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端
(廣州市番禺區大龍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廣東 廣州 511450)
壓瘡,是因長時間壓力等作用而出現的局部組織損傷、潰爛、壞死情況[1],手術患者出現壓瘡的可能性較高,尤其是在神經外科手術、胸外科手術中,這與術中長時間保持側臥位有關。臨床研究數據顯示[2],50%左右的長時間側臥位手術患者會出現壓瘡,不僅會使患者的痛苦及不適感增加,住院時間也會隨之延長,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術中保持正確且舒適的體位十分重要。本文將常規護理與綜合體位護理進行對照研究,旨在分析后者在長時間側臥位手術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對象為2017 年3 月—2018 年6 月本院接收的行長時間側臥位手術患者,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將84 例患者進行分組,各42 例。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具備手術指征,術前無壓瘡史、無皮膚疾病;(2)所有患者的意識清楚、認知及溝通能力正常;(3)所有患者已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4)本次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查以及批準(倫理審批號:GZ.NO201701010485)。排除標準:(1)存在手術史的患者;(2)存在糖尿病、營養不良、全身狀況差的患者;(3)存在血液循環障礙、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4)存在精神疾病病史的患者。對照組42 例:男26 例,女16 例;年齡21 ~68 歲,平均年齡(44.63±5.27)歲。手術類型:神經外科手術11 例,胸外科手術12 例,泌尿科手術8 例,婦科11 例。手術時間3 ~10 h,平均(5.71±2.04)h。左側臥位24 例,右側臥位18 例。觀察組42 例:男27 例,女15 例;年齡22 ~67 歲,平均年齡(44.80±5.42)歲。手術類型:神經外科手術12 例,胸外科手術13 例,泌尿科手術7 例,婦科10 例。手術時間3 ~9 h,平均(5.80±2.10)h。左側臥位23 例,右側臥位19 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予以普通海綿起受壓支撐、保護患者皮膚的作用。根據手術情況指導患者合理選擇左側臥位或右側臥位。確保術中輸入液體的溫度在36℃。術后采用傳統的90°側臥位,即左側90°臥位→平臥位→右側90°臥位→平臥位翻身。
1.2.2 觀察組給予綜合體位護理 (1)術前風險評估:護理部設置有壓瘡管理小組,負責全院壓瘡預警管理、壓瘡護理會診、壓瘡護理指導,各科室設置1 名壓瘡管理聯絡員,負責科室患者的壓瘡風險評估、預警管理、壓瘡管理的質量控制等,建立壓瘡預警體系,并組織臨床護理人員進行30°側臥位更換體位的培訓,講解賽膚潤使用方法、注意事項及相關護理方法。術前1 d由壓瘡管理小組成員使用Waterlow 壓瘡危險評分表評估患者的臨床基礎資料,明確發生壓瘡的風險,輕度危險、中度危險、高度危險分別為10 ~14 分、15 ~19 分、20 分及以上。根據壓瘡風險程度予以相應的健康教育,如對于10 ~19 分的患者,將手術及麻醉可能產生的壓瘡風險告知患者及其家屬,促使患者依從性提高;對于20 分及以上的患者,則將壓瘡發生的概率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將壓瘡預防措施進行介紹,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度。(2)手術室護理:①體位擺放:術前擺放體位時,在受壓部位噴涂賽膚潤,并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使用防壓瘡氣墊床或選擇合適的抗壓凝膠體位墊,頭部使用開放式碗形頭圈,肘關節同肩峰位于同一水平上,在腋下10 cm 左右放置啫喱胸墊,上側手臂放置在托手架上,下側手臂及腰部墊半圓形體位墊,將通用方墊、海綿墊分別放置在骨盆兩側、兩腿之間。②術中保溫護理:術中予以恒溫水毯覆蓋患者全身,使體表暴露面積減少,術中輸注液體以及沖洗液先進行預熱,溫度以接近患者體溫為宜,針對需要輸血的患者,事先將冷藏的血液進行加溫,直至30℃。③術中觀察:術中密切觀察患者手術體位、膚色、皮溫、壓瘡發生情況、壓瘡面積,在不干擾手術進行的情況下,適當按摩受壓部位,并貼敷泡沫敷料(未能干預到的部位),遵醫囑定時更換體位。(3)術后護理:術后體位更換時采用30°側臥位,即按平臥位→右側30°臥位→左側30°臥位的順序翻身,并再次在受壓部位均勻噴涂賽膚潤。術后對于已經出現壓瘡的患者,根據壓瘡程度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法。
(1)觀察兩組患者的壓瘡發生率,壓瘡分期分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不可分期、深部組織損傷。(2)測量兩組患者的壓瘡面積。(3)從情緒緊張、上肢麻木、頸肩痛以及下肢麻木4 個方面評估兩組行長時間側臥位手術患者的舒適度。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壓瘡總發生率對比,差異顯著,且觀察組壓瘡程度輕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壓瘡發生率比較[n(%)]
觀察組患者的壓瘡面積為(0.35±0.06)cm2,對照組患者的壓瘡面積為(10.07±2.64)cm2,觀察組的壓瘡面積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855,P=0.001)。
觀察組患者情緒緊張、上肢麻木、頸肩痛、下肢麻木等情況的發生比例均比對照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舒適度比較[n(%)]
側臥位是手術中比較常用的體位,患者長時間保持側臥位,受力面積小,受壓皮膚承受壓力較大[3],降低了患者的自主調節功能,故此患者術后出現壓瘡的風險較高,在影響手術治療效果的同時,導致術后預后效果較差[4],積極、有效的護理是預防壓瘡發生的關鍵。
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壓瘡發生率為7.14%,顯著低于對照組,且壓瘡程度輕、壓瘡面積小,充分說明了綜合體位護理可有效減少壓瘡的發生,減輕壓瘡程度;另外觀察組患者中情緒緊張、上肢麻木、頸肩痛、下肢麻木等情況發生率不高,這表明綜合體位護理能夠促進患者舒適度的提高。分析原因在于:術前壓瘡管理小組成員組織相關科室護理人員進行預防壓瘡培訓,有助于護理人員充分掌握壓瘡預防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在術前進行壓瘡風險評估,有利于針對危險因素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5],促使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責任心提高,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可提高其對于側臥位手術、壓瘡預防等方面了解程度,進而提高配合度;手術室護理中合理擺放體位,并在頭部及受壓部位放置頭圈、軟墊,能夠減少受壓部位的力作用,另外涂抹賽膚潤可覆蓋一層保護膜于受壓部位,從而保持皮膚水分,有助于皮膚微循環的改善[6],從而防止壓瘡的發生與發展,且術中保溫護理可維持患者體溫恒定,避免寒戰、低體溫情況的發生,進而減少壓瘡的發生;術中觀察能夠及時發現受壓部位有無異常情況發生,從而采取相應的對策消除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術前加強護理人員關于30°側臥位翻身法聯合賽膚潤預防壓瘡的培訓,有助于在術后妥善實施30°側臥位翻身法,進而將身體垂直壓力避免,減少受壓部位承受的壓力,調節血液循環,較好地保護受壓部位皮膚,從而達到預防壓瘡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長時間側臥位手術中應用綜合體位護理可降低壓瘡發生率,促進患者舒適度和護理滿意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