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坐落在廣東省的東北部,這里被青山綠水環繞,像一個天然的氧吧,出產著美味的蜜柚;這里是著名的世界客都,走出了很多知名人物;這里保留著許多獨特的建筑,中原傳統文化與嶺南文化在這里交融碰撞。
Meizhou,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of Guangdong Province, is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and water, like a natural oxygen bar, producing delicious honey pomelo; it is the hometown of many famous people; it retains many unique building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s and Lingnan culture blends and collides here.

01.鳥瞰梅州市全景。

02.泰安樓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坐東北向西南,長49米,寬52.6米,占地面積6684平方米,共有房間200間。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燥熱的夏天正一點點地逼近。在潮濕悶熱的廣東,有沒有一個地方是可以躲在山林中避暑的?
有一座特別的城市—梅州,坐落在廣東省的東北部,這里被青山綠水環繞,森林覆蓋率居廣東省第一,像是一個天然的氧吧,還出產著美味的蜜柚;這里是著名的世界客都,走出了很多知名人物;這里保留著許多獨特的建筑,中原傳統文化與嶺南文化在這里交融碰撞……趁著下一個小長假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周邊旅行吧!
從廣州乘坐高鐵,4個小時后便來到了廣東最邊緣的小城—梅州。一下車,撲面而來的是清新的空氣,不似廣州的空氣那么黏稠,耳畔的風夾帶著山林的氣息。這里的人們都講著對于外地人而言比較容易懂的客家話。
梅州處在廣東、江西、福建三省的交接處,地理位置偏僻。從兩晉時期起,因戰亂饑荒,黃河流域的中原漢族人被迫南遷,流落至此。在這里建造房屋、種植谷物,安下家來。
當時平坦的地方已經有人居住,于是他們便只好在山區或丘陵地帶定居,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立為“客籍”,便稱為“客戶”“客家”。
擇山而居的客家人,帶來的中原文化與當地嶺南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這里形成了廣東漢樂、花環龍、仔獅燈、鯉魚燈等獨特的非遺項目。
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土樓、碉樓等獨特的建筑。
圍龍屋存世最多、最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體現??图胰嗽谇鹆甑貛Щ蛘呤切逼碌囟尾捎弥性ㄖに囍凶钕冗M的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技藝建造圍龍屋,可以防止盜賊的騷擾和其他人的排擠。屋內建有多間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可以自給自足。
梅州著名的圍龍屋有泰安樓、人境廬、濟濟樓、葉劍英故居、崇慶第、豐泰堂等。我們抵達的是泰安樓。
泰安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設計十分精巧,樓內中軸線主體建筑為平房,平房周圍鋪滿鵝卵石,寓意著多子多孫。三層樓房把平房環抱在中間,功能齊全,也是少見的石方樓,還被譽為“客家的水立方”。
相傳在該樓工程進到第三層時,樓主人藍少垣規定凡前來領工資的工人,都要手提兩塊磚到三樓,就這樣節省了建三層所用火磚的搬運費。由于當時民間并不能建造特別宏偉的大門,因此,現在我們在外觀看到的大門,其實一部分是假的。在泰安樓大門前方,是一汪清澈的湖水,寓意著聚財。

03.梅州市四通八達的高速網。
梅州還是中國葡萄酒工業之父張弼士的家鄉。在梅州大埔縣,坐落著張弼士故居—光祿第,以及剛剛開館的張弼士博物館。張弼士故居里種植著8棵荔枝樹,據說這樣就可以常年吃到荔枝?,F在,仍然有張弼士的后人居住在這里,旁邊則是由學堂改造的民宿。

04.梅州市保留了很多客家人特有的建筑形式。

05.每到節慶,就是梅州市最熱鬧的時刻。

06.又是一年荔枝上市時。

07.采茶正忙時。

08.客家人的民俗及建筑藝術形式在梅州得到很好的保留。

09.客家人的民俗及建筑藝術形式在梅州得到很好的保留。

10.美景藏于山與水之間。
張弼士博物館離張弼士故居不過200米的距離,博物館離展現了張弼士亦官亦民的一生,也向大家展示了張裕葡萄酒10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烽火歲月時代,這里還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有“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舊址群等,紅色革命遺址366處。這里的名勝古跡眾多,古民居、古牌坊、古祠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文旅資源。
這里不僅山清水秀,而且人杰地靈。除了大名鼎鼎的張弼士、葉劍英、鄒魯、田家炳等,還養育了“嶺南第一才子”宋湘、清末外交家和詩人黃遵憲、中國美術學院創始人藝術家林風眠、世界球王李惠堂等一大批名揚海外的名人賢士。這里也被稱為將軍之鄉,而有一個地方還被稱為百侯鎮。

11.父子進士牌坊,又稱“絲綸世美”牌坊,位于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茶陽鎮大埔中學校門口,是明朝政府為表彰當地饒相、饒輿齡父子同中進士而建的紀念性建筑。
在百侯鎮,清朝便有翰林5人,進士24人,文武舉人134人,也有一腹三翰林、同榜三進士、同堂七魁的佳話廣為流傳。在百侯鎮具有歷史特色的古民居中,可以了解到客家人漂洋過海、艱苦創業的客家精神。
在松口鎮,可以看到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的,這里被認定為“海上絲綢之路—印度洋之路第一港”。
當年,一批批梅州人正是從松口古鎮出發下南洋,憑借勤奮和努力,成為了富甲一方的商業巨賈、社會精英,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梅州籍華僑華人遍布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因此梅州被譽稱“世界客都”。
去梅州,當然不能錯過美味的客家菜。我們常吃的梅菜扣肉便起源于梅州??图胰藢⑽寤ㄈ鈮|在梅菜干上蒸煮,制作成一道色澤油潤、香氣濃郁的梅菜扣肉。

12.梅州市的水是柔美的。

13.梅州市的水是柔美的。

14.客家娘酒是到梅州必須一嘗的酒飲。

15.梅州特產蜜柚。

16.客家土樓。

17.誕生于梅州的梅菜,造就了名菜“梅菜扣肉”。
而關于梅菜,還有一個很古老的傳說。明末兵荒馬亂時期,盧公攜妻兒定居于此,盧夫人何氏不擅農事,僅憑盧公一人耕作,日子半饑半飽。一日她在河邊洗衣,孩子們饑腸轆轆,哇哇大哭,盧夫人不禁心酸,淚水掉到河水中。
忽然飄來彩云一朵,只見一位慈眉善目的姑娘站在跟前,姑娘安慰她之后給了她一包菜種。盧夫人急急拜謝,問姑娘姓名,姑娘笑答:“廣濟蒼生,何勞報答,姓梅是也?!彪S即騰云而去。后來,這菜種不僅救活了很多人,而且盧夫人將吃不完的菜用豬肉腌制,宴客時取出梅菜與豬肉同煮,十分可口。親朋好友問是什么菜,盧夫人說,是梅仙姑送的菜種,就取名叫做“梅菜”吧。娘酒是客家獨特的一種酒類,在這里,用娘酒還制作了一道特別的菜—娘酒雞。這是一道十分適合冬天的菜肴。用雞肉、生姜、娘酒配制烹調而成。整個菜肴香甜嫩滑,美味可口,有健脾開胃的特殊功效,客家婦女產后一般都吃娘酒雞補身體。
梅州還是著名的蜜柚之鄉。在去張弼士故居的路上以及張弼士故居的附近,便可以看到參差錯落的柚子樹。只可惜,現在正值初夏,蜜柚還未成熟。這里的嘉應茶、客都米也都享譽海內外。
風光秀麗的山巒,蜿蜒流淌的江河等點綴在梅州大地上,上萬座形態各異的圍龍屋和數以千計的古村落散落在田園山間,這里有文化的熏陶,有歷史的蹤跡,還有悠然自得的生活,這不正是我們所向往的詩和遠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