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根明
連續3 次或以上自然流產的現象即為習慣性流產,與感染、內分泌異常、遺傳因素、子宮因素以及免疫紊亂等多種因素存在關聯,妊娠中后期為習慣性流產多發階段,多伴隨宮腔壓力增加、胎兒體型增加以及羊水增多等出現,不但會對育齡期女性正常生育造成影響,還會損害其身心健康,破壞其家庭和諧[1]。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等均為臨床常用藥物,此次研究回顧性分析2017 年5 月~2020 年4 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64 例習慣性流產患者臨床資料,探討患者應用阿司匹林與低分子肝素治療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 年5 月~2020 年4 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64 例習慣性流產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夫妻雙方核型正常;②孕周≥6 周;③連續流產≥3 次;④患者了解此次研究目的并自愿加入;⑤本研究在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進行。排除標準:①超聲檢查顯示有子宮器質性病變者;②伴隨抗磷脂綜合征者;③既往有靜脈或者動脈栓塞史者;④對治療藥物存在過敏反應者;⑤合并甲狀腺功能異?;蛱悄虿〉葍确置诩膊≌?。根據患者治療方式差異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2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1~42 歲,平均年齡(29.17±5.02)歲,流產次數3~6 次,平均流產次數(3.94±0.69)次;對照組患者年齡22~41 歲,平均年齡(29.04±5.14)歲,流產次數3~6 次,平均流產次數(3.80±0.74)次。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自確診為宮內妊娠后接受藥物治療直至臨產、流產或者早產,為了有效預防胎兒神經管缺陷,指導所有妊娠女性于早孕期間口服葉酸片,400 μg/次,1 次/d。對照組采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單藥治療,100 mg/次,1 次/d。觀察組采用阿司匹林與低分子肝素聯合治療,阿司匹林用藥劑量及頻率同對照組,皮下注射5000 IU 低分子肝素,1 次/d。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妊娠率、活產率、絕對活產率、分娩孕周、流產孕周、分娩出血量以及不良妊娠結局、不良反應(血小板減少、胃腸道反應及瘀斑)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妊娠率、活產率與絕對活產率比較 兩組妊娠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活產率82.35%、絕對活產率43.75%,均高于對照組的37.50%、18.7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妊娠率、活產率與絕對活產率比較(%)
2.2 兩組分娩孕周、流產孕周以及分娩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分娩孕周(39.25±1.54)周長于對照組的(37.52±1.49)周,分娩出血量(350.12±17.67)ml少于對照組的(377.23±20.15)ml,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流產孕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分娩孕周、流產孕周以及分娩出血量比較()

表2 兩組分娩孕周、流產孕周以及分娩出血量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比較 兩組子癇前期、新生兒畸形及死胎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流產率17.65%低于對照組的56.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比較 [n(%)]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血小板減少及胃腸道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瘀斑發生率0 低于對照組的21.8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n(%)]
習慣性流產病因復雜,可能與內分泌、免疫學、解剖學以及遺傳學等因素存在關聯,而且臨床癥狀存在較大差異,部分患者可表現出妊娠物排出、下腹疼痛、陰道出血、停經等異常,部分患者則無任何癥狀,臨床必須及早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以改善患者妊娠結局[2]。
阿司匹林應用于習慣性流產治療中作用機制主要表現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對血小板活性產生抑制作用,有理想的微血栓形成預防效果。作為在臨床上有著廣泛應用的乙酰水楊酸類藥物,阿司匹林可在前列腺素合成過程中作用于環氧化酶并抑制其活性[3]。單獨應用阿司匹林對于提高活產率、降低血栓形成率以及流產率均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難以對抗磷脂抗體生成取得理想的抑制效果。
低分子肝素鈣具有抗炎、抗凝以及抑制補體活性等效果,為普通肝素通過酶催化裂解或者化學分解等方法制成的具有較小分子量的肝素片段,能夠對滋養細胞侵襲力以及發育能力等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低分子肝素鈣應用于習慣性流產治療中不但能夠有效抑制抗心磷脂抗體生成,還有助于促進胚胎血液循環改善,抑制血栓形成。有研究表明,抗磷脂抗體誘發習慣性流產的重要作用機制為激活補體,因此,臨床需應用抗凝類藥物抑制補體激活[4]。
此次研究中,觀察組妊娠患者活產率82.35%、絕對活產率43.75%,均高于對照組的37.50%、18.75%,流產率17.65%低于對照組的56.25%,觀察組患者瘀斑發生率0 低于對照組的21.88%,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妊娠患者分娩孕周長于對照組,分娩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陳小眉[5]的研究中,采用阿司匹林治療的患者妊娠率為45.95%,活產率為40.54%,采用阿司匹林聯合低分子肝素聯合治療的患者妊娠率為75.69%,活產率為70.27%,此次研究中,對照組妊娠率為50.00%、活產率為43.75%,觀察組妊娠率為53.13%、活產率為70.59%。提示習慣性流產患者應用阿司匹林聯合低分子肝素治療能夠對于提高活產率有重要價值。與阿司匹林相比,低分子肝素鈣既能夠在血栓形成中取得理想的防防治效果,還能夠有效抑制抗磷脂抗體生成。阿司匹林聯合低分子肝素治療習慣性流產能夠充分發揮藥物的互補及協同作用,可使由于蛻膜血管栓塞引發的習慣性流產風險得到降低,還可改善胎盤功能,促進妊娠周期延長,對于提高活產率有重要價值[6,7]。
綜上所述,為習慣性流產患者實施阿司匹林聯合低分子肝素治療有助于改善其妊娠結局,同時還有助于提高活產率,降低流產率及瘀斑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