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霞
黑龍江農墾神經精神病防治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血常規檢驗指的是通過對血細胞的形態分布與數量變化進行觀察而判斷疾病及血液狀況的檢查,該操作簡單快捷,在臨床上運用比較廣泛。溶血素是血常規檢驗的一種常用試劑,能溶解紅細胞并使其將血紅蛋白釋放出來[1]。傳統的溶血素含有氰化物,影響環保[2]。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深入研究溶血素,目前已研究出不含氰化物的新型溶血素,能提升藥物的環保性,在臨床上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但臨床對使用新型溶血素進行血常規檢驗的準確性仍有質疑,本研究將探討對兩種溶血素在血常規檢驗的使用效果,現在將具體的研究情況匯報如下。
1.1基線資料 選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人員100例進行分組對照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100例體檢者分為對照組(50例)和干預組(50例)。
對照組:男性和女性各有30例、20例;年齡在20歲至5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37±10.53)歲;體征在45kg至77kg之間,平均體重為(61.23±8.75)kg。
干預組:男性和女性各有27例、23例;最小年齡為21歲,最大年齡為59歲,平均年齡為(40.84±10.36)歲;體征在44kg至77kg之間,平均體重為(61.08±8.92)kg。
對比兩組上述基線資料,P值>0.05,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進行。
選取標準:①參與研究的體檢者身體健康無疾病;②對本研究知情,并且簽署了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②血液疾病者;③認識、精神方面存在障礙者;④未成年與老年人。
1.2方法 對照組進行血常規檢驗時應用傳統溶血素輔助檢驗,其溶血素中含有硝普鈉鹽0.5g/L與氰化鉀5.5g/L。
干預組進行血常規檢驗時應用新型溶血素輔助檢驗,其溶血素中含有0.18%的非離子型活性劑與0.09%的有機銨鹽。
在清晨抽取空腹狀態受檢人員的肘靜脈血3ml,使用抗凝管進行常溫保存;在血樣中加入溶血劑,再加入稀釋液將血樣稀釋,使用半自動分析儀在4h之內完成血常規檢驗。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血常規檢驗的結果,血常規主要包括血小板、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等的計數。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轉化后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數據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血常規檢驗的結果
兩組血常規檢驗結果中血小板、紅細胞與白細胞的計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血常規檢驗結果中血紅蛋白的計數明顯高于對照組,P值<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具體見下表一。

表1 兩組血常規檢驗的結果
在人體循環中,血液占據重要的地位,血液通常分為有形成分與液體,其中液體為血漿,有形成分則包含血小板、紅細胞、白細胞等,當機體的組織及臟器功能受損時,會引起血細胞成分發生變化,所以臨床診治發熱、貧血、造血疾病、感染等疾病時經常使用血常規檢驗觀察血細胞的形態變化與數量變化進行輔助診斷。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血常規檢驗觀察與衡量許多嚴重疾病的并發癥情況,所以血常規檢驗對于臨床醫學來說是意義重大的。
溶血素能有效地溶解紅細胞,利于血常規檢驗出血紅蛋白的水平。臨床常用溶血素有兩類,分別是傳統溶血素與新型溶血素,從文中的數據結果可以看出,兩種溶血素的檢驗結果存在差異性,主要集中在血紅蛋白的計數上,使用新型溶血素的干預組血紅蛋白的計數明顯大于應用傳統溶血素的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為以下兩點:第一,傳統溶血素之中有氰化物成分,血紅蛋白從紅細胞中釋放出來會有發生氰化反應[3],產生氰化高鐵血紅蛋白,導致測定血紅蛋白的準確性高;第二,新型溶血素之中無氰化物,紅細胞的溶解速度較慢,而且血紅蛋白不太穩定,導致血紅蛋白測定結果準確性受影響。有研究指出,可加強臨床控制,使新型溶血素的檢驗結果不影響最終的檢測結果,控制在精準度的可接受范圍之內[4]。
總而言之,在臨床血常規檢驗中應用新型溶血素環保安全,但需要加臨床調控,保證血紅蛋白檢驗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