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珠
百色市婦幼保健院,廣西 百色 533000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為常見婦科疾病,據調查數據顯示[1],我國已育女性中發生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幾率約為43%左右。主要原因是女性在妊娠、分娩中過度牽拉而導致盆底神經肌肉受損,肌肉收縮性減弱,從而誘發盆腔器官脫垂、尿失禁、性功能障礙等情況,同時與年齡、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有關。如未及時開展康復治療,可能會造成盆底肌肉不可逆性松弛,進而引起各種并發癥,對患者正常生活、身心健康影響較大。但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女性普遍缺乏盆底相關知識的認知,對其重視度不高,往往在出現漏尿嚴重時才到醫院就診治療,無早期預防、及時治療的意識。因此通過開展健康教育,增強女性盆底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促使其有效預防并積極主動參與到康復治療中,降低尿失禁發生概率,可有效改善預后。本次研究以119例經盆底功能障礙篩查后接受診治的患者為樣本對象,評估健康教育的臨床價值,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 納入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時段內經盆底功能障礙篩查后接受診治的患者119例為樣本對象。年齡最小21歲,最大36歲,均值(29.42±4.36)歲;其中盆底肌力2級36例、3級42例、4級41例。
納入:①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②無神經損傷;③經盆底肌力評估顯示肌力降低者;④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支持;⑤患者及家屬均知曉研究所涉及風險并可配合完成。排除:①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健全者;②存在盆腔手術史、既往流產及引產史;③患有泌尿系統疾病者;④合并盆腔器官脫垂等其他妊娠疾病。
1.2方法 開展規范化健康教育,開展內容如下:1)組建康復小組,主要成員包含盆底治療醫師、護師、主治醫生、護士長等,建立微信群。2)盆底康復鍛煉,康復方案中包含橋式運動、縮肝運動、伸展運動、靠墻蹲立等,組織患者觀看康復鍛煉視頻,由護理人員演示,指導患者學習。3)康復指導,組織患者開展系統學習,并從患者入院待產開始實施健康教育,并加入微信群。護理人員演示正確的康復鍛煉動作并制作為視頻,發送給患者,在專職護士的指導下開展前期訓練。在患者出院時再次根據視頻開展后期訓練,共4節動作,維持6-8s,持續10次左右,每次30分鐘。 4)隨訪指導,通過電話隨訪的形式了解患者康復鍛煉的情況,每2周1次,并給予院外指導。對于微信群中患者提出的問題應積極回復,給予個體化指導,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其理解及關心,并鼓勵患者相互之間交流經驗,積極參與治療。
1.3觀察指標 健康知識掌握程度:采取自制問卷評估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其中涉及盆底障礙相關知識、盆底康復方法、飲食及生活、衛生健康,各項均為 100分,分數越高患者健康知識掌握度越佳[2]。
治療依從性:于患者復查時統計并記錄患者遵照醫囑完成盆底康復鍛煉的情況,其中完全依從:完成100%康復鍛煉內容;部分依從:完成80%康復鍛煉內容;不依從:與上述標準均不相符。

2.1健康知識掌握程度 教育前較教育后患者健康知識掌握度評分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健康知識掌握度對比
2.2治療依從性 119例患者治療依從性為94.11%(112/119),其中完全依從72例、部分依從40例、不依從7例。
女性因妊娠、肥胖、老化、分娩、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導致盆底肌肉支持結構發生退行性病變,致使盆底肌肉過于松弛,進而誘發壓力性尿失禁等疾病,對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如在女性妊娠、分娩期女性子宮過度擴大、盆腔器官壓迫受損、分娩時會陰撕裂等因素有關,導致盆底肌神經肌肉受損,從而發生尿失禁現象。同時女性妊娠期前列腺素、雌孕激素大量分泌,盆底肌膠原纖維改變,導致產后發生壓力性尿失禁的風險增大。因此應加強女性對對盆底相關知識的認知,重視疾病的預防及早期治療,同時提高其自身防護意識,降低疾病的發生風險,提高生活質量[3]
通過實施規范性的健康教育,為患者制定個體性、針對性康復鍛煉計劃,從而有效改善患者健康知識認知狀況,一方面幫助其養成患者積極、健康的行為習慣,有效避免疾病危險因素,起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作用,另一方面提高患者對盆底康復重要性的認識,增強治療依從率,加強鍛煉及治療,促進生活質量得以提升。盆底功能鍛煉是產后康復的重要措施,指導患者通過肝提肌等盆底肌肉自主收縮性鍛煉,提高盆底肌力量,改善盆底肌力,以防發生盆底功能障礙[4]。本次研究結果教育后較教育前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提高(P<0.05),治療依從性高為 94.11%(112/119)。本次研究在微信互動模式下開展健康教育,在不同階段開展規范化康復鍛煉指導,提高患者的康復意識,通過強化刺激盆底神經,增強盆底肌力量,改善盆底功能,從而實現疾病預后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
綜上所述,規范性的健康教育的實施對提高女性盆底肌力恢復情況、降低尿失禁發生風險具有顯著的價值,促進患者生活質量有效提升,可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