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桂菊 耿桂芹
聊城市茌平區中醫醫院,山東 聊城 252100
引言:糖尿病屬于常見的慢性疾病,雖然不具有傳染性,但是發病率居高不下,患者需要終身接受治療,才能穩定血糖水平,避免多種并發癥。在為患者開展診治活動時發現,很多糖尿病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不甚了解,與缺乏必要的健康教育有必然聯系,因此提出為患者提供全程健康教育,切實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選取68例糖尿病患者進行說明,內容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納入病例數量為68例,所選患者均符合本研究相關標準,且患者本人能夠正常交流。隨機數表法分組,觀察組納入34例患者,男性與女性患者比例為10:24,年齡40-75歲,均值(62.23±6.58)歲。對照組(n=34)男性與女性患者比例為11:23,年齡40-76歲,均值(62.12±6.47)歲。本研究所選病例均按照綜合檢查結果確診病情,所有患者病歷資料準確無誤,本研究內容上報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核準,2組患者不受年齡、性別及其他因素影響(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模式,護理人員及時向患者下發糖尿病知識手冊,做好相應指導。觀察組患者接受全程健康教育,具體操作如下:患者入院后,在介紹科室相關情況的同時,對患者基本信息及病情情況予以了解,分析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以此為根據為其建立電子檔案,確定健康教育主要內容。住院期間,護理人員先采用口頭宣教方式,向患者強調2型糖尿病發病機制、主要并發癥、主要治療藥物,同時將飲食、運動、作息等方面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相關事宜。講解藥物名稱、作用機制及服藥劑量、服藥時間,重點講解糖尿病飲食規范。患者出院時,護理人員向其交代出院后家庭護理及治療計劃,教會患者自我檢測和監測血糖水平的方法,告知患者應該定期復查身體。留下聯系方式,告知患者護理人員會隨時幫助患者,并且為其提供后續服務。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后血糖(FBG、2hPBG)水平,同時比較疾病知識知曉程度評分,包括藥物、飲食、睡眠、運動等方面,共25個問題,每個問題采用0-4分計分法評價,總取分范圍0-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疾病知曉程度越高[1-2]。

2.1血糖水平對比 在血糖(FBG、2hPBG)水平對比上,2組干預前上述指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干預后,2組血糖水平均有一定變化,與本組干預前相比差異明顯(P>0.05);但是,觀察組干預后FBG、2hPBG改善水平均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2組護理干預前后血糖水平變化情況
2.2疾病知識知曉程度
觀察組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程度評分達到(93.25±4.78)分,對照組評分為(75.63±2.58)分, 通過對比兩組數據證實,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t=12.039,P=0.000)。
依據相關數據顯示[3],不分老幼、不分男女均有罹患糖尿病的趨勢,這個危險慢性病患病率在逐步提高,糖尿病早已潛伏在多個人群中。開展健康教育,是普及糖尿病知識的主要途徑,正確利用好改途徑,并對健康宣導開展方式、內容進行不斷優化,對廣大糖尿病人群具有重要幫助。所在醫院為慢性疾病患者提供全程健康教育,特別是糖尿病病患,做好全程護理管理,與常規護理模式對比,全程健康教育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并且提升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程度,與文獻[4]所報道的內容基本一致,從而更加說明全程健康教育在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疾病自我管理效能中的關鍵作用。有文獻[5]研究發現,系統化的健康教育模式應用到臨床護理工作中,可顯著提升患者對疾病發生、進展、并發癥、預防控制方法的掌握程度,最大程度提高患者與預后效果。也就是說,全程健康教育能夠提高糖尿病患者臨床護理管理效果,在穩定血糖水平的基礎上,強化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從而做到積極主動控制病情。
總而言之,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參與到糖尿病患者護理管理工作中,可發揮明顯效果,能夠滿足患者就診需要,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