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慧


【摘? ? 要】我國紀錄片行業正在以全新的姿態走向“最好的時代”,新時代主流價值觀與商業文化的合流中,主旋律紀錄片正從單一定式到多元融合,從主題先行到故事本位,從政治美學到融合消費美學。本文以具體作品為例,探討主旋律紀錄片在轉型過程中,如何通過情感營造,完成對主流價值觀傳達以及主流文化整體建構的。
【關鍵詞】主旋律紀錄片;情感營造;情節設置;細節刻畫;創新形式
“多元共生的紀錄時空”是一首多聲部的樂曲。有學者曾按照文化形態將中國的紀錄片劃分為四種類型:主流紀錄片、精英紀錄片、大眾紀錄片和邊緣紀錄片。
主流紀錄片也可稱為主旋律紀錄片,它是“國家意識形態的體現,它所記錄的往往是重要事件、人物或主題,通過正面引導,引發公眾興趣,達到宣傳國家主流意識形態之目的。”主旋律紀錄片的功能和目的非常明確,既要保持藝術性又要達到宣傳目的。近年來,在一些重大歷史節點上,一大批歌頌祖國,反映時代風貌的優秀主旋律紀律片,以“紀實+”的形式,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不斷創新形式,吸引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的關注。近些年來,我國紀錄片迎來了“最好的時代”,涌現出許多優秀主旋律紀錄片,這些紀錄片在平凡生活中感觸宏大成就,于細微處體現新時代、新特征,更重要的是,紀錄片創作者們已深刻地意識到,唯有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突出情感,才能最終達到主旋律紀錄片感化人心的目的,掌握審美的思維活動,并以充沛、豐富的感情去進行創作,才會最終實現主旋律紀錄片的情感營造。
一、通過情節設置實現“兩情相悅”
和其他影視藝術作品不同的是,紀錄片不能虛構情節,但可以情節化敘事。紀錄片也要講故事,一般說來,社會類紀錄片和自然類紀錄片在前期拍攝時很難進行情節設置,因為這類紀錄片的魅力就在于無法預知事件的走向,在后期剪輯時,根據拍攝到的素材,需要重新謀篇布局,或設置懸念、或加強沖突,完成情節化敘事。而歷史人文類紀錄片,因為內容是“過去式”,創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進行情節設置、考慮畫面設計,在生動講好故事的同時,傳遞情感的力量。
主旋律紀錄片中,從內容上劃分,既可以是社會類的,也可以是歷史人文類的,無論是后期謀篇布局,還是前期的預先設定,情感營造與情節設置是主旋律紀錄片創作的重要兩翼,最終要通過實現“兩情相悅”來引發公眾興趣,達到宣傳主流意識形態的目的。2021年,一部以全國第二大將軍縣——金寨為地域原點,以59位金寨籍開國將軍為主體人物,全景式展現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色歷史文化的紀錄片——《八月桂花遍地開》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及安徽衛視播出,這是一部典型的主旋律紀錄片。用人的故事講黨的道理,是創作團隊達成的統一創作思路。通過布局謀篇、起承轉合、鋪排渲染……創作團隊在情感營造、情節設置上,做到了相得益彰。“(這把槍)還是給他老家,因為金寨是他老家嘛,送給誰我也不放心,我也不送,我舍不得。”言語中,年近九旬的老人薛翔目光中淚花閃爍。這是紀錄片《八月桂花遍地開》第六集《將星璀璨》開篇的一處情節設計,金寨籍開國少將于俠的故事從這個充滿意味的情節徐徐展開,進而講述他在抗日戰爭時期七亙大捷中立下的赫赫戰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歷史的事實客觀又冷靜,人性的豐厚常常并不被關注,紀錄片可以通過情節設置,在講述歷史的同時,擦亮人性的底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國家記憶》欄目的系列片——《絕筆》,情節構思和策劃角度令人耳目一新。該系列片在弘揚黨史文化的創作中,選取了“絕筆書”這樣的主題,通過一封封烈士書信,講述了一個個信念如磐的故事。有這樣一封信,信封里只有兩頁素白的信紙,空無一字,這是烈士陳毅安在慨然赴死前寫給妻子的絕筆。這緣于一個約定,如果有一天丈夫犧牲了,就會有人給妻子李志強寄去一份無字家書,以示訣別。紙淺情深,共產黨人對信念的執著,對人間美好感情的留戀不言而喻。以生命赴使命,以血肉鑄大義。
二、通過細節刻畫完成情感積累
什么是細節 ,黃仁宇寫有《萬歷十五年》一書,相對于近 280年的明史,這一年就是細節。祝勇在《辛亥年》一書開篇寫道:“當郭維先的姐夫單太和在臘月的寒風中叩開北京外城棉花胡同八條的院門的時候,他不會想到,他給這座城市帶來的是死亡的消息。三個小時后,他就在他妻弟的這座宅院里斷了氣。他死時猙獰的表情令郭維先永生難忘。”辛亥年前的這個切入點既是預先設置的情節,也是整個故事敘述中的細節。主旋律紀錄片一定要力求在宏大敘事中,著力尋找、發現細節,進而設置、拍攝出蘊含情感的鏡頭,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如,紀錄片《八月桂花遍地開》中塑造將軍皮定均剛毅、果敢的人物形象時,選取了中原突圍戰役中的一個細節:在完成擔任迷惑和牽制國民黨軍隊的任務后,“皮旅”面對突圍方向該如何選擇?最后全旅統一思想,堅定地選擇了作用最大、困難最多的一面:東進。大戰之前,皮定均思潮涌動,在他的回憶錄《鐵流千里》中這樣寫到:“對于一個指揮員來說,最緊張興奮、思潮洶涌、焦慮不安的時刻,莫過于戰前的等待了。我披上油布走出大門,在風雨聲中還能隱隱聽到西方的隆隆炮聲。”在紀錄片中,通過手繪動畫和角色配音,再現了這一細節,充分展現了一個果敢、剛毅的將軍形象:沒有猶豫、害怕和退卻,有的是對戰爭必勝的信念和視死如歸的決心,千言萬語、思緒澎湃都包含在了這段語言中。創作者在皮定均將軍的回憶文章中,敏銳地發現了這一細節,并把它放大,同時運用多種手段展現,用細膩的手法生動刻畫了人物。在片中,方子翼將軍彌留之際,聽到家鄉來客說起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在病床上落下了兩行熱淚;將軍滕海清因為受傷被部隊遣散,拄著拐杖,千里獨行追趕隊伍;開國少將董洪國的夫人,年逾九旬,每年清明都會從武漢回到金寨祭奠丈夫。在子孫的攙扶下,呂斌來到將軍墓前,輕輕拍打著墓身說,“我帶著孩子們來看你了,我沒有把你忘記……”,播出后,關于這一細節,許多觀眾記憶深刻:“在那一刻,我們看到的不是將軍夫人,而是搖落了籠罩在身上的光環和榮譽之后的,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人。”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只有通過細節的刻畫才能完成情感的積累,作為傳播意識形態的主旋律紀錄片,要贏得觀眾與市場,更好地發揮引領作用,就必須了解并尊重觀眾的審美需求和能力,慢慢縮短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轉變敘事模式,從而尋求一條與主流文化合拍、與大眾文化合流、與市場經濟接軌的新的創作道路。
三、通過創新形式提升審美表達
近年來,主旋律紀錄片在創新形式上下足功夫,解說詞內涵豐富,意蘊深厚,音樂傳情達意,賦予豐富的情感色彩,鏡頭設計講究,情感元素豐富,呈現親民風格的創新。
紀錄片的解說詞承擔著主體對客體的情感體現,是創作者對表現對象的態度、傾向與評價。為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解說詞既有歷史的高度,又不乏溫情的瞬間。如第五集《萬眾一心》解說詞這樣說到:“如今已81歲的任西海依然記得,69年前,就是在這條被麥浪環繞的田間小道上,一家人在震天的鑼鼓聲中,為大哥任西和送行……”從今天的豐收場景,回到多年前那個麥收的5月,和1500多名河南偃師青年一起,烈士任西和告別了父母兄弟,踏上了保家衛國的戰場……“時至今日,任西海仍然保留著哥哥在朝鮮戰場上的一個日記本,日記的最后一篇,定格在1953年6月10日的那個陰天,就在2天后,任西和受傷7處,失血過多,以身許國……”,此時,片中出現了任西和戰友張宗標老人風燭殘年的面孔,蒼老的聲音滿懷深情地念出了任西和的名字,任西和一身戎裝的照片出現在屏幕上,再疊化到戰友的敬禮,解說詞這樣說道:“任西和的名字與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英烈一起鐫刻在抗美援朝烈士英名墻上,英雄們舍生忘死,衛國保家,將生命化作陽光,照亮了中國人民追求和平的奮斗路……”
在這段關于表現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萬眾一心,保家衛國的精神狀態時,創作者從具有典型性的人物故事進入,用“微言大義”的表現手法,在解說詞中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禮贊,又細致婉轉地刻畫了一個個家庭在面對家國情懷時的克制、奉獻和深情,我們的國家正是因為擁有這些可愛可敬的人們,才會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一個個弄堂、村口、車站、渡口,承載著中華兒女無法忘懷的記憶,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全國掀起了4次參軍熱潮,一批批熱血青年奔赴朝鮮戰場,而在他們身后,全體人民為了前線的勝利,奔赴在不同崗位上。”從列舉“小離別”到概述“參軍潮”,解說詞充分表達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正是來自中國人民萬眾一心,保家衛國的堅定信念的主題。
在紀錄片創新形式的范疇中,近年來,音樂的創新創作成了非常醒目的存在。在符合紀錄片的構思和創作理念,為主題服務的同時,很多紀錄片中的音樂具備了獨立性和創新性。如,紀錄片《八月桂花遍地開》,音樂創作者在細致了解節目內容,相關背景等后,提煉了近十個主題詞進行原創音樂的創作,如:追求光明、進行中的隊伍、大抒情的、孤獨的……來表達不同故事需要的情緒和色彩。戰士滕海清因為眼部受傷,無法跟隨部隊繼續行進,當指導員把作為遣散費的10塊大洋放在他手里的時候,這位從沒有叫過苦、喊過疼的戰士哭了,隨后,他拄著拐、拖著傷體,一路追隨部隊,一個月后,他在秦嶺的山區趕上了部隊……,在這個段落里,音樂運用大提琴低沉、如訴的音色,充分表達了戰士滕海清在追趕部隊路上的孤獨、執著,在塑造人物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同名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在這部紀錄片中被重新編曲、配器,演繹出鋼琴版、竹笛版、提琴版等多個版本,在音樂創作者、主創團隊及專業紀錄片音樂編輯團隊的共同參與,反復打磨中,這些音樂與節目內容保持了高度契合,成為節目顯著的聽覺符號。再如,紀錄片《為了和平》主題曲《永志不忘》這樣唱道:“生命可以老去,唯有榮耀絢爛天地,時光荏苒,永志不忘,我把青春旗幟高高揚起”,旋律高亢、雄渾,成為構成這部紀錄片陽剛、血性氣質的美學元素,升華了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的情感主題。
近年來,主旋律紀錄片正在從過去解說詞斗志昂揚,音樂一鋪到底,人物故事遠離性格與生活,走向鏡頭語言多有巧思,“事實不虛,形式不拘”的創作風格。如,展現精準扶貧主題的紀實紀錄片《大灣村的笑聲》,創作團隊采用駐村拍攝的方式,捕捉到了許多生動、親民的瞬間,扶貧工作隊長余靜和村民樸實、真摯的對話;村干部汪建國丈量土地時忙碌、認真的神情;楊習倫弄丟了辛苦一年的中藥,被妻子數落時的沮喪;貧困戶老陳上班途中奮力蹬車上坡的瞬間……這些場景的拍攝,將精準扶貧這個極具抽象性和概念性的話題具體化,構建了“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這個清晰完整的認知圖式。
結語
回眸近年來的主旋律紀錄片,無論是在規模、質量還是影響力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在影視創作乃至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話語的背后是思想,畫面的底色是文化,主旋律紀錄片創作者們始終堅持感染人、啟迪人,注重挖掘心靈深處的溫暖,展現崇高的人性光輝,凝聚成感知中國的文化承載,加強國際傳播力和文化影響力,真正讓主旋律紀錄片成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王宇明.新時代中國主旋律紀錄片的創作轉型與路徑探索[J].當代電視,2020(08):59.
[2]張延利.紀錄片向主陣地主戰場挺進[J].廣電時評,2020(Z1):61.
[3]孫延鳳.紀錄片中的音樂:一種符號學解讀[J].美與時代,2019(07):109.
[4]麥茨.電影表意泛論[M].崔君衍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10-11.
(作者:安徽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導演)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