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杰 熊金劍 康科星 周年英 李麗娜 王燦潔 朱文召 楊艷敏
摘 要:半夏是我國傳統的中藥材,市場需求量大,天門半夏作為全國優質地道藥材,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對野生天門半夏資源的過度挖掘,導致資源枯竭。該文在總結天門半夏人工栽培技術的基礎上,系統闡述了天門半夏的地域范圍、生態環境、生物學特性及標準化栽培技術,以期為天門半夏的人工栽培提供技術支撐,也為中藥市場提供安全優質的半夏產品。
關鍵詞:天門半夏;地道藥材;農產品地理標志;標準化栽培
中圖分類號 R28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1-0038-03
Standardized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Tianmen Pinellia ternata
XIAO Jie et al.
(Tianmen Agricultural Bureau, Hubei Province 431700, China)
Abstract: Pinellia ternata is a traditional? medicinal material in China, with a large market demand. As a high-quality genuine medicinal material in China, Tianmen Pinellia ternata has a broad development prospect.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with people′s excessive acquisition of wild Pinellia ternata? resources, its resources are exhausted. By summarizing the artificial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Tianmen pinellia ternata, the geographical scope, ecosytem,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s,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Pinellia ternata wer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Tianmen Pinellia ternata, and to provide safe and high-quality pinellia products fo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rket.
Key words: Tianmen Pinellia ternata ; Genuine medicinal materials;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tandardized cultivation
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為我國傳統常用的中藥材,以干燥塊莖入藥,含生物堿類、有機酸類、揮發油類、黃酮類、甾體類和糖類等多種化學成分[1-3],其不僅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等功效[4-5],還具有抗腫瘤、抗菌、抗炎、抗潰瘍、抗癲癇、抗衰老等藥理作用[6-8]。據1986年《天門縣中藥資源普查專題調查報告》記載,半夏是天門縣特色藥材,是全國著名的地道藥材之一,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20世紀80年代,由于野生半夏被大量采挖,導致資源銳減,通過人工育種和栽培野生半夏,不僅可以解決半夏市場資源緊張和供貨不足等問題,也可以帶來較高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9]。20世紀90年代,天門半夏種植進入野生育種與人工種植時代,由于天門半夏品質優良,藥效獨特,市場反響好,因此天門市也成為全國半夏優質供種基地和原料藥材基地[10]。為了保護天門半夏這一名貴中藥材,提高產品知名度,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在相關部門的共同推動下,2019年6月天門半夏獲批農業農村部頒發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予以保護。經過近幾年的探索,筆者總結了天門半夏標準化生產技術,以期為天門半夏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1 地域范圍
天門半夏產于湖北省天門市轄區內的汪場鎮、蔣場鎮、漁薪鎮、張港鎮、拖市鎮、黃潭鎮、岳口鎮、橫林鎮、盧市鎮、小板鎮、多寶鎮、彭市鎮、麻洋鎮、蔣湖農場、楊林街道辦事處、天門工業園、高新園等17個鄉鎮辦場園,地理坐標為:東經112°35′~113°26′、北緯30°23′~30°50′內。合計87個行政村,現種植半夏866.67hm2,產量達6500t。
2 自然生態環境
2.1 地理位置 天門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北部,漢江下游北岸,是武漢城市圈西翼主要城市,滬蓉高速(武荊段)、隨(州)岳(陽)高速公路以及滬漢蓉高速鐵路交叉過境天門,并設站,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天門市版圖總面積2612.42km2,其中耕地面積16.75萬hm2。北緣與大洪山余脈的低邱相連,西、南面有漢水環繞,依山帶水,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形成低邱、崗狀平原和河湖平原3種地貌,分別占總面積的1.3%、22.5%、76.2%。
2.2 土壤條件 天門半夏喜濕潤、肥沃、質地疏松、富含有機質的中性砂質壤土。市域內成土母質為第四紀黏土、近代河流沖積物和湖積物等,土質以砂土和壤土為主,黏土為輔,耕作層深厚,土質疏松,有機質豐富,pH值6.5~7.5,富含硒元素,適宜天門半夏生長。
2.3 水資源條件 天門半夏喜水忌澇,土壤含水量以20%~40%為宜。天門半夏產區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131mm,同時天門市境內水系較為發達,河流溝渠縱橫,湖泊堰塘星羅棋布,漢江流經全境,府河、漢北河橫貫腹地,隨著漢江干堤的形成,市境湖、河成為內河、內湖,境內河流流域面積達50km2的河流43條,河道總長1131.9km,湖泊面積6.67hm2以上的45個,湖泊總面積達37.38km2,排灌十分方便。
2.4 氣候特點 天門半夏喜溫和濕潤的氣候條件,生長適宜溫度為15~25℃。天門半夏產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熱量豐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等特點。氣溫從2月到7月逐漸上升,8月至次年1月逐漸下降,全年0℃以上積溫5200℃,年平均溫度在17.5~18.2℃,1月平均氣溫3.8℃,7月平均氣溫28.5℃,相對濕度78%,年日照時數1966.2h,無霜期242~263d,氣候條件非常適宜天門半夏生長。
3 生物學特性
天門半夏為多年生草本,高15~30cm,一年生為心形的單葉,第2至第3年開花結果,為三出復葉。天門半夏塊莖一般于8~10℃萌動,13℃以上出苗,出苗后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0~30℃,30℃以上的高溫對半夏生長有抑制作用,生長緩慢,夏季超過30℃或秋后低于13℃開始倒苗,出現枯葉。半夏倒苗是對不良溫度環境的適應,同時在倒苗前產生無性繁殖器官珠芽,提高了繁殖能力。天門半夏塊莖的耐寒力強,0℃以下可在地下正常越冬,不影響來年正常的發育和生長。天門半夏每年出苗2次,第1次為3月上旬,第2次在9月上旬,相應地,每年有2次倒苗期,第1次在6月中旬,第2次在11月中旬,每季生長期約80d。天門半夏具有多種繁殖方式,塊莖、珠芽和種子均可繁殖,且無生理休眠期。第1代珠芽萌生初期在4月初,高峰期在4月中旬,成熟期為4月下旬至5月上旬,5月下旬落地,5—6月和9—10月分別為花果期。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22~24℃,壽命1年。塊莖和珠芽繁殖在當年或翌年采收,種子繁殖的第3或4年采收。
因天門獨特氣候地理條件,外觀與其他半夏不同且藥效獨特,鮮果外觀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徑0.5~2cm,紫紅色,粒大飽滿,抗性強,產量高。成品干燥塊莖呈圓球形、半球形或偏斜狀,直徑1.0~1.5cm,表面白色或微黃色,中心有凹陷的黃棕色莖痕,密布棕色凹點狀須根痕,下面鈍圓而光滑,質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4 天門半夏標準化栽培技術
4.1 選地與整地 天門半夏根系較短,且喜肥,宜選濕潤肥沃、質地疏松、排灌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種植前深翻土地20cm,除去石礫及雜草,使其熟化。結合整地,施入腐熟的農家肥30t/hm2、450kg/hm2過磷酸鈣,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播種前再耕翻1次,然后整細耙平,作成寬1.2~1.5m、高20cm的高畦,畦溝寬30cm,長度不宜超過20m,以利灌排,畦埂要踏實整平。
4.2 播種 天門半夏可選擇冬春播和夏播,播種冬春播于11月初至次年3月初進行,夏播于5月中旬至6月初進行。播種前對種莖進行分級處理,挑選出病粒、破粒等殘次品,用不同大小的篩網過篩,選用直徑為0.5~1cm的種莖作種。將選好的種莖曬1~2d,使表皮脫水20%~30%,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浸種。種莖按3.75~4.50t/hm2均勻撒播,撒播后施一層3cm左右的土雜肥(由腐熟的農家肥、草木灰和園土等混拌均勻而成),覆土后噴灑“金都爾”芽前除草劑。播后若遇干旱天氣,需及時澆水,保持土壤一定濕潤,以利出苗。
4.3 中耕除草 天門半夏的雜草管理是取得種植成功的關鍵措施之一。在播種后、出苗前,應使用“金都爾”芽前除草劑打好“封閉”。出苗后,根據雜草的生長情況使用24%乳氟禾草靈乳油等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半夏一個生長期化學除草一般不得超過2次,化學除草劑要嚴格按照說明劑量和方法施用,否則極易引起藥害,嚴重降低產量。由于天門半夏植株矮小,對于較大的雜草或化學除草劑不能防除的雜草,要及時人工拔除或用特制小鋤淺鋤,深度不能超過3cm。
4.4 合理澆水 天門半夏喜濕怕旱,若持續干旱,應及時澆水;若雨水過多,應及時清溝排漬,避免因田間積水造成塊莖腐爛,導致減產。半夏在播種前要充分澆水,保證出苗快而整齊。立夏前后天氣漸熱,半夏生長加快,干旱無雨季節,可根據墑情適當澆水。澆水時以溝灌濕潤土壤為度,不能漫灌,以免因水量過大造成腐爛病的發生。夏至前后氣溫逐漸升高,干旱時可7d左右澆水1次。處暑后氣溫漸低,應逐漸減少澆水量。
4.5 分期追肥 合理施肥是實現半夏增產的關鍵。半夏是喜肥植物,特別是出苗后生長早期需氮較多,中后期需鉀、磷肥較多。半夏施肥時,應注意施足基肥、適當追肥,基肥以農家肥為主,生長期一般需追肥3次。第1次于4月上旬齊苗后,撒施尿素或硫酸銨150kg/hm2;第2次在5月下旬珠芽形成期,撒施硫酸鉀300kg/hm2;第3次于9月上旬,半夏齊苗時,施入尿素或硫酸銨150kg/hm2。每年在倒苗采挖后及時施基肥,基肥以農家肥為主,施入腐熟的農家肥15t/hm2、450kg/hm2過磷酸鈣,翻入土中作基肥。
4.6 培土和地膜覆蓋 培土是半夏一項重要的高產技術措施,其目的是蓋住珠芽和種子,有利于出苗和保墑。每次倒苗采挖后,應及時使用土雜肥或秸稈等把掉在地面上的珠芽和種子覆蓋起來,覆蓋厚度以2cm左右為宜,太厚則不利于出苗和高產。早春可采取地膜覆蓋的措施提高地溫,當半夏苗生長至2~3cm時移除地膜,以免棚內溫度過高燙傷小苗。地膜覆蓋可使半夏提前15d左右出苗,延長半夏的生長期,增加產量。
4.7 病蟲害防治 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的原則,以病蟲預測預報為基礎,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以有效控制病蟲危害和降低農藥使用量為目標,綜合運用農業、生物、物理和化學相結合的綠色防控技術,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有機合成農藥,并嚴格控制用藥量。天門半夏病害主要有葉斑病、病毒病和塊莖腐爛病等,蟲害主要有紅天蛾、芋雙線天蛾和蚜蟲等。葉斑病可用50%多菌靈800~1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噴施,每7~10d噴施1次,連續2~3次;病毒病應嚴格防治傳染病原的蚜蟲,杜絕傳染源;塊莖腐爛病應做好田間排灌,防治積水,選用無病種莖并拌種消毒,可有效減少病害的發生;紅天蛾和芋雙線天蛾可用4.5%高效氟氯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噴施,每5~7d噴施1次,連續2~3次,可有效殺滅;蚜蟲可用黃板誘殺,設置450~750張/hm2即可有效防治。
4.8 適時采收 一般于夏、秋季莖葉枯萎倒苗后采收,即5月中旬和11月上旬。過早采收影響產量,過晚采收則難以去皮和曬干。采收時,從地塊的一端開始,用爪鉤順壟挖15~20cm深的溝,逐一將半夏挖出。起挖時選擇晴天淺翻細翻,將直徑0.5cm以上的收獲,做藥或留種;過小的留在土中,繼續培植,來年再收。
參考文獻
[1]王化東,吳發明.我國半夏資源調查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01):150-151,200.
[2]徐劍錕,張天龍,易國卿,等.半夏化學成分的分離與鑒定[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10,27(6):429-433.
[3]龔道鋒,王甫成,紀東漢,等.中藥半夏化學成分及其藥理、毒理活性研究進展[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2(18):77-79.
[4]黃和平,聶久勝,黃鵬,等.中國半夏屬藥用資源研究概況[J].中國現代中藥,2014,16(03):258-261.
[5]鐘贛生.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298-299.
[6]曾頌,李書淵,吳志堅,等.半夏鎮咳祛痰的成分-效應關系研究[J].中國現代中藥,2013,15(06):452-455.
[7]羅強,梁曉宇,劉鑫,等.半夏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特產研究,2020,42(05):54-60.
[8]左軍,牟景光,胡曉陽.半夏化學成分及現代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21(09):26-29.
[9]費改順,賈正平,張強,等.野生半夏人工栽培技術的研究[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0,32(03):264-266.
[10]周年英,王燦潔,王業鵬,等.天門半夏封園保護永續利用生產技術[J].長江蔬菜,2019(11):43-4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