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莉,苗 雨
(新疆農業科學院奇臺麥類試驗站,新疆 奇臺 831800)
青稞是禾本科大麥屬的一種禾谷類作物,因其內外穎殼分離,籽粒裸露,故又稱裸大麥、元麥、米大麥[1-2]。青稞在新疆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它具有適應性廣、抗旱性強、抗鹽堿、耐瘠薄和生育期短等特點[3-4]。新疆天山北坡(塔額盆地、伊犁昭蘇、奇臺、木壘、巴里坤等)受積溫限制,無法種植喜溫、喜高水、高肥的作物,大面積的山旱地、鹽堿地、瘠薄地只能種植大麥、青稞。本研究選用近幾年主推品種昆侖14號、甘墾6號作為研究對象,以優質高產為目標,進行生育期、農藝性狀調查以及產量、品質鑒定,研究不同播期對青稞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旨在為確定新疆青稞主產區最適宜播種期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選用甘墾6號、昆侖14號作為試驗材料。
甘墾6號:二棱青稞,從甘肅省農業工程技術研究院引進,中早熟品種,株高適中,分蘗成穗率高,不掉穗,抗倒伏能力強。
昆侖14號:多棱青稞,從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引進,中早熟品種,株高適中,穗粒數、千粒質量高,分蘗能力差,易掉穗,抗倒伏能力差。
1.2.1 試驗設計。試驗于2020年在新疆農業科學院奇臺麥類試驗站試驗田(89°12′E、44°13′N)進行,土壤為黑壤土,肥力水平中等。采用裂區設計,主裂區為播期(A),共設5個播期,分別為4月1日(A1)、4月6日(A2)、4月11日(A3)、4月16日(A4)、4月21日(A5);副裂區為品種,共2個青稞品種,分別為昆侖14號(B1)、甘墾6號(B2)。共設10個處理。小區長3.0 m,寬1.8 m,面積5.4 m2,行距0.2 m,3次重復,各重復間設0.8 m寬的走道。
1.2.2 栽培模式與田間管理。根據試驗方案按期播種,人工開溝均勻條播,播深4~5 cm,行距20 cm,播種量為450萬粒/hm2。3月30日小區播種機開溝帶種肥磷酸二銨225 kg/hm2,4月22日結合澆水一次性人工追施尿素120 kg/hm2。全生育期灌水8次,滴灌,灌溉時間分別為4月12日、4月22日、5月3日、5月16日、5月24日、6月6日、6月18日、6月28日。5月8日用唑啉草酯(有效成分質量分數為5%)1.2 L/hm2,對水15 kg均勻噴霧防除禾本科雜草[3-4];苯磺?。ㄓ行С煞仲|量分數為75%)15 g/hm2,對水15 kg均勻噴霧防除闊葉類雜草。
1.3.1 生育期調查。詳細記載播種期、出苗期、抽穗期、成熟期、收獲期。
1.3.2 分蘗及成穗狀況定點調查。齊苗后到分蘗前,在每個小區中取密度有代表性的1 m長單行,在兩端插上木棍,作為固定樣段,詳細調查基本苗數、最高總莖數、成穗數。
(1)基本苗數:在第1次定點時,數出每樣段的苗數。折算出基本苗數,以萬株/hm2表示。
(2)最高總莖數:在分蘗達到高峰期(拔節前)時數每樣段的莖蘗數,折算出最高總莖數,以萬株/hm2表示。
(3)成穗數:在蠟熟期數每樣段的穗數,凡結實且收割機能收割到的穗都算在內,折算出單位面積成穗數,以萬株/hm2表示。
1.3.3 室內考種及產量鑒定。測定株高、主穗長度、結實小穗數及不育小穗數、穗粒數和千粒質量等。各試驗小區收獲后及時脫粒,分小區裝袋。種子揚凈曬干后及時稱質量計產,折合成公頃產量。
從表1可以看出,B1、B2這2個品種在A1~A5這個階段播種均能正常成熟,B2全生育期長,B1全生育期短,平均相差3 d。隨著播期的逐漸推遲,B1、B2這2個品種的出苗期、抽穗期、成熟期均延后,全生育期天數逐漸縮短。方差分析結果表明,B1品種:A1與A2處理全生育期天數差異不顯著,與A3、A4、A5處理差異顯著,A3、A4、A5各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B2品種:A1與A2、A3、A4、A5處理全生育期天數差異顯著,A2與A3、A4與A5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在A1處理下,B1、B2這2個品種全生育期天數分別為73、78 d;在A2處理下,2個品種全生育期天數分別為74、75 d;在A3處理下,2個品種全生育期天數分別為71、75 d;在A4處理下,2個品種全生育期天數分別為69、72 d;在A5處理下,2個品種全生育期天數分別為68、70 d。

表1 不同品種在不同播期下生育期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播種期的推遲,B1、B2這2個品種的基本苗無規律性變化,成穗率呈逐漸下降的趨勢;B1品種的最高總莖數、有效穗數先增加后減少,B2品種的最高總莖數、有效穗數逐漸減少。B1、B2這2個品種A1與A2、A3、A4處理的基本苗差異不顯著,與A5處理的基本苗差異顯著;B1品種:A1與A2、A3、A4、A5處理的最高總莖數差異不顯著,成穗率差異顯著,A1、A2與A3、A4、A5處理的有效穗數差異顯著,A1與A2處理的有效穗數差異不顯著,A3、A4、A5處理的有效穗數差異顯著;B2品種:A1、A2與A3、A4、A5處理的最高總莖數、有效穗數差異顯著,A1與A2、A3與A4處理的最高總莖數差異不顯著,A1與A2的有效穗數、成穗率差異不顯著,A3、A4、A5處理間的有效穗數差異顯著。

表2 不同品種在不同播期下莖蘗生長動態
B1與B2的基本苗差異不顯著,最高總莖數與有效穗數差異顯著。B1的基本苗在242.55萬~289.95萬株/hm2,最高總莖數在548.65萬~617.10萬株/hm2,有效穗數在308.85萬~588.75萬株/hm2,成穗率在56.29%~98.32%;B2分蘗能力最強,基本苗在252.68萬~289.55萬株/hm2,最高總莖數在786.85萬~993.75萬株/hm2,有效穗數在604.52萬~922.45萬株/hm2,成穗率在78.69%~92.83%。
從表3可以看出,隨著播期的逐漸推遲,株高、穗長、主穗粒數、千粒質量均呈逐漸下降的趨勢。B1、B2這2個品種A1與A2、A3、A4、A5處理的株高差異不顯著;B1品種:A1、A2與A3、A4、A5處理的穗長差異顯著,A1與A2、A3與A4、A5處理間的穗長差異不顯著,A1與A2、A3、A4的主穗粒數差異不顯著,與A5的主穗粒數差異顯著,A1、A2、A3與A4、A5處理的千粒質量差異顯著,A1、A2、A3處理間的千粒質量差異不顯著;B2品種:A1、A2、A3與A4、A5處理的穗長差異顯著,A1與A2、A3和A4與A5處理間的穗長差異不顯著,A1與A2、A3的主穗粒數差異不顯著,與A4、A5的主穗粒數差異顯著,A1、A2、A3與A4、A5處理的千粒質量差異顯著,A1、A2、A3處理間的千粒質量差異不顯著。

表3 不同品種在不同播期下農藝性狀的比較
B1、B2這2個品種株高、穗長、主穗粒數、千粒質量差異較大,這是由于品種本身的遺傳特性決定的。B1的株高在57.00~62.00 cm,穗長在6.08~7.85 cm,主穗粒數在39.80~44.20粒,千粒質量在42.00~46.60 g;B2的株高在80.00~84.50 cm,穗長在7.63~8.78 cm,主穗粒數在20.60~23.20粒,千粒質量在40.80~43.50 g。
從表4可以看出,播期(A)、品種(B)間均有顯著差異,區組間、播期(A)與品種(B)互作差異不顯著,播期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品種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由表5可知,隨著播種期的推遲,B1、B2這2個品種的產量均呈逐漸下降的趨勢,A1處理的產量最高,A5處理的產量最低;B1的產量在5 278.62~6 078.08 kg/hm2,B2的產量在7 217.02~7 755.94 kg/hm2。

表4 產量方差分析表

表5 不同品種在不同播期下產量的比較
B1、B2這2個品種在同一播種期產量差異很大。播種期在4月1日,甘墾6號的產量為7755.94kg/hm2,昆侖14號的產量為6 078.08 kg/hm2;播種期在4月6日,甘墾6號的產量為7 561.49 kg/hm2,昆侖14號的產量為5 905.85 kg/hm2;播種期在4月11日,甘墾6號的產量為7 502.85 kg/hm2,昆侖14號的產量為5 822.51 kg/hm2;播種期在4月16日,甘墾6號的產量為7 422.59 kg/hm2,昆侖14號的產量為5 366.94 kg/hm2;播種期在4月21日,甘墾6號的產量為7 217.02 kg/hm2,昆侖14號的產量為5 278.62 kg/hm2。
本試驗選用了甘墾6號、昆侖14號作為試驗材料,這2個不同類型青稞品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4月份播種均能正常成熟。從生育期天數來看,昆侖14號<甘墾6號。隨著播種期的推遲,出苗-抽穗生育進程逐漸延長,而抽穗-成熟生育進程逐漸縮短。隨著播種期的推遲,B1、B2這2個品種的基本苗無規律性變化,成穗率呈逐漸下降的趨勢;B1品種的最高總莖數、有效穗數先增加后減少,成穗率逐漸下降;B2品種的最高總莖數、有效穗數逐漸減少。隨著播期的逐漸推遲,株高、穗長、主穗粒數、千粒質量、產量均呈逐漸下降的趨勢。這與前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李玲等研究發現,遲播條件下生長時間短,后期生長進程加快,灌漿期籽粒填充物的合成速度不夠,造成籽粒不飽滿,千粒質量下降,最終產量隨著播期延遲呈現極顯著下降趨勢[5];蔡文秀等研究發現,播期對不同類型小麥產量的影響是很明顯的,產量隨著播期推遲呈下降趨勢[6]。甘墾6號分蘗成穗率高,產量高于昆侖14號。為了提高產量,這2個品種都應適期早播,以4月上旬播種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