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宗麗 劉學軍
1.青島大學研究生院,山東 青島 2660712.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青島 266071
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列血管高信號征(FVH)屬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IS)患者沿著患側大腦半球的腦溝以及外側裂部分的一種高信號,主要呈點狀、線狀進行分布,部分情況下會呈螺紋狀,有研究學者將其稱之為高信號血管征(HVS)[1]。FVH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經過對比研究發現,對于AIS患者側支循環的情況,采用遠端FVH評估,效果也非常顯著[2-3]。本研究選取262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FVH的相關因素以及預后情況,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采用回顧性分析法對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到本院接受治療的262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FVH陽性組(n=132)和陰性組(n=130),FVH陽性組中男82例,女50例,年齡范圍52-75歲,平均年齡為(65.23±12.59)歲。陰性組中男80例,女50例,年齡范圍50-72歲,平均年齡為(64.32±10.21)歲。兩組基線資料經對比,(P>0.05),具有對比性。
1.2方法 采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超高場強 3.0T MR成像系統檢查。均行MR平掃包括快速自旋回波(FSE)T2Wl(TR4200ms,TE 96ms),擴散加權成像(DWI)應用 EPI 序列:TE 100ms,TR 5400mm,FOV 22cm×22cm.層厚 5mm,b 值1000 s/mm 2 。T2Flair 序列參數:TE 94ms,TR 4600ms,FOV 199mm×220mm,層厚 0.5mm,矩陣 256×232。SWI 采用 3D GRASS 序列,TE 20ms,TR 27ms,FA 15°,層厚1.7mm,無間隔,FOV 23cm×23cm,矩陣 256×256,掃描時間 2min 15s,部分或覆蓋全腦。
1.3影像評估 (1)FLAIR,判斷基線FVH是否屬于陽性,并進行合理化分級,分析治療之后FVH消失的情況;(2)MRA,檢測患者血管狹窄的部位、程度;(3)DWI,勾畫、測量梗死的面積。
1.3.1血管狹窄部位及狹窄程度分級 依據MRA圖像進行判斷,狹窄部位根據患者大腦中動脈解剖學的分段M1~M4-5。狹窄程度以北美癥狀性頸動脈內膜切除試驗狹窄分級法(NASCET)對血管狹窄率進行測量,根據狹窄率以及此次研究結果的實際情況對血管的狹窄程度進行劃分,共分為四級:0級表示為正常;1級表示為正常輕度狹窄,狹窄率<50%,遠端血管分支顯影較為正常;2級表示為正常中度及重度狹窄,50%≤狹窄率<100%,遠端血管分支稀疏顯著減少;3級表示為閉塞,狹窄率100%,閉塞部位、遠血管沒有任何的顯示。
1.3.2腦梗死面積 在DWIb值=1000 s/mm2圖像上對梗死灶最大的層面進行選擇,采用手動的方式將梗死灶邊緣勾畫出來,從而得到梗死面積。如果大部分都屬于多發梗死灶,需要將每個病灶的面積計算出來,之后求出梗死面積的總和。根據梗死面積的大小可以大致分為大梗死灶(梗死面積≥5 cm2)、小梗死灶(梗死面積<5 cm2)。
1.4統計學分析 選用SPSS20.0處理軟件作為處理此次研究中數據的主要方法,對于此次研究中的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檢驗結果P<0.05,提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分析FVH陽性組和陰性組的臨床資料和影像資料,高血壓是腦梗死最常見的危險因素;FVH陽性組的血管狹窄部位、血管狹窄程度、梗死面積、癥狀-MRI檢查時間與陰性組相比(P<0.05)。

表1 FVH陽性組和陰性組的臨床資料和影像資料分析[n(%)]
3.1FVH的臨床相關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FVH陽性組和陰性組間他們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只有導致血流動力學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FVH。據此次研究表明,血管狹窄部位、血管狹窄程度、梗死面積、癥狀-MRI檢查時間屬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主要危險因素,其中FVH陽性組血管狹窄部位情況的發生率與陰性組相比(P<0.05),說明出血管近端一旦出現狹窄以及閉塞情況,易出現FVH的征象。大面積梗死患者相比,小梗死面積患者的陽性發生率較低,說明FVH經常出現在大面積梗死患者中。癥狀-MRI檢查時間1d的陽性率為56.06%,2-4d發生率為46.21%,>4d發生率為6.06%,說明癥狀-MRI檢查時間延遲,其發生率就會降低(P<0.05)。
3.2FVH患者預后分析 患者預后與基線FVH級別、治療后血管是否再通無任何關系,其原因在于遠端FVH代表側支循環,但是沒有起到有效的代償作用。在此次研究中,通過對FVH的改變情況動態觀察,可以直接發現血管再通后很多患者的FVH已經完全消失,由此可見直接說明,以往逆向血流再通后,就可以直接恢復到血流最正常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