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
【摘? ?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加強電視廣播品牌建設成為大勢所趨。廣電工作者須樹立品牌觀念,不斷強化品牌效應,提升品牌的影響力,以促進廣播電視媒體更好、更快發展。基于此,本文論述了融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品牌建設的必要性與緊迫性,闡述了當前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品牌建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提出新時期廣播電視品牌建設的策略。
【關鍵詞】媒介融合;廣播電視;品牌建設
廣播電視機構是我國新聞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新聞事件播報、展現文化魅力、塑造國家形象有著重要作用。隨著各類新媒體的出現,廣播電視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長久發展,就要建立自己的獨特優勢。打造廣播電視品牌,不斷創新廣播電視工作,積極引進新技術和改進工作方法是廣播電視改革求新的重要途徑。媒體融合時代,廣播電視產業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加強自身的品牌建設,應當意識到開展廣播電視品牌建設的現實緊迫性。
一、廣播電視品牌建設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廣播電視品牌展現了廣播電視機構的形象、實力和品質,能夠幫助其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吸引更多受眾。在融媒體時代,由于大量新媒體涌現,傳統廣播電視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為了謀求新發展,鞏固受眾群體,開展品牌建設迫在眉睫,也是其尋求轉型的積極嘗試。首先,市場競爭環境的不斷變化和品牌消費時代的迫切需要,都在時刻提醒我們加強廣播電視品牌建設的重要性。當今是數字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社會,是一個雙向互動的時代,傳媒行業的競爭格局正在不斷發生改變。我國是電視節目的生產大國,受眾廣泛。在2011年后,許多商業網站陸續進軍影視行業,搶占電視節目資源,多屏互動和網絡融合已經變為現實。除此之外,跨國傳媒企業也在搶占市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廣電機構要脫穎而出,必須有自己的品牌優勢。其次,隨著廣播電視業在技術、內容、渠道以及終端多方面的融合,廣播電視的品牌融合已是大勢所趨。一個電視節目由多個機構聯合開發或者在多個頻道同時播出,有利于擴大節目的傳播渠道,提升節目的收視率和影響力。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品牌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對廣播電視品牌的認識不夠
在媒體融合發展環境下,廣播電視業已經受到了很大沖擊,雖然其主動尋求品牌建設,但其對品牌建設的認識還不夠。首先是對廣播電視品牌效應的認識存在偏差。普通大眾存在跟風心理,衡量品牌的標準主要是收視率,從整體來看,多數人認為收視率才是優質電視品牌的決定性因素,因為收視率關乎到廣電機構的經濟效益,也能代表觀眾的滿意程度,所謂的“唯收視(聽)率論”也是在這一基礎上興起的。其次,有人認為廣播電視品牌效應就是經濟效益和對社會大眾的吸引力,卻忽視了品牌的文化效應。由于各類新媒體的出現,社會有“娛樂至死”的傾向,在這樣的認知環境中,許多廣播電視媒體人為了迎合受眾,制作大量以娛樂為目的的節目,忽視了廣播電視節目在文化傳播方面的重要作用。應當意識到,好的廣播電視品牌應當以受眾為中心,是宣傳社會主流價值的品牌。
(二)廣播電視品牌評價機制不完善
目前,對廣播電視品牌的評價還沒有專門系統,也沒有專門的機構對電視廣播品牌進行科學的評估。由于缺乏相應的評價系統和標準,受眾對廣電節目品牌的認知也就存在模糊性,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廣電節目的權威性。對廣電節目品牌的評估,一是評估其內容。根據其導向性、制作水準等對節目品牌加以評價,若缺少這一評價過程容易導致質量低下的節目投放市場,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也會影響廣播電視臺的形象,為其品牌建設帶來負面影響。二是社會效益評估。廣電媒體應遵守社會效益優先的原則,應系統收集節目在受眾中的口碑等方面的社會評價,防止少數機構為開展節目營銷、吸引受眾注意力而采取過度包裝或炒作、虛假宣傳等手段,影響廣電機構的品牌形象。
(三)品牌建設注重短期效應
就目前情況來看,一些廣電機構在品牌建設中存在只注重短期效應的問題,只考慮眼前利益,而忽視廣電節目品牌的長遠發展。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廣播電視節目品牌沒有明確定位、對自身的個性以及優勢缺少針對性分析、對節目的發展缺少長遠的規劃等方面,這樣也就很難形成真正的品牌。比如,一些廣電機構在開展品牌營銷時,多采用模仿、跟風、蹭熱度等方式,試圖以此來提升自身品牌的影響力。由于缺少獨特優勢,這些手段可能會博取大眾眼球,收獲關注度,但是其形成的品牌效應也只是暫時的,是不可持續的,從長遠來說還會影響到品牌的號召力。如一些衛視盲目模仿湖南衛視以娛樂為主的品牌戰略,制作并推出了大量娛樂節目,盲目跟風雖然取得了一時的成功,但由于其內容的同質化,娛樂成分過多,反而導致大眾對其品牌的信任度大幅度下降。
三、新時期廣播電視品牌建設的措施
(一)以創新為手段,著力打造內容
融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節目受到網絡新媒體的沖擊顯得競爭乏力,唯有不斷創新,為受眾帶來新的價值,才能贏得新的發展空間。廣電機構在內容制作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打造具有品牌價值的節目內容,是促進廣電機構發展的重中之重。內容品牌的打造,首先要大力支持原創內容,營造創新氛圍。廣電機構經過多年發展,有專業水準高的人才隊伍,他們善于捕捉信息,創作內容,但在新媒體環境下,要鼓勵對新技術的應用,為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其次,應在節目推廣途徑上下功夫。如與其他機構聯合開發、共同推廣節目,利用他們的影響力提升自身的品牌效應。再次,內容打造上應廣泛應用新技術,以技術手段調整節目形態,強化與受眾的關系。 當年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只是通過應用短信投票等方式,就改變了傳統歌唱比賽節目的形態。如今,諸如虛擬主播等技術,已在一些電視節目中得到運用。例如,湖南衛視熱播的《幻樂之城》被稱為“綜藝新物種”,節目制作中突破了傳統節目形式的界限,制作人員運用了AR、VR等技術營造多種特效及場景,為每個演唱者呈現一段時長約8分鐘、有電影質感的、強烈劇情色彩的音樂作品。這些科技手段的運用,既改變了傳統的節目形式,也為節目增添了新的內容,對節目的品牌打造起到了助力作用。最后,節目內容應貼近受眾的生活實際,堅持以人為本,同時注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多制作如《國寶檔案》《中國詩詞大會》類節目,在提升節目品牌效應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升廣電節目品牌的國際競爭力。
(二)改善廣播電視品牌的評價機制
改善廣播電視品牌的評價機制,一方面能強化引導,為廣播電視節目的發展提供方向;另一方面,對于一些有品牌實力和號召力的廣電機構應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助,以促進廣播電視節目品牌的長遠發展。對節目品牌的評價不僅僅是對行業的引導,也是對廣電節目受眾的的一份責任。改善評價機制,也可結合國外一些機構的經驗,如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李 嵐等人提出的英特爾品牌價值評估方法:廣播電視品牌價值=品牌收益 × 品牌強度系數。利用這種方式對廣播電視品牌進行評價,以提高評價的準確性與嚴謹性。
(三)利用口碑營銷促進品牌傳播
如今是一個雙向互動的時代,利用口碑營銷能加強大眾對廣電節目品牌的認可。在口碑營銷中,應充分利用一些“網紅主播”的影響力,如被稱為“段子手”的央視主播朱廣權,在其與李佳琦共同為湖北“直播帶貨”節目中,他用傳統文化重新詮釋產品,既增強了“帶貨”效果 ,也提升了央視的品牌效應。還比如,湖南衛視主持人張丹丹結合自己的“媽媽”身份,在短視頻平臺推出了“張丹丹的育兒經”平臺號,近幾年成為孕嬰類品牌的“佼佼者”。這些主播作為“意見領袖”,在一定程度上能影響受眾對品牌的認知,也能影響廣播電視節目品牌的傳播效果。
因此,順應網絡社會的發展趨勢,一方面我們積極借助“網紅主播”做好互聯網上的口碑營銷,利用他們自身的流量效應帶動瀏覽量,推廣電視節目品牌;另一方面,應發揮地面營銷的優勢,以地面推廣的方式來提升品牌知名度,讓網絡營銷與地面活動營銷相互配合。 這種“線上+線下”的模式,在一些電視臺的節目營銷中也被經常運用,如湖南臺為了打造自身以“青春”、“快樂”為主題的節目品牌效應,其設置了暑期互動季主題地面活動,不僅邀請了在播電視劇和綜藝節目的明星參與,讓他們參與相應的地面宣傳活動,還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對活動現場的燈光、熒幕和宣傳片進行創新打造,吸引了大量觀眾的關注。
綜上所述,加強廣播電視品牌建設有其重要性和緊迫性,只有從思想上重視品牌建設,并采取適當措施打造品牌,提升廣播電視品牌的知名度和競爭力,才能促進廣播電視事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笑.新主流基石上對外傳播的戰略要件研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戰略實踐的觀察與思考[J].電視研究,2020(09):11-12.
[2]陳春華.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工程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記者觀察,2019(32):45.
[3]陳雯雯.基層廣播電視在經濟轉型升級時期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傳媒科技,2014(04):34-35.
[4]胡雯婷.融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的創新路徑——以微信營銷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9(21):23-24.
(作者單位:北京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