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摘 要】目前大多數時政新聞在報道方式上比較呆板,語言較為生硬,觀眾在觀看時感覺很枯燥。因此,電視新聞需要在時政新聞的報道上創新方式,以觀眾關注的民生視角進行解讀和報道,從而提升時政新聞的報道傳播有效影響力,提升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民生視角 時政新聞 內容呆板 創新形式
時政新聞是電視新聞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黨和政府重大新聞活動的主要報道方式,要繼續保持在輿論傳播中的主導地位,需要在新的歷史時期改變傳統的報道方式,在傳播過程中處理好政府與群眾的關系,把握好輿論傳播導向,鞏固媒體主導地位,強化傳播影響力,贏得社會各界的肯定與好評。筆者立足實際,結合當前時政新聞報道所出現的一些問題,對如何創新時政新聞報道形式,強化民生視角進行了有效的探討與分析。
一、目前時政新聞報道出現的問題
時政新聞作為反映黨政活動的重要報道方式,對社會的影響力是強大的。但是很多新聞人沒有抓住時政新聞和民生新聞的契合點,導致在時政新聞報道的同時,忽略了對民生方面的報道。老百姓覺得現在的很多時政類新聞離自己很遠,提不起興趣,關注度不高,那么當前時政新聞在報道中出現的問題具體有哪些方面呢?
1.報道語言固定不靈活、缺少生活氣息。提起時政新聞,老百姓第一感覺這是圍繞政治活動而產生的新聞,其大多是領導活動、會議報道或成就性報道,說教味濃,形式也較呆板??梢哉f,當前時政新聞報道方式套路化、語言風格生硬、與老百姓自身的生活距離遙遠,缺少生活氣息,是不受老百姓歡迎的。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作為新聞工作者在整理新聞素材、節目制作、報道形式的諸多環節中,始終是單純地站在官方的角度來考慮,很少去站在民生的角度來審視時政新聞的報道,以致在節目播出后,老百姓覺得這些與自己沒多大聯系,普遍關注度不高,如此一來,新聞傳播效果也自然會大打折扣。
2.過于程序化,報道方式千篇一律。當前的時政新聞報道中,新聞報道要素都很完整,新聞記者在新聞報道采訪中擔心寫錯名稱或職務,擔心有程序走錯,只是滿足于對一篇新聞報道的要求,追求新聞報道程序的完整性,而忽略了這些新聞的傳播對象。觀眾往往感興趣的不是誰在講話、誰在發表觀點,關注的是這次會議與自己有什么關聯,會有哪些影響。當前的報道形式讓觀眾對于新聞信息很麻木,往往缺少耐心聽下去。長此以往,觀眾對這些會議新聞沒有興趣。
3.報道角度單一,缺少深度的挖掘。一個事件的報道之所以成為新聞,在于它的新聞價值。但是,當前不少時政新聞的報道中,記者只是單純地做會議介紹,不去遺漏報道程序,過于去關注表面形式化的東西,而忽略了對新聞本身的本質挖掘,不能給群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興趣去關注這些時政新聞。因此,現在很多新聞看起來很完整,但是觀眾找不到重點,只能在一大堆形式化的報道內容中去選擇性地接收信息。換個角度,一旦把這些程序化和形式化的內容去掉,這些新聞報道剩下的內容幾乎很少。
二、 以民生視角進行時政新聞報道的途徑探析
時政新聞要受到百姓關注與歡迎,就必須從民生的視角進行報道,從老百姓關注和能理解的層面去挖掘和報道,這不僅僅是當前時政新聞在傳播中的需要,更是強化社會輿論引導作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筆者結合當前時政新聞面臨的一些實際問題,就如何從民生視角創新時政新聞報道方式進行了以下思考與探索:
1.報道方式要靈活,新聞語言風格要生動。當下時政新聞要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需要創新報道形式,與社會實際發展狀況相符,以生動、通俗的老百姓所熟悉的語言,貼近老百姓的生活,讓老百姓覺得新聞報道的內容與自己的日常有著密切的聯系,不自覺地就拉近與新聞媒體的距離。因此,時政新聞在報道時要改變當下時政報道呆板、生硬的播報形式,摒棄一些時政會議的套話,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去提高關注度,讓時政新聞的報道變得既能吸引群眾,又具有社會傳播價值。
2.簡化程序性的內容,挖掘新聞深度與價值。通常情況下,時政新聞中的會議報道往往注重于一些程序性的報道和講解,而忽略了對核心內容的挖掘,新聞工作者要重點掌握老百姓關心的問題重點報道,盡量將時政新聞的報道中程序化的內容簡化,去掉這些老百姓不關注的環節與內容,為老百姓在某些熱點問題上答疑解惑,并且能夠找到解決的方法和措施,進行有效解讀,這樣的時政新聞才會是老百姓樂于接受的,并且具有新聞報道深度和價值的,在社會輿論引導的過程中才能夠凝心聚力產生強大的影響力。
3.以小見大,使時政新聞與民生民情無縫對接。在時政新聞的報道中,要深入基層,尋找典型,在基層群眾的生活工作中創造出符合時政新聞的題材,通過小人物、小事件,將時政新聞的報道人物化、故事化、細節化,做到在大背景中尋找小的新聞支點,在小人物身上來展現新聞的本質與意義。如廣大群眾關注的醫改問題,如果只是單純地將醫改政策進行大篇幅報道,對于老百姓在醫改的政策下能享受到哪些實惠沒有進行具體解讀,那么這篇報道對于老百姓來說是沒意義的。假如以老百姓到門診看病為例進行報道,對老百姓通過門診花費的對比以及其他就診疑問進行解釋,那么老百姓心中就會對新聞報道的內容明明白白,更好地激發與群眾的情感共鳴,從而很好地體現時政新聞中民生報道的價值。
三、結論
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民生就是時政,時政就是民生,兩者相輔相成,息息相關。時政新聞中無論是經濟會議、治安會議、政協會議等等,大多與老百姓密不可分。通常情況下,時政新聞得不到老百姓的關注和興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硬、呆板的報道方式使得新聞價值降低,老百姓認為時政新聞講的都是空話與大話。
總之,時政新聞的報道要始終把握一個原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以民生視角、百姓語言報道時政新聞,在報道形式與內容中要密切聯系群眾,運用靈活多變的報道方式和手法,讓觀眾看得懂,記得住,有興趣看時政新聞,提升宣傳報道的效果,以更好地提高時政新聞的關注度與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陳笑春.民生視角·公共視點·國際視野——時政新聞報道的三個意識[J],《電視研究》, 2013(6):30-32;[2]劉陳強.電視時政新聞民生視角的思考,《西部廣播電視》[J], 2016(10):63-63;[3]楊萬里.用“民生視角”報道時政新聞,《中國地市報人》[J], 2012(7):22-23;[4]陳昱鑫.創新新聞報道的民生視角,《新聞窗》[J], 2011(5):41-42;[5]王潔瑩,趙越.時政新聞牽手民生新聞,《新聞論壇》[J], 2015(3):81-82;[6]譚倩.如何讓時政新聞更接“地氣”,《西部廣播電視》[J], 2015(3):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