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娟
【摘要】本文論述了南寧市濱湖路小學引領學生開展海洋生物探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探索。該校在科學課堂內外提出“向海洋進軍”的口號,用探究性學習的方式指導學生探究海洋的奧秘,帶領學生一起做海洋生物科學實驗,進行海洋生物研究。海洋生物探究性學習激發了學生探究海洋生物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繼續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海洋生物 探究性學習 激發興趣 提供空間 創新形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A-0031-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更是明確提出,教學過程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科學課教師理應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從學科或生活中的問題出發,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獲取知識技能、培養實際能力、獲得情感體驗的學習方式和過程。小學生海洋生物探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自主地發現與探究海洋生物問題,獲得知識和結論的一種學習方式和過程。
在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上,陸地面積僅占總面積的29%,而海洋則占到71%,海洋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蔚藍的海洋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礦物資源、生物資源和藥物資源,開發利用海洋是解決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人口膨脹、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等一系列難題的重要途徑。要發展海洋事業,建設世界海洋強國,增強全民族海洋意識是首要任務。而全民族海洋意識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從中小學教育抓起。當代青少年兒童是未來開發海洋資源的生力軍,我們必須從小就使他們了解、認識海洋,培養他們熱愛海洋的情感,樹立起強烈的海洋意識,因此對中小學生開展海洋生物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為此,我校在科學課堂內外提出了“向海洋進軍”的口號,開展海洋生物探究性學習,從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學校與自治區海洋局、南寧市科學技術協會、廣西科普教育基地共同成立了“做中學海洋科學教育基地”,聯合用探究性學習的方式指導孩子們探究海洋的奧秘,帶領學生一起做海洋生物科學實驗,進行海洋生物研究。
一、激發學生對海洋生物的探究興趣
豐富學生知識、創設思維空間,是引導學生對已有知識進行探究的關鍵。如執教教科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動物》單元,一開始筆者將“珊瑚、海葵、小丑魚存在怎樣的共生關系”的問題拋給學生,通過議論交流,發現學生掌握的海洋生物知識還真不少,但還是比較淺層次、不全面的。于是,筆者帶領學生實地參觀南寧市海底世界,學生進一步了解了三者的共生關系,以及三種海洋生物的相關知識。在學生學習興趣極其高漲的情況下,筆者引導學生進一步收集有關資料:“你還能了解到更多的關于珊瑚、海葵、小丑魚的知識嗎?收集的辦法有查閱書籍、網上搜索、采訪他人等。”結果,從反饋的數百條信息來看,學生對海洋知識的探究欲望非常強烈,收集了豐富的海洋知識。受此啟發,筆者利用班會課、實踐課組織學生分批走進海洋生物實驗室、標本館進行探究性學習,做“海洋小科學家”。安排接待的實驗室有魚類生態實驗室、貝類分類實驗室、藻類分類實驗室等。孩子們分組進入預先安排的實驗室當“海洋小科學家”,有的進行了海葵等海洋動物實體的解剖,了解生物體的構成及其作用;有的在顯微鏡下觀察動植物的不同分類及各自的構成特點;有的看到了在不同環境下相同種類的變異……孩子們在做中學,在學中做,興致高漲,久久舍不得離開。回到學校后,學生又開展了海洋科學小實驗、制作海洋標本行動、海報展示、制作活體模型等探究活動,探究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
教師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探究的空間,使學生不僅盡情地遨游在書的海洋、科技信息網的世界里,更能盡情地遨游在真實的海洋生物世界中,使其不斷開闊眼界,大膽探索海洋生物世界的奧秘。這遠遠超過了科學教材《動物》單元所講的知識點,打破了只局限于書本知識的教法,使學生已有的知識不斷拓展、延伸,科技教育的意義也在探究中得到體現。
二、提供學生探究海洋生物知識的廣闊空間
科學課理應突出其在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方面的作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動手能力、交往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使學生通過科學課培養科學素養,發展科學素質。為了給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探究海洋生物知識的空間,作為非沿海城市的學校,我校積極聯系廣西科普基地之一的南寧海底世界與紅樹林、珍珠養殖科普基地——北海竹林科普基地,開辟校外學習陣地,開發特色校本課程,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
在教學教科版科學教材六年級下冊《環境和我們》單元時,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筆者結合“‘海岸衛士紅樹林及其生態系統探究”活動主題,邀請紅樹林研究專家、海洋研究專家進課堂指導、開講座,并攜手防城港市防城區江山中心小學、防城港市防城區江山石角小學聯合成立了“手拉手”紅領巾監測點,同時還加入了聯合國GEF項目中紅樹林環保課題中的子課題,使學生對海洋生物及環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筆者組織學生參觀、考察了北海、防城港紅樹林等科技實踐活動基地,并多次組織學生參觀南寧市海底世界、北海市海底世界。活動使孩子們體驗到了海的滋味,與紅樹林親密接觸并進行探究,讓海洋與科學課緊密結合,讓“小手”更握緊“大手”,探究氛圍非常濃厚。通過實地考察和參觀,學生親眼目睹了紅樹林的生長環境及受到的污染、砍伐等破壞,喚起和強化了他們愛護和保護海洋環境的意識。參觀考察活動使他們感受很深,尤其是看到沿途近海污染造成的環境狀況,更使他們意識到保護海洋的迫切性和嚴峻性。
總之,我校通過課本知識的遷移拓展,為學生探究海洋生物知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打破了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意識、實踐意識、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強化,學習能力、動手能力、探究能力、創造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三、創新學生探究海洋生物知識的活動形式
科學課堂涉及的信息量很大,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海洋生物知識、探索生命世界的興趣,除了書上要求的制作、實驗、比賽的組織形式,我校還積極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制作紅樹林生態系統模型、進行珍珠養殖等活動,學生對課外海洋生物探究活動的興趣很濃。其中的采集珍珠活動是學生親自養殖珍珠貝的結果,采集當天,全國科學技術協會青少部部長對我校的科學實踐活動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樣的活動能從小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好習慣,對青少年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有著極大的幫助。在此基礎上,我校組織學生參加海洋生物科幻畫比賽,促使學生不僅對海洋生物的形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還對海洋生態系統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此外,我校還以金點子征文的形式,讓學生圍繞“人類駛向海洋”“人類在海洋生存”等主題獻計獻策;以“珍珠貝苗的植入”為主題,讓學生以方案的形式設計可植入珍珠貝的珍珠貝苗,要求貝苗圓滑小巧,并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活動中,有的學生設計了小膠泥,有的學生設計了小小“海洋球”……這些多元的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增強了他們做“海洋小科學家”的信心,逐步養成了探究意識,個性和才能得到了真正的展示。
多元的探究形式改變了傳統的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模式,把學生帶入了廣闊的海洋世界,讓其盡情地探索生命世界的奧秘。
幾年來,我校嘗試將探究性學習延伸至“向海洋進軍”海洋生物探究活動中,改變以往單純強調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局面,轉而注重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繼續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激發學生對海洋的熱愛和對人類未來家園的無限遐想,學習航海家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他們對待事物的科學態度和思維能力,掌握必要的科學方法,進一步提高科學文化素養和創新探究精神,從中發現和培養“海洋小科學家”,培養海洋事業的后備力量。并以此為契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合作性和創造性,使每名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充分的展示。活動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全國“童趣杯”環保特色小隊等優異成績,學生海洋知識的探究性學習得到充分肯定。小學科學課堂延伸出來的海洋生物探究性學習充分體現了“科教興國,教育為本”的教育思想,改變了已有的科學課的教法,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