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紹軍
AS 指的是脊柱發生病變導致的慢性疾病[1],屬于風濕病類別。由于遺傳、環境與人體代謝因素的影響,使得骶髂關節發生病變[2]。伴隨疾病的進展,其將逐漸導致脊柱強直和纖維化,并影響眼睛、肺、肌肉以及骨骼等器官以及其他組織,因此對患者的生活產生了嚴重的影響。AS 患者通常伴有關節病變,大部分是先對骶髂關節予以侵犯,逐漸發展到頸椎位置,僅有少部分患者頸椎處以及幾個脊柱在同一時期被侵犯,并且還能夠波及到相鄰的關節。在病變的早期階段關節處會產生炎性疼痛,且周圍肌肉發生痙攣,伴有僵硬,在清晨表現較明顯,在夜間也能產生疼痛。通常進行適當的活動以及服用藥物干預,可得到緩解。病情不斷發展,各脊柱段和關節活動則會受到限制。在該病的晚期,脊柱與下肢則會形成弓狀僵硬。在臨床上AS通常采取CT 和MRI 方法檢查,該兩種檢測方法的特點不同[3]。本次研究將180 例疑似AS 患者分成兩組,分別采取CT 和MRI 方法檢查,對其檢測效果進行探究。詳細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180 例疑似AS 患者,按照檢測方法不同分為CT 組和MRI 組,各90 例。CT 組男46 例,女44 例;年齡16~38 歲,平均年齡(26.32±3.44)歲。MRI 組男45 例,女45 例;年齡17~36 歲,平均年齡(26.68±3.3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了解研究目的。納入標準:①滿足AS 疾病指征;②依從研究安排;③自愿參加研究;④年齡>16 歲。排除標準:①患有器官障礙疾病;②不配合研究安排;③患有精神類疾病。
1.2 方法
1.2.1 CT 組 采用由西門子公司生產的64 排螺旋CT機對患者骶髂關節予以完全掃描,電壓控制在120 kV,電流控制在 380 mA,層厚調整 1 mm,層間距調整1 mm。檢測體位為仰臥位,于髂嵴上部-恥骨聯合下部予以平掃,給予患者注射造影劑,采取腰椎多平面強化掃描。
1.2.2 MRI 組 患者采取用由通用公司生產的GE1.5T 核磁共振掃描儀。對患者骶髂關節予以完全掃描,電壓控制在120 kV,電流控制在 380 mA,層厚調整1 mm,層間距調整1 mm,設置矩陣為256×256。掃描序列:T1WI、反轉恢復(IR)以及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檢測體位為仰臥位,檢測時由頭部開始進入儀器,于髂嵴上部-恥骨聯合下部予以平掃,之后強化掃描可疑病變位置,取得三維立體圖像。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骶髂關節病變檢出率。其中包含了增生硬化、關節面下骨質囊變、骨髓水腫以及關節腐蝕。比較骶髂關節病變等級的檢出率。將等級分為 0~4級,共5個等級,0級表示為正常;無異常情況發生;1 級表示發現可疑骶髂關節炎,表現軟骨下硬化以及骨小梁變粗;2 級表示骶髂關節炎為輕度體現,可表現為中度軟骨下硬化和小囊變區,其關節間隙無任何變化;3 級表示中度骶髂關節炎,表現為重度軟骨下硬化和小囊變區硬化增加。關節間隙發生變化,部分關節強直;4 級表示較重度骶髂關節炎,表現為完全性的關節強直。比較兩組診斷準確性、靈敏度以及特異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骶髂關節病變檢出率比較 兩組增生硬化、關節腐蝕的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RI 組關節面下骨質囊變、骨髓水腫的檢出率均高于CT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骶髂關節病變檢出率比較[n(%)]
2.2 兩組骶髂關節病變等級的檢出率比較 MRI 組檢測骶髂關節病變1、2 級檢出率高于CT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骶髂關節病變0、3、4 級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骶髂關節病變等級的檢出率比較[n(%)]
2.3 兩組診斷準確性、靈敏度及特異度比較 病理檢查結果顯示,CT 組AS 陽性患者80 例,陰性10 例;MRI 組AS 陽性患者88 例,陰性2 例。CT 組診斷準確性為83.33%(75/90)、靈敏性為87.50%(70/80)、特異性為50.00%(5/10),MRI 組診斷準確性為97.78%(88/90)、靈敏性為98.86%(87/88)、特異性為50.00%(1/2)。MRI組診斷準確性、靈敏度高于CT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CT 與傳統的X 射線平片相比,CT 可以較清晰顯示骶髂關節和脊柱小關節的形狀、大小以及數量等,并且可以發現更多的小病變,可以準確顯示病變區域,可有助于早期的診斷。在相關研究中了解到,在臨床早期采取CT 檢測,可提示骶髂關節的關節表面硬化、模糊以及粗糙等[4-7]。且出現被蟲咬樣的骨質損壞,在其下方的小囊被關節表面改變,骶髂關節前下2~3 關節表面最容易受到影響。髂骨側關節面變化較早且明顯。出現一側或兩側骶髂關節部疼痛,通過X 射線檢查表示為陰性時也需要對該病予以重視。在柳盛鋼等[8]研究中得知,CT 檢查方法有著密度和空間分辨率較好的特點,所生成的照片與X 射線結果有著更高的清晰度;解剖結果未見重疊樣表現。當采取多層螺旋CT時可以從多個方面以及角度對病變位置予以掃描,并根據掃描結果以多種方面對其進行重建,相比較X 線有著很高的敏感性。CT 檢查的結果可以更好地體現出骨骼質量的異常情況,同時能夠清楚地顯示骶髂關節的結構和其他細微的病變情況。CT 檢查方法能夠顯示出更好的骨靜態結構變化,但無法清楚地顯示出骨髓水腫以及軟骨的異常的變化等。MRI 軟組織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并且無電離輻射。其能夠較好的體現滑膜軟骨以及骨髓等疾病,在骶髂關節疾病的診斷中具有較好的效果。盡管CT 是診斷AS 疾病的常用方法,但CT 僅能顯示骨骼結構的變化。在杜景俐[9]的研究中提到,MRI 檢查方法的主要優點包含非放射性,其研究中檢查結果表示CT 無法對關節下骨囊腫和其他骨髓水腫的表現予以體現;對于某些CT 檢出率較低的病變,可以采取MRI 進行檢查。在劉志飛等的[10]研究結果中,MRI 檢測對關節表面侵蝕和關節表面骨囊變的檢出率相比較CT 檢測較高。作者對其原因進行了分析得知,AS 患者最受累的位置為骶髂,病變通常為雙側對稱,CT 線檢查能夠顯著體現軟骨下骨緣異常狀況,因骶髂關節的兩側均表現為耳狀面。CT 進行檢查時患者的關節面有一定的幾率產生重疊情況,發生重疊后能夠對早期診斷結果造成嚴重的影響。在患者出現癥狀到通過CT 檢查明確病情后需要較長的時間,MRI 能夠對AS 患者骶髂關節的0 級病變予以顯示,在檢測早期活動性炎癥方面比CT 更有優勢。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增生硬化、關節腐蝕的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RI 組關節面下骨質囊變、骨髓水腫的檢出率均高于CT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RI 組檢測骶髂關節病變1、2 級檢出率高于CT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骶髂關節病變0、3、4 級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RI 組診斷準確性、靈敏度高于CT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結果對比可以充分證明,MRI 診斷AS患者骶髂關節面病變效果要顯著優于CT 診斷。
綜上所述,AS 患者骶髂關節病變采取CT、MRI檢查均能得到較好的診斷效果,其中MRI 準確性、靈敏度優于CT 檢查,因此MRI 檢查更有助于患者的疾病早期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