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成
摘 要:該文介紹了塞罕壩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現狀,分析了營林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意義,剖析了森林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營林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應用的優化方案。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營林技術;塞罕壩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1-0121-02
近年來,全國各地的森林病蟲害時有發生,由于森林病蟲害的種類繁多,發生部位較隱蔽,難以被及時發現,且繁殖率極高,給防治工作造成一定困難[1]。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為追求森林利益的最大化,塞罕壩林業系統不斷引進國外部分樹種,導致病蟲害的種類不斷增加,再加上我國防治措施和防治經驗不足,導致防治工作難度日漸加大。目前,塞罕壩人工林面積占比較大,樹種較單一,病蟲害發生情況愈發復雜,發生幾率較高。為此,塞罕壩森林病蟲害防治部門結合自身情況,充分考慮內部和外部因素,自查自糾,尋找防治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定期舉辦林業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技術培訓班,重點培訓松材線蟲病防控技術和草原蟲鼠害識別、監測調查與防治技術,傳達全國松材線蟲病防治電視電話會議和全省草原工作會議有關精神,學習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河北省林業和草原突發有害生物事件應急預案》,觀摩林業和草原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現場,交流座談防治工作,并充分應用先進的營林技術和傳統防治經驗,根據營林方案采取針對性的營林措施,降低森林病蟲害發生率。
1 營林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作用
營林技術具有多樣、靈活的特點,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具有全新的意義,如在病蟲害發生頻率高的地區種植一些抗病性強的樹種,后期管理和經營時著重觀察病蟲害的相關防治情況,結合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手段,防止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2]。
1.1 森林設計 森林經營方案制定前進行充分調研,全面調查和掌握經營地塊周圍的樹種、面積、土壤、氣候等因素,分析病蟲害發生概率,因地制宜選擇對病蟲害免疫性較強的樹種,根據原始森林的狀態,構建要經營的森林模式,以提高整片森林的病蟲害防御能力。
1.2 樹苗培育 造林時選擇無病蟲害或比較健壯的樹苗,樹苗入坑時在其根部鋪灑足夠的生石灰粉或殺蟲劑,避免地下蟲害的侵害,保證樹苗健康成長,提高樹苗培育質量。在樹苗生長階段,加強日常管理,及時清理雜草,做到定期檢查,常態化監控蟲調,盡早發現病蟲害,在未蔓延時采取有效手段進行防治。
1.3 生長養護 樹苗生長期間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施好底肥。日常養護過程中注意保護根部和樹干,避免損傷,保持林區水分,為樹苗生長提供優越條件,促使樹苗生長健壯,有利于抵抗病蟲害。樹冠長大后,每年噴灑防治病蟲害的藥物,并在林下培育根瘤菌生物,以增加林間土壤中的氮含量。秋季及時清理林間雜草,使林木健康生長。
2 森林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2.1 營林技術員綜合水平不高 專業技術人員的引進較缺乏,水平較高的營林技術員年齡普遍較大,營林技術還停留在增綠階段,缺乏對病蟲害的關注,病蟲害防治培訓力度不夠,青年技術員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不足。
2.2 病蟲害防治基礎設施設備不足 營林生產中,缺乏病蟲害檢測平臺,造成數據采集不及時,病蟲害防治處于滯后狀態,與保障區域生態安全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信息化手段落后,大數據融合度低,互聯網等先進技術應用不足。
2.3 樹種結構單一 多年來,塞罕壩的造林樹種以樟子松和落葉松為主,樹種結構單一,林分結構簡單,林分抵御森林病蟲害的能力不強,甚至影響森林涵養水源、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3 營林技術在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
現階段營林技術員要將森林病蟲害防治作為營林技術的重點工作,以營林管理為主要目標,充分分解工作中的各項指標,做到樹苗生長各階段都有專人負責,形成系統化管理。病蟲害防治部門應以小班為單位,對樹木進行精細化管理,建立并整合病蟲害防治檔案,適時調整和優化防止措施,堅持動態化管理,為防治工作尋找新的方向。
3.1 及時防控 一是積極抽調技術人員進行蟲害調查,精準預測,為防治提供依據。二是加強飛防和人工防治相結合,做到人員與技術指導到位,確保殺傷效果。三是科學防治,重點防治2、3齡幼蟲;使用植物制劑,實施無公害防治。四是防治鼠害,采用人工投放保護器、隱蔽投藥等,避免傷害天敵,以有效降低環境污染。
3.2 加強監控,杜絕傳播 建立詳細的信息采集和數據監控系統,開設病蟲害監測預警系統,配合每年的調查獲取較準確的數據,根據數據的變化配備專職病蟲害防治人員,進行針對性防疫,杜絕病蟲害傳播和蔓延。嚴格按法定程序辦理各項檢疫事宜,對疫苗、凍死苗、弱苗不予發證,未經檢疫或檢疫不合格苗木不準出圃,堅決杜絕帶病苗木進入造林現場。
3.3 利用天敵進行防治 天敵防治符合生態學原理,營林過程中技術員應結合不同地塊樹木的實際情況,巧妙使用天敵資源,根據森林獨特的生態系統調節功能選擇病蟲害的天敵。同時控制天敵引入數量,并做好應急準備,保持生態系統平衡,避免因天敵引入太多造成生態失衡。
3.4 加強預警和信息報告 一是對病蟲害預警進行分級。突發有害生物預警級別劃分4個等級,由高到低依次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表示。二是及時發布預警。各分場和營林區應根據突發有害生物發生特點、危害程度、涉及范圍、發展趨勢作出相應級別預警,及時公布突發有害生物預警信息。三是強化信息報告。突發有害生物事件的信息報告、發布與預警,依照《河北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管理辦法》《全國草原蟲災應急防治預案》《突發林業有害生物事件處置辦法》《重大外來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應急預案》等規定執行。
3.5 突出重點,科學防治? 把“松材線蟲病防控5年攻堅行動”作為“一號工程”,早謀劃早準備,加強檢疫阻截,開展普查監測,嚴格抽樣檢驗,堅決打贏防控阻擊戰。完善監測預警體系,提升監測預警質量,及時發現,及時處置。加強檢疫執法隊伍建設,認真履職盡責,強化源頭監管,加大檢疫執法力度,從源頭遏制疫情傳播擴散。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并舉,健全應急體系,突出防治重點,堅持科學除治,提高治理成效,遏制主要危險性病蟲害暴發危害。
參考文獻
[1]魏云濤.我國林場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鄉村科技,2020(21):81-82.
[2]張明勝.淺析森林病蟲害防治在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J].中國科技投資,2019,000(013):269.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