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峰 梁帥
[關鍵詞] 四肢難治性感染創面;皮瓣移植術;臨床療效;換藥時間;疼痛緩解時間
[中圖分類號] R658?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1)14-0063-03
Clinical effect of skin flap transplan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infection of limbs
LI Xuefeng? ?LIANG Shuai
Department of Burn and Plastic Surgery,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Jiamusi City, Jiamusi? ?15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kin flap transplan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infection of limb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time of dressing change and pain relief. Methods 64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infectious wounds of limb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February 2020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debridement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kin flap transplanta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65.6%),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study group (90.6%)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4.0±0.5) d, (7.5±2.5) d, (18.9±4.5) d and (21.6 7.0) d], the time of dressing change, pain relief, wound healing and hospitalization stay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3.0±0.2) d, (3.5±0.3) d, (10.0±3.0) d and (8.5±2.6)d, respectively (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18.8%), the incidences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cavity formation, hypoproteinemia and anemia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3.1%)(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P<0.05). Conclusion Skin flap transplantation can obviously optimize clinical observation indexes, increase dressing change time, shorten pain relief tim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ensure the safety of patients during treatment,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promote the idealization of treatment effect, 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 Refractory infection wounds of limbs; Skin flap transplantation; clinical efficacy; Time of dressing change; Pain relief time
四肢難治性感染創面是一種臨床上普遍出現的嚴重感染癥狀,該癥狀發生時對機體肢體血管、神經和肌肉等多器官和組織產生極大的損害[1]。由于四肢難治性感染創面需要長時間的治療,同時需要實施植皮治療,較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疼痛感,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后情況均產生不良影響[2]。臨床上常規藥物清創無法滿足臨床上修復創面缺損的需求,效果欠佳[3]。目前,皮瓣移植術作為一種常用治療方式應用于四肢難治性感染創面的臨床治療中,其能夠明顯緩解機體疼痛,促使治療效果趨于理想化[4]。本文研究分析了四肢難治性感染創面患者皮瓣移植術治療臨床療效及對患者換藥時間、疼痛緩解時間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四肢難治性感染創面患者64例,納入標準[5]:①臨床上符合四肢難治性感染創面的診斷標準:由燒傷、外傷等原因造成的大面積創面;創面主要分布于小腿、足背、前臂等部位;由細菌、真菌等多種菌種引發的大面積感染;機體的血壓、脈搏等生命體征平穩;體溫<38℃;②臨床資料完整;③依從性高;④患者及家屬同意參加本次研究;排除標準[6]:①存在糖尿病、高血壓等全身性疾病者;②存在免疫系統、凝血功能障礙者;③對研究中所用材料過敏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齡22~67歲,平均(44.5±1.7)歲;依據致傷原因分為:18例車禍傷,8例重物砸傷,6例糖尿病足感染。研究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齡21~67歲,平均(45.0±1.8)歲;依據致傷原因分為:車禍傷20例,重物砸傷7例,糖尿病足感染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參加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監督。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接受常規藥物清創治療,其主要內容包括:應用常規藥物對創口進行清洗,隨后應用蘸取碘伏、凡士林的醫用紗布對傷口進行覆蓋,使用無菌紗布實施常規包扎。
1.2.2 研究組? 患者接受皮瓣移植術治療,其主要內容包括:在移植術前,全部創面均實施細菌培養,從而對菌群、定量進行明確。全部創面Ⅰ期實施清創治療,隨后擴大0.5~1.0 cm的創面邊緣,實施有效地擴創處理,將處于創面邊緣老化狀態的瘢痕、纖維組織和創面內存在壞死、失活皮膚和肌腱、死骨以及老化水腫肉芽等多種組織進行徹底清除。針對竇道、開放性骨髓腔隙而言,應該利用刮匙對其竇道壁進行反復搔刮,將感染性肉芽徹底清除一直到基底出現點狀滲血情況。利用雙氧水、鹽水和稀釋碘伏等藥物對創面到外觀范圍進行清潔。等到應用無菌紗布進行創面止血,觀察幾日后創面無感染等異常情況后實施皮瓣移植術,將其他部位帶有血流供應的皮下組織或皮膚移植到四肢難治性感染創面部位。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顯效:治療后,創面面積縮小幅度超過75%,創面分泌物持續減少,同時出現新生肉芽組織。有效:治療后,創面面積縮小幅度為20%~75%范圍內,創面分泌物少量減少且仍大量存在,同時出現少量的新生肉芽組織。無效:治療后,創面面積縮小幅度低于20%,創面分泌物和新生肉芽組織出現情況均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5]。
1.3.2 兩組臨床觀察指標比較? 其主要包括:換藥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和創面愈合時間以及住院天數等多種臨床指標。
1.3.3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 皮瓣下形成腔隙、低蛋白血癥和貧血。
1.3.4 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情況比較? 應用自制的生存質量評價表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評估, 包括:情感職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等五個方面,每個方面為百分制,其中分數越高則表示患者的生存質量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更高(P<0.05)。
2.2 兩組臨床觀察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換藥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和創面愈合時間及住院天數等臨床指標均更優(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病率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皮瓣下形成腔隙、低蛋白血癥和貧血等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
2.4 兩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生存質量評分明顯更高(P<0.05)。
3討論
四肢難治性感染創面是臨床上比較嚴重的一種感染癥狀,其主要是由于病情拖延和錯誤治療等多種因素造成機體錯過臨床最佳治療機會,從而使得患者創面出現大量的細菌增殖,進而形成比較嚴重的感染癥狀[7]。感染癥狀的發生造成創面無法在短時間內愈合,為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帶來極大的壓力[8]。因此,怎樣有效控制創面上出現感染情況,進而緩解患者的疼痛、促進創面愈合成為臨床上治療該疾病的關鍵。臨床上普遍利用反復清創換藥治療四肢難治性感染創面癥狀,但由于其需要大量治療時間,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程度[9]。因此,臨床上逐漸將皮瓣移植術應用于清創藥物治療中,其能夠在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的同時縮短治療時間,治療效果趨向于理想化[10]。
由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較,研究組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更高(P<0.05),說明皮瓣移植術的治療能夠明顯緩解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更加理想化。主要是因為:在藥物清創治療的基礎上實施皮瓣移植術可以在保障徹底性清除炎性肉芽組織、周圍壞死組織徹底性的同時較大程度上保障皮瓣的存活率,進而增強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11-12]。應用游離皮瓣修復技術可以明顯提高四肢骨外露的缺損皮瓣的成活率,持續降低感染、壞死情況的發生率[13]。
由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較,研究組的換藥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和創面愈合時間以及住院天數等臨床指標均更優(P<0.05),且與對照組相比較,研究組的皮瓣下形成腔隙、低蛋白血癥和貧血等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說明在四肢難治性感染創面患者皮瓣移植術治療中應用皮瓣移植術治療可以進一步優化臨床觀察指標,促進患者的康復,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主要是因為:因為清創效果較好、換藥時間增加,隨之換藥次數降低,從而降低臨床并發癥的發生率,保障患者的臨床治療安全性。由于治療效果顯著,因此臨床疼痛緩解時間、創面愈合時間和住院天數均大幅度減少[14]。同時與對照組相比較,研究組的生存質量明顯更高(P<0.05),說明應用皮瓣移植術的應用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優化預后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存在皮瓣遠端部分壞死情況,則在實施移植手術中嚴格依照整形外科皮瓣的設計原則,盡可能減少附加切口面積[14]。對于實施第二階段手術的過程中出現的皮膚感染情況,應該保障在無菌環境操作下進行注水,如未有效控制感染,則應用適量的敏感抗生素治療[15]。
綜上所述,應用皮瓣移植術方式治療四肢難治性感染創面患者可以明顯優化臨床各項觀察指標,增加患者的換藥時間以及縮短疼痛緩解時間,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保障患者在治療期間的安全性,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促進治療效果趨向于理想化,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斌,胡偉,荊志振,等. 皮瓣移植結合VSD治療慢性感染性創面32例[J].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9,42(4):374-376.
[2] 關術,余東,李日紹,等. 手工吻合結合微血管吻合器在同時游離兩塊皮瓣修復四肢創面中的應用[J].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8,41(4):378-380.
[3] Zong ZW,Li N,Xiao TY,et al. Effect of hBD2 genetically modified dermal multipotent stem cells on repair of infected irradiated wounds[J]. Journal of Radiation Research,2018,51(5):573-580.
[4] 金阿平,蔡亮. 深度慢性難愈性創面治療中使用皮瓣移植結合改良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的臨床價值[J]. 重慶醫學,2018,41(A1):220-222.
[5] 狄海萍,李永林,邢培朋,等. 皮瓣修復腕部高壓電燒傷創面的手術時機選擇[J].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9, 42(2):166-169.
[6] Donovan LC,Douglas CD,Van Helden D. Response to Re:Wound tension and 'closability' with keystone flaps,V-Y flaps and primary closure:A study in fresh-frozen cadavers:Letters to the Editor[J]. ANZ Journal of Surgery,2018, 88(10):1089-1089.
[7] 張偉,謝衛國,楊飛,等. 游離股前外側穿支皮瓣分葉移植在四肢電燒傷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 中華燒傷雜志,2019,35(11):790-797.
[8] 齊朝陽,葉甫國,鄭平,等. 手部創面皮瓣修復術后醫院切口感染患者的臨床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21(7):1057-1060.
[9] Li Z,Li P,Tan Q. Reconstruction of soft tissue defects around the knee with pedicled perforator flaps[J]. 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2018,81(4):1.
[10] 張興,郭峰松,蘇凱華,等. 穿支皮瓣修復四肢創面臨床應用56例[J].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20,43(2):141-144.
[11] 楊力,蔡斌,薛君榮,等. 個體化股前外側皮瓣游離移植修復復雜難愈性創面的臨床效果[J]. 中華燒傷雜志,2020,36(8):730-734.
[12] 高秋芳,牛雪濤,馬彬,等. 血液循環增強技術在超大游離股前外側皮瓣修復四肢大面積皮膚軟組織缺損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 中華燒傷雜志,2019,35(11):814-818.
[13] 邵陽,林偉,劉建疆,等. 分葉背闊肌皮瓣游離移植修復小腿不規則軟組織缺損創面[J].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9,42(5):450-454.
[14] 王鑫,王家強,姚偉濤,等. 帶蒂皮瓣修復四肢關節周圍惡性腫瘤切除后創面103例[J].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8,41(5):464-468.
[15] 肖衛東,喻愛喜,潘振宇,等. 皮瓣移植聯合Masquelet技術治療骨及軟組織缺損[J].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8, 41(1):9-13.
(收稿日期: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