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
摘 要:該文介紹了潛山市特色農業發展現狀、主要做法及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發展對策,主要包括加大產業資金投入、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做強區域公共品牌、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等。
關鍵詞:農業特色產業;做法;成效;對策;潛山市
中圖分類號 F320.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1-0024-03
近年來,潛山市高度重視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工作,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著眼長遠、穩步推進”的原則,整合各類政策項目資金支持,集中力量建設了一批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農業生產基地,打造了山區茶桑瓜、畈區糧棉油的“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
1 農業特色產業基本情況
潛山市農業特色產業主要以茶業、瓜蔞、蠶桑、油茶等為主。目前,全市農業特色產業種植面積29266.67hm2,2020年農業特色產業產值25億元以上。
1.1 茶葉 潛山市是安徽省茶產業十強縣,全市茶園面積8146.67hm2,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3066.67hm2,掛牌富硒富鋅茶葉基地13.33hm2。全市擁有大小加工廠約260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家,安慶市級龍頭企業6家;2020年加工茶葉3250t,產值5.6億元,其中名優茶1350t、產值3.76億元;發展茶葉專業合作社45家、家庭農場130家;全市茶農近10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7%;擁有“天柱劍毫”“天柱弦月”“毛毛月”等多個茶葉品牌。其中,“天柱劍毫”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1985年成為全國十大新名茶,多次榮獲中國國際茶博會、省農交會金獎。2020年4月“天柱劍毫”榮獲“安徽老字號”品牌稱號,“天柱弦月”“毛毛月”等品牌的知名度也在不斷提升。
1.2 瓜蔞 潛山市是中國瓜蔞之鄉,1999年開始規模化發展瓜蔞種植,經過近20多年的培育,瓜蔞已成為全市農業特色優勢發展產業之一。全市瓜蔞種植面積約4200hm2,覆蓋全市16個鄉鎮,年產瓜蔞干籽約6000t,加工銷售瓜蔞籽達11000t,對外供應瓜蔞種苗約500萬株,瓜蔞總產值達11億元(包括對外擴展的種植基地回收原料)。全市擁有瓜蔞規模化經營企業16家、省級瓜蔞產業聯合體1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安慶市級龍頭企業6家、瓜蔞專業合作社35家、家庭農場65家。潛山(瓜蔞)先后成功入圍國家瓜蔞種植綜合標準化示范區、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全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并以“天柱山瓜蔞籽”特色產業列入安徽省“特色產業+金融+科技”發展試點市。潛山瓜蔞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有9家瓜蔞籽生產經營主體入選農業部“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安徽有余跨越瓜蔞食品開發有限公司被評定為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示范基地,“跨越”品牌獲中國馳名商標。潛山市已成為全國瓜蔞系列產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全市瓜蔞從業人員約1萬人,輻射帶動全國瓜蔞種植面積達20000hm2。
1.3 蠶桑 潛山市是安徽省蠶桑主產市之一,蠶繭產量曾多年居全省首位。目前全市發展蠶桑面積3333.33hm2,其中優質蠶桑基地800hm2。現有繅絲企業4家、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蠶業合作社12家、蠶業家庭農場50家,年產值2.2億元。蠶桑“多元化”產業產值1250萬元,其中:果桑產值300萬元,桑園養禽、間作830萬元,桑葉加工(桑葉茶、桑葉菜)120萬元。2015年引進國家級龍頭企業—江蘇鑫緣繭絲綢集團,實施投資額3.8億元的繭絲綢一體化項目,開展訂單蠶業,開發蠶絲被、絲巾等產品,2020年生產5A級生絲80t,產品供不應求,蠶桑產業轉型加速。官莊鎮楊莊村、槎水鎮為安徽省“一村一品”蠶桑示范村鎮。
1.4 油茶 目前,全市共建成油茶基地近10000hm2,其中666.67hm2以上鄉鎮5個(黃鋪、源潭、余井、槎水、官莊);油茶基地建設大戶270戶,其中66.67hm2以上大戶25戶。發展油茶專業合作社26個,創辦油茶專業公司、專業林場近30家,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其中黃鋪油茶產業板塊已建成金盛、經匯、美林、長源等4個油茶示范片。2018年油茶籽產量9000t,年產值突破2.2億元。“金天柱”“福源”“伯益”茶油成功進駐中國林業產業特色區域林產品展銷平臺。金天柱已發展成為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省民營科技企業、省高新技術培育企業,年精制茶油2000t,多次獲得國內、省內金獎;“伯益”茶油亮相IOE世界油博會。與安徽農業大學合作研究的“油茶早實豐產栽培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及“油茶高效復合經營技術研究與應用”取得省級科技成果。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堅持規劃引領,科學繪制特色產業發展藍圖 依托各鄉鎮及村工業、旅游和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基礎,編制“四類村”和“三區一園”產業發展規劃,引領發展“一村一品”,促進產業和村莊融合發展。面上,編制了“三區一園”規劃23個(包括農業綜合示范區2個、鄉村旅游示范區5個、鄉鎮工業聚集區9個、農業特色產業園7個);點上,編制了“四類村”規劃87個(包括農業特色產業村60個、旅游休閑產業村13個、工業特色村9個、文化特色村5個)。
2.2 堅持高位推動,合力打造“一村一品”優勢產業 潛山市始終堅持高位推動農業特色產業和“一村一品”產業發展,建立“一個產業、一名縣級領導牽頭、一個主抓部門、一套班子、一塊資金”的“五個一”推進機制,先后成立了茶葉、瓜蔞、油茶、畜禽、食用菌、蠶桑六大農業特色產業指揮部。市委、市政府連續多年出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若干政策,每年安排近3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龍頭培育引進、品牌創建與整合、市場營銷與拓展等工作。在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持續支持下,全市“一村一品”得到較快發展。截至目前,共創建國家、省、市、縣級茶葉和瓜蔞等“一村一品”示范村59家,其中塔畈鄉和塔畈鄉倪河村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茶葉示范村鎮,源潭鎮雙峰居委會、水吼鎮橫中村、五廟鄉等13個村鎮被認定為安徽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鎮,黃鋪鎮黃鋪村、天柱山鎮茶莊村等41個村鎮被認定為安慶市“一村一品”示范村。
2.3 堅持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特色產業+旅游” 近年來,潛山市依托茶葉、瓜蔞、油茶、毛竹等豐富的特色農業資源,大力發展農業旅游,推出農林觀光、農事體驗、浪漫賞花、水果采摘等農業生態休閑游,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已覆蓋全市所有鄉鎮,形成了“特色農業+旅游”的新業態。全市從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600余家,精品民宿30余家,鄉村旅游從業人員達6萬人;擁有國家級休閑農業旅游示范園(村)3個,省級休閑農業旅游示范園4個,安慶市級休閑農業旅游示范點19個,休閑農業聚集村39個,休閑農業精品旅游線路19條;天柱山鎮、水吼鎮馬潭村等8個村鎮被認定為安慶市級“一村一品”休閑農業示范村;2017年潛山市獲批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稱號,2020年入選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
2.4 堅持多元投入,不斷培育特色產業建設主體 積極引導農村各類實用人才分別組建茶葉、蠶桑、瓜蔞等產業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發揮群體優勢,實現農村資金、技術、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加快農特產業做大做強,帶動貧困戶脫貧。全市有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10家,其中省級11家、安慶市級50家;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1027家,其中國家級7家、省級示范社15家、安慶市級示范社80家;潛山市級示范社260余家;注冊家庭農場1252家,其中省級35家、安慶市級74家、潛山市級示范266家;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抱團合作,成立了組織化程度較高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8家;先后成立了潛山市休閑農業協會、瓜蔞產業協會、茶葉產業協會;建成1個縣級益農中心站、16個鄉鎮益農中心站、168個村級益農信息社,村級益農信息社覆蓋率達90.8%,農業物聯網應用主體突破60家。
3 存在的問題
3.1 基地建設水平低,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 基地建設不連片,表現為“散、小、雜”,產業特色明顯的基地少,特色產業未能實現集聚集群發展。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夠顯著,大部分龍頭企業沒有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除了提供就業外,在行業訂單上與農戶之間掛鉤不緊密或無掛鉤。缺乏龍頭企業的引領和帶動,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不穩定,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
3.2 產業鏈條較短,產品價值未充分體現 不少特色農產品還停留在原料出售階段,精深加工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生產技術滯后,產品附加值較低,且冷鏈設施不足,難以形成全產業鏈發展。品牌多雜亂,其價值不能充分體現,發展深度不夠。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不高,不少特色農業企業對農旅結合模式作了有益探索,但融合層次普遍偏淺,部分僅限于農業觀光采摘,項目較為單一。
3.3 農戶認識不足,農技人員素質不適應發展要求 目前,農村大多數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的農民年齡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觀念落后,對新技術、新方法缺乏認識,與特色農業發展所需的高素質農民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全市農業科技人員老齡化嚴重,特別是山區鄉鎮尤其明顯。多數農技人員對特色產業生產僅僅是提供一些傳統生產過程的技術服務,對產品加工、市場需求、產業合作、融資需求等難以提供有效的服務。
4 發展對策
4.1 加大產業資金投入 設立獎補資金,專項用于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從而發揮政府財政投入對吸引社會投資和招商引資的杠桿作用。將市場牽引力與政府支持力有機結合起來,拓寬渠道,多方籌集建設資金,建立多元化的產業發展融資體制,不斷加大對特色產業發展的投入。建立穩定增長的資金投入機制,切實解決特色產業發展資金短缺問題。
4.2 壯大優勢特色產業 科學制定各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按照宜工則工、宜旅則旅、宜農則農的原則,支持鄉鎮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做大做強瓜蔞產業,均衡發展茶葉、油茶等特色產業,重點打造規模化、標準化、優質化的綠色高效生產基地,努力實現品種、采摘、技術統一化、標準化,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專業村鎮,擴大“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覆蓋面。
4.3 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 壯大一批特色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的大企業,加快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提檔升級,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全面提升瓜蔞、茶葉、油茶等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爭創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農村電商、鄉村旅游,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補鏈強鏈,爭創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農副產品電子商務網絡營銷體系,全面提升農業物聯網應用水平。創新營銷模式,加強農業對外合作,深化與長三角地區農產品貿易關系。
4.4 做強區域公共品牌 增強品牌意識,著力培育品牌、打響品牌、保護品牌,全面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重點打造瓜蔞、茶葉、油茶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品牌,建立“一個公共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標準體系、多個經營主體”的公共品牌管控體系。加大重點品牌宣傳力度,安排財政專項資金支持農產品公共品牌宣傳推介,支持開展央視廣告、在重點地區舉行品牌推介會等,力爭用3~5年時間逐步做到全市同一類產品主打1個品牌,爭創2個以上在全國有較高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的知名農產品品牌。
4.5 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 加快建立教育培訓、規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高素質農民培訓體系,將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有一定產業規模、文化素質較高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等作為重點教育培訓對象。抓住務農技能培訓這個核心,對新型職業農民開展從種到收、從生產決策到產品營銷的全過程培訓,重點突出良種良法、病蟲害防治、農機農藝融合、市場營銷、農業物聯網技術以及政策法規、創業思維等現代農業技能和經營理念的培訓。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