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鳳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中常見的良性腫瘤,多發于育齡期女性。子宮肌瘤患者常伴有月經改變、腹部包塊和壓迫癥狀等臨床癥狀,部分患者可能發生不孕、流產等不良事件,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1]。臨床上,手術是治療子宮肌瘤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來,隨著微創外科理念的深入,腹腔鏡子宮切除術逐漸應用于子宮肌瘤的治療,其具有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并發癥少等優點,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2]?;诖?本文將探究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對子宮肌瘤患者雌激素水平及卵巢功能的影響,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1 月~2020 年2 月本院接收的78 例子宮肌瘤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 例。觀察組年齡25~49 歲,平均年齡(37.26±4.34)歲;肌瘤直徑2~8 cm,平均肌瘤直徑(5.32±1.35)cm;腫瘤位置:肌壁間肌瘤22 例,黏膜下肌瘤10例,漿膜下肌瘤7例。對照組年齡25~50歲,平均年齡(37.32±4.41)歲;肌瘤直徑2~9 cm,平均肌瘤直徑(5.52±1.40)cm;腫瘤位置:肌壁間肌瘤24 例,黏膜下肌瘤9 例,漿膜下肌瘤6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經磁共振成像(MRI)或B 超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伴有經期延長、經量增多、壓迫等臨床癥狀。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確診且伴有子宮肌瘤臨床癥狀;②術前經模擬定位確定聲通道安全,肌瘤在監控超聲狀態下仍清晰可見;③2 cm≤肌瘤直徑<10 cm;④臨床資料完整且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不符合手術指征;②伴有子宮惡性腫瘤、盆腔急性炎癥或系統性疾??;③術前3 個月內服用過激素;④妊娠或月經期女性;⑤中途退出調查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開腹子宮切除手術治療,即患者呈平臥位,臀部墊高,全身麻醉,對患者腹部、陰道及會陰部進行消毒,鋪常規無菌手術巾。操作者在患者下腹正中作一縱行切口,將子宮充分暴露,再切除子宮,徹底切除后對切口進行縫合。觀察組采用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治療,即患者呈膀胱截石位,臀部適當墊高,全身麻醉。操作者選擇患者臍孔部位作為穿刺點,向腹部刺入氣腹針,建立CO2人工氣腹,壓力控制在13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再置入腹腔鏡。然后操作者通過腹腔鏡觀察患者子宮具體大小、位置及腹腔粘連情況,再選擇腹部兩側作為操作孔,大小為1 cm 左右。置入操作鉗,分離腹腔粘連,再切除子宮,最后電凝止血,縫合切口。兩組患者術后均接受常規抗生素預防感染。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拆線時間和住院時間。②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E2、LH 和FSH 水平,以此評定卵巢功能,抽取患者3 ml 外周靜脈血,分離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E2、LH 和FSH 水平。③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SFI 評分,以FSFI 評分評估性功能,包括性喚起(20 分)、性欲望(10 分)、性高潮(15 分)、性交痛(15分)、陰道潤滑(20分)和性生活滿意度(15分)6 個維度,分數越高則代表性功能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拆線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雌激素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E2、LH、FSH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E2水平高于對照組,LH 和FSH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雌激素水平對比()

表2 兩組雌激素水平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FSFI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FSFI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SFI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但觀察組FSFI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FSFI 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FSFI 評分對比(,分)
注:與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對比,bP<0.05
近年來,子宮肌瘤發病率逐年上升,既往治療以藥物和手術為主,藥物治療周期較長,對患者內分泌影響較大,停藥后復發風險較高。本次研究采用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拆線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是一種有創治療方式,將對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發生暫時性紊亂,影響預后。傳統開腹手術視野好、不受子宮肌瘤位置及大小等影響,操作者可在肉眼直視下完成手術,有利于徹底切除子宮。但研究[3]發現,開腹手術切口大、臟器暴露面積大及時間長,將增加術后不良反應風險,影響患者術后恢復效果。近年來,隨著微創手術的不斷完善,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已在臨床廣泛應用,其手術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獲得眾多醫學研究的證實,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和術后恢復快等優點[4]。相關研究[5]發現,子宮切除術未保留患者子宮,多數患者術后的卵巢功能將減弱,且卵巢功能的衰退時間可能早于子宮解剖結構正常者。臨床[6]發現,E2是卵巢分泌的主要雌激素,其水平的降低將反映患者卵巢功能低下或早衰,FSH 水平的升高多見于卵巢早衰、卵巢不敏感綜合征等,兩種指標是評價女性卵巢功能的重要指標。本次研究結果中,治療后,觀察組E2水平高于對照組,LH 和FSH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FSFI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SFI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但觀察組FSFI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對子宮肌瘤患者的卵巢功能影響相對較小,更有利于患者術后性生活質量的改善[7]。
綜上所述,對子宮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治療,其具有微創、安全性高等優點,子宮肌瘤患者術后恢復較快,且對患者的雌激素和卵巢功能影響較小,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