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長新

【摘要】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面臨著生理和心理的巨大變化,加上學業壓力、人際關系變化等,都會導致其容易產生心理危機。本文通過分析心理危機干預轉介過程中的困難,總結分析角色定位在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的應用。
【關鍵詞】角色沖突;角色定位;中學;心理危機干預;轉介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是兒童向成人過渡的時期,是身心發展變化飛速的時期,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關鍵期。他們本來就面臨著發展性的心理危機,再加上學業壓力、人際關系的發展變化,使學生的心理健康面臨挑戰。近年來,中學生心理危機事件頻發。因此,學校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被教育部發文要求學校務必落實到位。本文通過案例,淺析角色定位在中學心理危機干預轉介工作中的應用。
一、心理危機干預轉介過程產生的困難
當學生在學校出現心理問題時,需要進行危機干預。這時會出現很多問題,使危機干預轉介工作難以開展。
(一)家長不配合。家長作為學生的監護人,在危機干預的過程中,很多工作的展開都需要家長同意才能進行。然而,通過與教師的訪談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心理危機個案很難與家長取得密切聯系,家長對于危機干預的工作不是很配合,不愿正視自身的家長責任,沒有履行家長應盡的義務。有些家長意識不強或有偏差,拒絕帶孩子去醫院診斷和治療。
(二)班主任或心理教師的角色沖突。目前,學校有專職心理教師的數量比較少,即使有專職心理教師的學校也會遇到共同的問題,那就是跟需要學生家長訪談的時候,往往是班主任或心理教師一個人進行。有些家長對心理疾病的認識不全面,或者不太愿意相信并接受自己的孩子有某些心理疾病,因此,在學校建議將學生轉入正規醫院治療的過程中,家長與班主任或心理教師有角色沖突,不利于讓家長接受我們的建議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作為班主任,既要管理學生的情感發展,也要給學生制定規則。在心理危機干預的轉介中,需要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作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在家庭教育中做出一些相應的調整,并簽下轉介知情同意書。姑且不論是否能讓家長簽下知情同意書,就這個轉介過程,獨自一人面對家長的班主任既充當著對家長仁慈和理解的角色,也充當家長的方向引導的專業者角色,同時充當著要求家長必須負起責任的角色。在與家長的會談過程中,這三種角色的沖突是讓班主任很難扮演和轉換的。即使心理教師加入,能分擔的只是從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跟家長會談的專業者角色。
有些時候會出現多人會談家長,其中可能有班主任、心理教師、行政、科任教師等,當角色分工不明確時,其角色容易串位,角色扮演難以讓家長動情地認為,對孩子最好的做法是必須配合學校帶孩子去醫院就醫。
(三)其它困難。例如,家庭經濟困難、家庭離異、留守兒童、專科醫院距離遠,擔心被貼標簽、吃藥副作用等,本文不展開討論。
二、角色定位在中學心理危機干預轉介工作中的應用
(一)建立轉介過程中家校溝通的角色模型。轉介過程中家校溝通的角色模型有三種功能:慈愛、嚴格、專業。這模型符合“慈愛有度,嚴格有方”的教育原則,也符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教育原則,還有建立安全與信任關系的原則。為做好家校溝通,就需要進行角色定位,即是扮演好自己所處的工作中需要的角色。
從家校溝通的“三角色”模型圖可見,這種組合的家校溝通的目的是為了家校協同,說服家長接受校方的轉介建議,這是基于對學生發展考慮為前提建構的。這個模型有三種基本角色:班主任、心理教師、行政領導。三種角色各司其職:班主任角色從愛生的視角,表達著對學生和家長的愛和接納的情感,像母親般,基于愛學生與家長同盟;行政角色也從愛生的視角,但行使著比較威嚴的規則功能,就像父親般嚴格的愛,職位越高的行政越讓家長覺得這事情的重要性;心理教師角色是知識豐富的專業人士,站在對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發展角度與家長會談,其專業的轉介建議容易獲得家長認可。通過扮演好各自的角色,發揮出相應的角色功能,最終實現家校協同,學生得到專業的診斷和治療,學生的生活環境得以改善而轉危為機,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發揮家校溝通三大角色的功能。
首先,明確“家校溝通三角色模型”的三大角色,以及角色的功能,每人扮演一個角色,最好是本色出演,發揮出角色對應的功能,不串角、不混亂。其次,最好能配齊三個角色,如果沒有專職心理教師的學校可以是兼職心理教師或持有心理健康教育B證以上的教師。第三,行政角色可以依據事情的嚴重層度由不同層次的領導擔任,例如,自殘自殺危機等緊急情況的至少是副校長級別的行政更有威懾作用。第四,要求面談,要么家訪,要么校訪,并且會談的環境,盡量創設獨立、安全、舒適的空間,與家長會談最好是圍坐,距離適中,不壓迫不拘禁,能讓家長身體放松。第五,班主任、行政領導、心理教師這三個角色會談家長的過程中都不要提前離開,需要用心投入,避免引起家長心理防御,這讓家長更能感受到校方的誠意,更愿意主動配合。
三、精準的角色定位在心理危機干預轉介工作中的成效
通過建立家校溝通的角色模型,充分發揮各自角色的功能,取得了一些成效。
第一,角色定位可使一些認為學校推卸責任而拒絕轉介的家長改變態度。如,某中學,某疑似抑郁癥女生在上課期間迷離地坐在課室窗臺,并且心理普查的抑郁分值已達重度,班主任電訪家長要求家長帶孩子去醫院診斷和就醫,無效。家長認為,學校為避免麻煩要把孩子推出學校。經過指導后啟用“家校溝通三角色模型”,由一位落級主任、一位心理教師、一位班主任約訪家長到學校心理咨詢室訪談。到訪的只有學生的爸爸,因為學生的父母早年離異,母親在異地。三個角色已經確定,各司其職。班主任談到學生之前在學校的一些正常的表現,目前看到她在上課期間迷離地坐在課室的行為讓人十分擔憂,所以,需要找家長一起來商量怎么能更好幫到她,也請來了學校的專職心理教師和行政領導一起來想辦法;心理教師談到自己處理過一些個案,孩子在青春期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是治療的關鍵期,一些孩子因及時治療愈后身心健康地成長;行政主任站在學校為學生負責的角度跟家長交流,明確愛自己孩子的方式不是僅僅為了學業,身心的健康發展也很重要,需要家長配合,及時帶孩子去專科醫院診斷和治療,并希望讓家長簽下轉介的知情同意書。當時家長有些抵觸,后來,在班主任和心理教師的角色作用下想明白了,決定帶孩子去就醫,“家校溝通三角色模型”促成了轉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