個或多個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狀況,引導學生進行有目標的觀察:你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樣子?它為什么是這樣?即在日常教學中需要強化學生空間思維的訓練,引導學生對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位置關系、空間形態、空間排列方式和空間制約關系、依存關系等進行定向觀察,并能夠有條理地概括與歸納,從而把握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與內在聯系。
二、重視地理過程形成機制的分析
地理過程及其形成機制的考查已成為高考試題設計的“主旋律”,引導學生運用學科的思維方法和邏輯結構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恰當的推理,從而把握地理事象的空間結構和時間演化,深入探索地理過程的形成機制。例如,2021年全國文科綜合甲卷第9~11題,考查珊瑚礁的形成過程及其背后隱含的機理;2021年文科綜合全國乙卷第9~11題,考查苔原帶的分布規律及變化機制。2021年河北選擇性考試地理卷第3~4題,考查山區某景區農家樂2011—2017年空間分布格局的演變過程;第9~11題考查天山與阿爾卑斯山1955—2017年冰川物質平衡的變化因素和關鍵原因。2021廣東選擇性考試地理卷第8~9題,考查某內陸咸水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岸線發育系統)的變化機制;第15~16題考查長江中游某河段邊灘2003—2011年的變化趨勢及其變化機制。
例8.(2021年河北選擇性考試地理卷第18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陜北延安至榆林間的森林草原區(圖8)黃土丘陵溝壑地貌發育,圖9為該區自溝壑底部到丘陵頂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圖。長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態平衡。1999年以來,該區域實施了大規模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大范圍坡耕地轉為林草地,在植被覆蓋率提高、水土流失減弱的同時,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現了明顯干燥化趨勢,給林木正常生長帶來潛在威脅。
解析:“兩山理論”已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指導思想,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當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準則。黃土高原特殊的地貌形態給人類如何科學合理發展提出了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本題以黃土高原某區域丘陵溝壑區為區域背景,以“坡面耕作”為經驗教訓,以“還林還草工程”為典型案例,引導學生探索“坡面還林”這一真實的生態治理工程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著力于考查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等核心素養的形成狀況和等級水平。
第(1)題:要求學生觀察圖9中小尺度的陜北森林草原區某一自然溝壑底部到丘陵頂部的自然植被分布格局,并歸納出分布差異:谷底落葉闊葉林,坡地疏林草原,頂部灌木和草本。思考造成這一差異的影響因素,結合區域環境特征對小區域內自然植被的空間分布做出精準分析。由于圖9呈現的是小尺度溝壑地貌單元,對其自然植被空間分異的原因分析,需要從影響植被生長的熱量、水分、土壤厚度和肥力等角度對區域內的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地方性差異著手,從而對問題做出正確的回應:該地位于黃土高原地區,溝壑縱橫,地勢起伏大,水熱變化大;谷地蒸發量小,土壤含水率高,土壤肥沃,以落葉闊葉林為主;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嚴重,蒸發量大,植被以疏林草原為主;坡頂海拔高,水熱條件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和草本植被為主。
第(2)題:屬于典型的地理過程考查,解答此題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綜合思維和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當地面退耕還林后,土壤出現干燥化趨勢,需要學生運用逆向思維追溯其干燥化的影響因子,建構思維結構:土壤干燥→水分缺失→樹木抽水與蒸發增強。隨后,調用綜合思維對相關因子進行逐一分析。首先,抓住顯性的變化因子——退耕還林,森林對土壤的吸水大大增加,使得土壤變干、地下水位下降”;其次,推理出隱性的變化因子——坡面土壤含水量下降,使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陽輻射增多,蒸發加劇、土壤變干、森林退化,其含蓄水源能力降低,進一步加劇土壤的干燥化。
第(3)題:要求學生運用人地協調的觀念對區域植被合理配置提出合理化建議,明確其配置原則和具體途徑。本題的解答需要學生關注材料和上題設問中涉及的兩個關鍵信息:坡面耕作破壞生態平衡、退耕還林土壤出現明顯干燥化趨勢。上述信息說明人類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依據自然環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對區域內的植被進行合理配置,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即谷底水土資源豐富,以林地為主;山坡蒸發量大,水土流失嚴重,應以耐旱的草本植物為主;山頂水熱較為缺乏,以發展耐寒、耐旱的草本和灌木為主。
教學導向:“觀察描述某個地理事件的空間動態過程并歸納其規律,依據某個地理事件規律預測地理空間過程的發生、發展、變化”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學業質量要求,也是近年來高考地理試題命題的重要方向。中學地理教學應重視對學生“地理過程”的教學,創設一個適合學習的真實問題情境,引領學生探討某一自然地理事象或社會發展問題的形成過程,經歷思維磨練、方法感悟和情感體驗;經常性地引導學生運用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和地方綜合等思維方法,深入探索自然和社會文化過程的形成機理。
三、重視不同尺度地理事象的空間推理
“素養立意”的地理試題設計,通常以考查學生地理思維能力、探究方法與技能運用水平為目的。其中,運用空間推理方法探究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形成與變化,是高考試題中較為常見的題型。選取不同尺度的區域空間,呈現某一特殊的地理事物或現象,然后運用因素分析或空間推理的方法探尋地理因果聯系。例如,2021年文科綜合全國乙卷第7題,考查小尺度的城區與郊區相對濕度差異的主要原因,需要運用要素分析的方法由結果追究原因;第37題考查圩田易發水災的原因,需要運用空間推理的方法由結果追究原因。
例9.(2021年廣東選擇性考試地理卷第17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從冰架分離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稱為冰筏。羅斯海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冰架——羅斯冰架,是南極大陸周邊冰山輸出最強的海區,洋流環境復雜。隨著全球變暖,近年來羅斯冰架崩離、消融明顯。模擬結果表明,若變暖進一步增強,南極地區的降水會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現。圖10示意羅斯海所在區域的地理環境。
(1)簡述羅斯環流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
(2)分析從羅斯冰架分離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動力機制。
(3)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現的降水會加速南極海冰融化,對其原因給出合理解釋。
解析:本題以大尺度的南極大陸為區域背景,要求考生觀察羅斯海附近陸坡流、羅斯環流、西風漂流的分布格局以及它們的空間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探索羅斯環流形成的影響因素、冰筏漂移的動力機制、降水加速海冰消融的地理過程。對于大尺度區域地理事象形成過程的分析,需要從宏觀要素入手,如海陸分布、地形起伏、大氣環流等。
羅斯海是南太平洋深入南極洲的大海灣,是地球上船舶所能到達的最南部海域之一,也是人類通過船舶抵達南極大陸、前往南極點的傳統線路。羅斯海的南部邊界是羅斯冰架,這是一大片漂浮的冰川,塊狀浮冰在洋流和盛行風的作用下在羅斯海內循環漂移。羅斯海盛行東南風,沿岸流自東向西流動。在強大的東風漂流影響下,形成大規模的順時針環流,下層海水上涌,表層海流沿冰架前緣向西流動,然后沿維多利亞地北流,與西風漂流匯合。
第(1)題:此題屬于較為典型的“格局+過程”考查類試題,要求考生首先觀察到羅斯環流呈現順時針運動,分布于西風漂流與陸坡流(南極環流)之間,然后運用空間推理的方法“由果追因”。羅斯環流的南支洋流與陸坡流方向一致,應是陸坡流推動所致;北支洋流與西風漂流方向相同,應是西風漂流推動所致。再觀察同緯度其他海域的洋流運動狀況,可以發現除羅斯環流之外,不再出現類似的環流,因而可以推測羅斯環流的形成與該海域特殊的大陸輪廓密切相關。綜上所述,羅斯環流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應是:西風漂流(盛行西風)和陸坡流(極地東風)共同影響;廣闊洋面與海陸輪廓影響;地轉偏向力影響。
第(2)題:要求學生分析羅斯海域冰筏的形成機制,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找到促使冰筏漂移的動力。羅斯冰架受全球變暖影響容易破裂,但要形成冰筏(即從冰架分離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需要有向外海推移的動力,而該動力應與強風和水流相關。因此,要解答冰筏漂移的動力機制,需從風形成的基本原理入手,闡釋此處強風形成的機制——冰架區表面輻射冷卻劇烈,產生向海氣壓梯度力;疊加地形高差引起的空氣重力下沉運動,加強風速,將冰筏帶向外海;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影響形成的極地東風(陸坡流),帶動冰筏漂移。
第(3)題:此題屬于典型的自然地理演變過程的推理試題,要求學生在“降水”與“融冰”之間確定直接或間接的因果聯系。影響海冰融化的關鍵因子是溫度,從直接聯系看,降雨帶來的雨水溫度較高,會促使海冰加速融化。從間接聯系看,一方面,雨水對冰雪的沖刷加劇,濕度增大,下墊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降低,冰面溫度增加而加速融化;另一方面,海冰融化,使得海水面積增加,海水吸水太陽輻射增加,導致區域整體氣溫升高。
教學導向:尺度思想是地理學研究和表達世界的獨特方法,劃區是一種認識復雜多樣的地球表面的常用方法。中學地理教學需要運用尺度思想和空間—區域視角來強化區域問題的探究,引導學生運用地圖、圖表等工具,認識不同空間尺度下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空間格局,運用空間推理的方法把握地理事象間的因果聯系。讓學生明白劃分不同尺度的區域是認識區域的基本方法,尺度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也應隨之變化。隨著尺度的增大,空間異質性將會降低,在大尺度上應較多關注空間的整體特性,而在小尺度上則需把握細節差異。
地理實踐力有助于提升人們的行動意識和行動能力,使之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地理教育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和地理工具,在室內、野外和社會的真實環境下,通過考察、實驗、調查等方式獲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具備活動策劃、實施等行動能力。相比于其他地理核心素養,地理實踐力的評價在紙筆測試中易受限制,難度較大。但在2021年高考全國文綜地理及各省地理卷中,地理實踐力類試題精彩紛呈??v觀2021年各份高考卷,發現命題者對地理實踐力的考查一般通過以下三個途徑進行:模擬實踐情境,分析設計行動方案;創設調查情境,分析評價地理事象;提供實踐資料,分析探究地理問題。通過設置各種形式的試題情境,提供與地理實踐力考查相關的圖文素材,設計若干問題來檢測考生地理實踐力的形成狀況及其等級水平。
一、模擬實踐情境,設計行動方案
例10.(2021年河北選擇性考試地理卷第19題)
選修3:旅游地理。是誰鞠一捧圣水澆灌出綠洲,是誰將一面銅鏡遺落在戈壁大漠,讓一池碧水盛滿了藍天白云……酷愛旅游的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被大漠邊緣清澈的湖水吸引。該湖泊位于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沙漠與花崗巖山體之間,被稱為“大漠天池”(圖11)。該小組計劃于暑期一探究竟。概括大漠天池旅游景觀特點,并圍繞天池成因設計研學旅游活動內容。
解析:地理新課標的四個核心素養中,地理實踐力是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運用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的方法,感悟、體驗現實世界中人地關系的重要途徑。地理研學活動是地理實踐活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本題的素材來源于“大漠天池科考記”[4]。試題以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模擬研學活動為情境,提供相關信息,考查學生的自然地理觀察能力和研學旅行行動方案的設計能力,較好地考查了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此題對應地理實踐力素養水平4,具體表現為——能夠進行較系統的觀察,獲取和處理復雜的信息;能夠獨立設計地理實踐活動;能夠提出有創造性的想法。
前一小問考查旅游景觀特點,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即有什么和怎么樣。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大漠天池旅游景觀特點為“沙漠、湖泊、藍天白云、花崗巖體相映成趣,旅游景觀多樣”;同時,干旱地區沙漠與湖泊共存,說明旅游景觀的非凡性強。
后一小問,圍繞天池成因設計研學旅行活動內容,考生應根據大漠天池成因的推測,探究設計研學活動的內容。根據試題情境信息可知,該處深居內陸、大漠廣布、降水稀少,而天池位于沙漠與花崗巖山體之間,花崗巖易出現風化,形成裂隙,進而推測天池極有可能由地表水沿著花崗巖裂隙下滲向低洼處匯集而成。因此,可設計“花崗巖裂隙調查與觀測”作為研學旅行活動內容。按照常識,沙土易透水,但該處天池位于沙漠與花崗巖山體之間,極有可能是沙粒粒徑小,透水性差,阻隔水分溢出,形成了大漠堰塞湖。由此可設計出“沙土透水性實驗”方面的探究活動。一般沙漠地區的湖泊多為咸水湖,但材料中提示“圣水澆灌出綠洲”,說明天池水為淡水,礦化度低。因而可設計“天池水的鹽度和礦物質檢測”等活動內容。
教學導向:地理實踐力源于實踐活動,需要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本試題案例中,若考生平時對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有過實地旅游或研學考察,則具有明顯的答題優勢。地理研學活動是近幾年出現的新型教育教學方式,在教育部和各地中小學的組織下,中學地理研學活動推廣迅速,成效顯著。高中地理研學旅行應像教室內的課堂教學一樣,做到常態化開展。地理研學活動要關注以下六個方面:①立足鄉土地理,挖掘研學資源;②規劃研學要素,形成研學體系;③合理開發線路,確保研學安全;④精心設計問題,提升研學高度;⑤注重過程評價,追求研學實效;⑥組織小組反饋,展現研學成果。系統性、規范化、高質量的地理研學活動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培養地理實踐力。
二、創設調查情境,分析評價地理事象
例11:(2021年高考全國文綜乙卷第36題)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上海是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對外聯系緊密的現代化大都市。截至2021年1月,上海以擁有6 913家咖啡館居全球城市首位,咖啡館已成為人們休閑、會友和商務交流的重要場所。其中,某品牌連鎖咖啡館以839家獨占鰲頭,且多分布在商業繁華地段、高級寫字樓和高級住宅區附近。2020年3月,該品牌母公司宣布在昆山市建設包括咖啡烘焙和智能化倉儲物流在內的咖啡創新產業園,計劃于2022年落成。圖12示意該品牌連鎖咖啡館在上海的分布及昆山市的位置。
(1)推測支撐咖啡館蓬勃發展的上海的產業和企業類型。
(2)據圖描述該品牌咖啡館在上海的空間分布特征。
(3)分析該品牌咖啡館布局在商業繁華地段和高級寫字樓地區的目標消費人群。
(4)說明該品牌母公司選擇在昆山建設咖啡創新產業園的上海因素。
解析:調查是常見的地理課外實踐活動形式,指教師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圍繞某一具體地理事象,以調查的方式進行科學研究的實踐活動。本題以上??Х瑞^分布的調查資料為情境,素材來源于光明網“全球咖啡館最多的城市,上海區域分布有‘玄機”[5]一文??疾閷W生對支撐咖啡館的產業和企業類型進行判斷,描述咖啡館的空間分布特征,判定目標消費人群并對咖啡創新產業園進行區位分析。這類試題往往要求學生具有走出課堂、了解社會的意識和能力,以及具有與時俱進、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本組試題情境貼近生活、圖文并茂、信息豐富、設問新穎,是地理實踐力考查的經典例題。試題對應地理實踐力素養水平4,具體表現為:以社會調查為基礎,描述區域資源,分析和處理收集到的信息,并對地理事象進行科學解釋和評價。
第(1)題:推測支撐其蓬勃發展的產業和企業類型,需要明確產業和企業類型的概念。產業主要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每一產業類型包含了很多類別的企業類型,比如湘教版新教材中,關于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就有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三類,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又包括物流、金融、信息、商務和科技服務等企業類型。根據材料,咖啡館多分布在商業繁華地段、高級寫字樓等處,因此支撐上海咖啡館蓬勃發展的產業類型是第三產業,企業類型主要是中心商務區的生產性服務業等相關企業。故該小題答案為產業類型為第三產業;企業類型為金融、商貿、信息技術、策劃、法律咨詢、房地產等服務業。
第(2)題:描述“空間分布特征”常采用總分式結構,即先概述總體分布特征,再分說具體分布。結合圖中信息可知,空間分布特征為:咖啡館在上??臻g分布不均,地區差異大;中心城區密度較大,郊區密度較小;機場附近相對較多。
第(3)題:分析咖啡館的目標消費人群,根據材料“獨占鰲頭”,說明咖啡館知名度高、品質好;“分布在商業繁華地段、高級寫字樓”,則表明這里集中的大多是高收入、高消費的白領人士;該品牌還是“連鎖咖啡館”,說明消費人群還包括追求品牌的年輕人。故答案為:該品牌知名度高、品質好,是休閑會友、商務交流的重要場所,主要目標消費人群是具有一定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的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企業白領);該品牌是國際連鎖品牌,主要目標消費者有喜愛潮流文化的年輕人。
第(4)題:考查的是產業的區位因素,但設問強調的是在昆山建咖啡創新產業園的上海因素,答題時需要將昆山和上海聯系起來,正確看待區際分工和區域聯系,正確認識中心城市和外圍地域的關系,從市場、技術、資金、交通、土地、勞動力等各個因素組織答案,但落腳點必須指向上海。答案為:鄰近上海,咖啡及其烘焙產品市場需求量大,便于產品快速運抵市場;上海資金充足,技術先進,鄰近上海有利于接受上海的資金和技術擴散;借助上海的機場、港口從國外輸入原料、輸出產品;部分上海就業人口在昆山居住,有外溢的消費需求;上海土地租金高、勞動力成本高,不適合建設大型產業園。
教學導向:高中生在校學習時間較長,與社會的接觸較少,因而對真實的社會現象缺乏客觀全面的了解。社會調查活動可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倡導從生活中發現、提出、判斷、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科學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既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又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開展社會調查活動,首先要選好調查的問題,最好是學生現實生活環境中看得見、想得到、摸得著、搞得清的地理問題。然后要設計好適宜的調查方法,無論是訪談、問卷還是網上搜索,都有其優缺點和適用情況,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接著開展具體的調查過程,教師要組織學生安全有序地做好實地調查活動,盡可能收集到全面詳實的調查信息。然后整理材料,分析和解決調查的問題,形成調查報告。最后,各組展示調查成果,師生互相評價,修改和完善調查報告,并就某些問題的改進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做到學以致用并服務社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就教材中講過的某些地理問題和現象進行社會調查,例如,湘教版第二冊中就有很多社會調查活動可以開展,它們涉及人口、聚落、文化、產業、交通運輸、戰略發展等眾多方面,其中《服務業的區位選擇》一課中就安排了多項調查活動——如從生產性服務業中,選擇感興趣的一個行業,分析市場、集聚、高素質人才、交通通信、科技創新、政策與制度等因素對該行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利用節假日開展此項調查活動。教師還可以激發學生自由組隊,調查感興趣的其他人文地理現象或地理熱點問題,如共享單車服務站點、汽車租賃店、城市寵物醫院等分布的調查。讓學生在調查中了解它們的分布位置,為什么分布在那里,分別有何優勢和劣勢,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發展變化,其分布還會出現怎樣的變化趨勢等。
三、提供實踐資料,分析探究地理問題
例12.(2021年浙江選考科目地理第19~20題)我國某中學組織學生對直立物日影變化進行觀測﹐具體做法是:先在一塊平坦的地面上直立一根標桿﹐再以此桿直立點(甲)為圓心,以桿長為半徑繪一半圈。圖13為某日桿影變化圖,圖中陰影部分為標桿影子范圍。完成19~20題。
解析:在湘教版地理必修Ⅰ第18頁有一個活動——用觀測日影的方法,粗略測定學校所在地的經度。本組選擇題在該活動的基礎上,以學生的日影觀測實驗資料為情境,考查學生對日影日變化、年變化和晨昏線分布規律的理解能力,并要求學生通過數據計算,運用區域定位能力,判定發生該實驗結果所在的區域位置。學生通過常識和觀測可掌握以下基本知識點:影子的反方向為太陽光的方位;影子的長短與太陽高度角呈負相關,正午時為一天中影子最短的時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日影和晨昏線分布等問題。本題考查的地理實踐力素養水平等級為水平4——獨立實施科學的實驗,分析和處理觀測到的信息,并對相關的地理事象進行科學解釋。
第19題:根據材料中的描述,半圓以桿長為半徑所繪,可得出其正午時太陽高度角為45°;根據影子的方向,判定此時為二分日,則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由此推得當地的緯度大約為45°N;根據東北平原在40°N以北,華北平原大部分位于40°N以南,四川盆地位于30°N附近,珠江三角洲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判定甲地位于東北平原,正確答案為A。
第20題:由于甲地位于45°N,則相同經度差之間的緯線長度往北逐漸減小,①④錯誤、②正確;③圖經線與晨線重合,為兩分日,但晨線彎曲,說明不是從甲地垂直上方朝下看,③錯誤;②圖中若從甲地垂直上方朝下看,昏線為直線,且甲點左右兩側的經線呈現為對稱,②正確。故正確答案選B。當然,本題情境材料略有瑕疵,根據3D sun path軟件的模擬試驗,圖中的晨昏線并非如圖所示那么彎曲,在圖示段應幾乎接近直線。但這并不影響學生答題,在教學中可忽略。
教學導向: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緊張,師生進行地理實驗和觀測的時間往往不夠,因此,教師應盡可能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活動。首先要確定實驗主題,分析該實驗對應的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素養的具體表現,然后提供相關材料給學生,組織學生撰寫方案設計,包括實驗目的、材料準備、實驗過程設計、實驗記錄表設計、實驗裝置示意圖繪制、本實驗設計的創新之處或反思等,并對實驗方案進行評價、補充、修改與完善。接著要準備好實驗器具,開展具體的實驗操作過程,記錄實驗中觀測到的數據及現象,并就不同的變量開展不同的實驗。最后整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現象,完成實驗報告。通過實驗,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驗觀測和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使其掌握科學研究方法,提升地理實踐力。
張文軍,陳茜/浙江省春暉中學(312300)
參考文獻:
[1] 祁苗苗,姚曉軍,劉時銀,等.1973—2018年青海湖岸線動態變化[J].湖北科學,2020(02):573-586.
[2]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蘇德辰,林軍,多勝利.大漠天池科考記[EB/OL].(2021-03-05)[2021-06-19]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305/09/54932305_965248237.shtml.
[5] 肖書瑤,曹俊,狄斐.全球咖啡館最多的城市? 上海區域分布有“玄機”[EB/OL].(2021-02-20)[2021-06-19]http:m/gmw.cn/baijia/2021-02/20/1302120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