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莉榮 吳美玲
百色市右江區人民醫院,廣西 百色 533000
分級醫療政策的實行、縣城醫共體的組建、醫療資源的縱向整合,被視為實現醫改目標的關鍵路徑[1]。有相關研究顯示[2],醫共體成員基層單位住院患者相對較少,且患者癥狀較輕,護理人員的綜合水平普遍較低;同時社區醫院的護理人員難以獲得培訓機會,新知識接受不足,對搶救措施等方面無規范化流程。難以順應現代人們對健康保健意識的不斷增長。醫共體充分貫徹“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3],促使成員單位護理管理質量不斷改善,在管理模式中施以護理同質化管理,融合多元化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護理人員綜合水平。本文就醫共體下護理同質化管理對醫共體成員單位護理人員急救能力的影響進行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在區域醫共體內建立護理指揮系統,2018年度作為參照組,2019年開展護理同質化管理作為研究組。對區域10家醫共體單位,每成員醫院抽取6名護理人員,共計護理人員60名,均為女性,年齡22~38歲,平均(31.41±1.05)歲。
1.2方法 于2019年開展護理同質化管理,具體內容如下:(1)首先由院總部護理部成立護理質控小組,包含護理部正副主任、醫共體成員單位護理負責人。共同制定統一的護理管理標準,工作流程等;對醫共體成員單位的護理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促使其形成護理質量把控意識。
(2)統一護理管理體系,由總院下派1名護理專家及2名護士長至成員單位進行對接,針對規模相對較大的成員單位,開展二級護理管理組結構,即總護士長、護士長管理模式。針對規模較小的成員單位,具體的護理負責人即護士長。各成員單位明確專職院感負責人。用時在目標管理的基礎上,成立科室質控小組,協助護士長,能保障科室護理質控工作全面落實質控工作。
(3)開展同質化培訓:①實施模塊化培訓,依據醫共體成員單位的病種特點規劃針對性培訓內容,2個月/次,1次2天,重點培訓急救技能、專科護理新進展、各項規范化操作措施、病歷書寫等。②對接護士長在日常工作中,需參與成員單位業務學習、護理查房、操作技能考核,每季度對成員單位護理人員展開三基知識考核;③醫共體成員單位根據護理人員數量,每年上派1~3名護理人員前往醫共體總院進行進修,為期3個月。④對醫共體成員單位護理部、醫務科負責人及相關醫務人員進行危重患者識別、心肺復蘇新進展等相關理論培訓,并開展心肺復蘇、心電監護儀、除顫儀、微泵、呼吸囊、吸引器等急診操作的規范演示。
1.3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同質化管理實施前后的護理質量、護理人員急救能力進行分析。①護理質量包含護理急救治療合格率及病房管理合格率,護理急救及病房管理均采取百分制,≥75分為合格,合格率=合格例數/總例數×100%。②護理人員急救能力包含三個方面:急救配合及協調能力、急救儀器使用熟練度、緊急事件處理能力,均采取百分制,分值越高能力越高。

2.1護理質量 實驗組相較于參照組護理質量顯著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護理質量組間比對(n=60,%)
2.2護理人員急救能力 實驗組與參照組相比護理人員急救能力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護理人員急救能力組間比對
現如今,人口老齡化現象加劇,慢性病發病率相對較高,護理工作逐漸受到重視,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醫共體的建設極為重要,其可起到醫療信息上下聯動的作用[4-5]。
本文研究顯示,實驗組相較于參照組護理人員急救能力、護理質量顯著提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醫共體重視管理知識的培訓,通過培訓傳遞醫院管理文化,促使醫共體成員單位建立先進的管理理念[6]。同時開展護理同質化管理措施,規范醫共體成員單位護理管理體系,保障與完善各項護理管理措施。重視基層醫療護理服務能力,通過多元化措施加強成員單位護理人員的急救能力,改善護理人員專業素養。對各項急救措施進行強化訓練,改善其綜合實踐能力,有效的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改善護理人員對急救知識的理解,提升急救能力。
總而言之,開展醫共體下護理同質化管理,落實醫療資源橫向整合、縱向流動,逐漸將成員單位“以治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能有效提高醫共體成員單位護理人員急救能力,改善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