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華
桓臺骨傷醫院,山東 淄博 256400
橈骨遠端是腕關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在距離關節面3.0~3.5cm部位的骨皮質比較薄,所以成為臨床骨折高發部位[1]。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都是臨床用于橈骨遠端骨折的主要方法,其治療療效及臨床價值各不相同。本次試驗通過對比分析,進行如下歸納和總結。
1.1病例資料 在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橈骨遠端骨折病人中隨機選擇兩組:每組各50例。納入標準:通過影像學檢查明確骨折診斷;手術組病例符合手術適應癥;自愿參與。排除標準:患有血液疾病、免疫性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全;器官有重大疾病或衰竭者;視聽功能障礙、精神障礙。保守組患者中男、女例數分別是27例和23例,年齡46~63(57.6±4.5)歲,骨折部位:左側29例、右側21例;致傷原因:摔傷20例、打擊傷18例、車禍傷12例。手術組患者中男、女例數分別是26例和24例,年齡48~65(58.2±4.7)歲,骨折部位:左側28例、右側22例;致傷原因:摔傷22例、打擊傷16例、車禍傷12例。基礎資料比較提示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保守組 實施局部麻醉,沿患肢縱軸做牽引,糾正骨折的移位,于X線監控下進行手法復位,復位成功后進行固定,用小夾板或石膏托;保守治療2周后復查,排除移位、固定松動等問題;固定4~7周將石膏拆除,指導患者加強功能鍛煉。
1.2.2手術組 手術采取仰臥體位,實施臂叢神經麻醉,手術切開復位,將前臂調整到旋后位,經橈骨遠端掌側入路,在橈側腕屈肌的繞側面做以縱向手術切口,進行橈動脈和橈側腕屈肌腱間隙的鈍性分離,以旋前方肌作為起始點,切開分離到骨折部位,進行解剖復位;借助于牽引儀器促使橈骨恢復到正常的生理長度,行關節外復位,恢復掌傾角、尺偏角,成功復位之后,使用T型解剖鋼板螺絲釘行內固定處理。
1.3療效評價 隨訪時間1年,評價兩種治療方法下患者橈骨掌傾角、尺偏角以及橈骨縮短程度,并記錄其并發癥發生情況,如:腱鞘炎、創傷性關節炎、腕管綜合征、手指僵硬等。
1.4數據處理 分別采用均數±標準差和例數(百分比)的形式來代表計量數據與計數數據,相應檢驗方法用t方法、卡方方法,均由SPSS25.0統計軟件完成處理。
2.1隨訪指標 隨訪可見,經治療,手術組患者尺偏角、掌傾角顯著高于保守組,橈骨縮短明顯少于保守組(P<0.05),表1:

表1 不同治療方法有關效果比較
2.2治療有關并發癥發生情況 對比術后兩組患者治療有關并發癥發生率,差異比較并不大(P>0.05),表2:

表2 比較兩組治療有關并發癥發生情況[n(%)]
橈骨遠端骨折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且該病多集中發生在中老年群體當中。橈骨遠端是起到控制人體腕關節屈伸的重要部位,這也意味著該處一旦骨折,便會直接影響到機體腕關節功能的正常發揮。同時伴隨著骨折的發生,患者腕部可能會繼發關節炎,給人們正常的生活與工作都造成嚴重影響[2]。
目前,臨床對于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手術治療方法和保守治療方法兩種,以往臨床大都采取保守方法治療橈骨遠端骨折,該方法體現出實施簡單、無創傷性的特點,但是我們卻觀察到,保守治療病例治療療效并不是很穩定,而且患者保守治療后需要長時間采用夾板、石膏進行固定,康復訓練時大部分情況下都只能動一動手指與手部關節,并不能良好的促進腕關節功能恢復,除此之外,因保守治療做的是外固定,一旦患者意外牽扯肌肉,很容易造成復位失敗及骨折移位[3]。
雖然手術治療會造成切口、存在術中操作以及術后感染的風險,但是若能通過注意圍術期的無菌操作、嚴格消毒以及提高手術技術,皆是可以有效避免的,而且手術治療病人術后早期可及時展開腕關節功能康復鍛煉,對促進患者傷后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試驗報道見:在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療后,手術組患者尺偏角與掌傾角恢復皆優于保守組,而且橈骨縮短更小,提示手術治療能更進一步使患者得到療效保證。另外通過隨訪兩組治療有關并發癥,并未發現在并發癥方面存在著顯著性的差距,這也提示無論是保守方法還是手術方法,其實應用的安全性都比較高。
綜而,無論是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皆能保證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得到良好療效,相較而言手術治療更能促使患者術后早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