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科
常州市武進第四人民醫院,江蘇 常州 213151
臨床中將幽門螺旋桿菌簡稱為HP,近幾年以來,在不斷深入研究HP感染下,當前認為HP感染是導致慢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潰瘍發生的關鍵致病因子,同時也屬于胃粘膜相關性淋巴樣組織淋巴瘤引發的關鍵因素,已經在全球中被認作是一種致癌因子。根據相關資料記載,我國屬于HP感染率較高的國家,而當存在HP感染時,可能會給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需要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干預。本文主要選取我院行胃鏡以及HP培養檢查患者,以探析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率與胃粘膜性質關系,為臨床提供相關借鑒。
1.1基礎資料 此次研究所選取對象都來自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進行胃鏡檢查的42例患者,所選取對象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上腹部疼痛、暖氣以及反酸等癥狀,并已經排除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其中男女患者比重22:20,年齡區間分布在18-71歲范圍內,平均年齡(49.17±5.36)歲。
1.2方法 選用OLYMPUS-XQ260電子胃鏡作為此次研究檢查設備,所有檢查者統一刮取相距幽門2公分胃竇小彎組織2塊,將其中一塊利用濃度為10%甲醛溶液進行固定,進行常規石蠟切片,之后放置在HE染色中進行病理診斷;另外一塊胃粘膜標本則直接放置在HP運送培養基之中,經過四十八小時后轉運到HP分離培養基,接著在微氧氣與37°恒溫下進行培養3-7天,整個過程操作必須要確保無菌。
1.3觀察指標 統計觀察HP陽性情況,同時統計胃粘膜性質病變與HP陽性率之間關系,胃粘膜性質變化主要有急性炎癥、輕中重度淺表性、輕中重度萎縮性、淋巴濾泡以及腸化等。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3.0計算數據,行X2檢驗,以(n/%)表示,若P<0.05,則代表數據有差異。
2.1統計HP陽性率與胃粘膜炎性關系 從下表數據統計可見,胃粘膜各個病變性質不同,幽門螺桿菌陽性率也有所不同,各個胃黏膜性質HP陽性率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表1 統計幽門螺桿菌陽性率與胃粘膜性質關系
2.2統計HP感染與腸上皮化生與上皮類瘤變胃炎HP感染率 此次檢測所有患者中,HP陽性患者26例,其中胃鏡下檢查為腸上皮化生10例(38.46%),上皮類瘤變3例(7.14%);檢測HP陰性患者16例,其中胃鏡下檢查為腸上皮化生2例(12.50%),上皮類瘤變1例(6.25%);對比后,顯然HP陽性腸上皮化生與上皮類瘤變發生率高于HP陰性患者,P<0.05。
幽門螺桿菌主要指的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且對生長條件具有嚴格要求的細菌,1983年該細菌第一次在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活檢組織中成功分離得出,是現階段公認可以在人體胃中生存的生物種類。HP感染是導致慢性胃炎與消化性潰瘍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也和胃癌發生有著很大的關系,當遭受細菌感染后,患者常常會先引起慢性胃炎,之后會引發胃潰瘍與胃萎縮,嚴重時可能會發展成胃癌。現階段臨床中普遍認為HP致病性不但和環境因素與宿主基因易感性等有著一定的關系,同時也和HP菌株毒力差異影響臨床轉歸有著相應關系。通常情況下,HP致病機制如下:HP鞭毛存在具有較強適應性的酶與蛋白,而這些能夠幫助HP在酸性環境下進行定植與生存,并且HP所形成的毒素以及酶會對胃粘膜屏障造成相應的破壞,從而導致胃泌素分泌增加,最終造成各種疾病發生。
由于幽門螺旋桿菌主要寄生在人體胃黏膜組織中,所以絕大多數胃潰瘍以及十二指腸潰瘍都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著密切聯系,同時也有人認為幽門螺桿菌陽性率和胃粘膜性質可能存在一定關系,從此次結果可見,HP陽性患者中,急性炎癥輕度中重度淺表性炎癥、輕度重度萎縮、淋巴濾泡以及腸化等發生率和HP陰性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導致該情況發生原因不清,在進行原因分析后認為可能和標本量多與少有著一定關系,也認為可能和幽門螺桿菌基因型不同存在相應聯系。
綜上,胃鏡下幽門螺旋桿菌檢測陽性率和胃粘膜性質可能存在一定關系,但具體關系還待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