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在軍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人民醫院中藥房,山東 菏澤 274000
前言:隨著惡性腫瘤發病率的變化,抗腫瘤治療逐漸成為醫院臨床管理的重點內容。近年來,中醫理論以其顯著抗腫瘤作用,逐漸在抗腫瘤管理中普及開來[1]。但中醫抗腫瘤干預的實施對腫瘤患者的用藥管理工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由中藥師主導的藥學服務具有典型專業性、完善化特征,為確定其應用價值,本研究針對126例腫瘤患者進行分析: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1月-2019年9月接受中醫治療的126例惡性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常規組(62例)和服務組(64例)。常規組男/女=35:27;年齡(47.1±12.9)歲。服務組男/女=36:28;年齡(47.6±13.1)歲。差異不顯著。
1.2方法 常規組接受中醫治療。服務組由中藥師實施中藥藥學服務:(1)建立中藥師咨詢服務體系。面向接受中醫治療的腫瘤患者,建立中藥師咨詢服務體系。允許腫瘤患者、家屬,自行向中藥師咨詢與中藥用藥療程、可能出現反應等有關的信息。中醫師負責耐心解答,以及時消除腫瘤患者對中醫治療的疑問,促進其正確認知的構建。(2)構建中藥師參與查房模式。自腫瘤患者實施中醫治療起,由中藥師與醫師共同進行查房。從腫瘤患者癌痛及其他典型癥狀改善狀況、影像學檢查結果變化等方面,評估腫瘤患者的中醫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并由中藥師利用中藥藥學知識提供專業建議,經與醫師商討后,確定中醫治療方案的優化思路。(3)疑難病例管理。由中藥師、醫師共同參與疑難腫瘤病例的管理。中藥師、藥師分別發揮各自專業優勢,確定疑難病例的治療方案。實施中醫治療后,中藥師負責跟蹤疑難腫瘤患者的治療狀況,同步優化治療方案,以保障患者的抗腫瘤效果。(4)中藥師培訓。以提升中醫治療質量為目標,面向中藥師開展培訓管理。培訓內容以常用抗腫瘤方劑、具有抗腫瘤作用中藥材知識學習等為主。
強化中藥師對抗腫瘤治療中常用中藥材配伍技巧、用藥禁忌等知識的掌握,以確保其能夠為腫瘤患者提供專業的藥學服務指導。
2.1滿意度、有效率及不合理用藥狀況 常規組對中醫治療的滿意度75.81%、抗腫瘤有效率75.81%,均低于服務組(P<0.05);而不合理用藥發生率12.90%,高于服務組(P<0.05)。

表1 對中醫治療滿意度、抗腫瘤有效率、不合理用藥狀況[n/%]
2.2生活質量 常規組生活質量(54.63±6.28)分,低于服務組(60.26±5.91)分(P<0.05)。
隨著腫瘤患者對中醫治療接受度的升高,這類患者的用藥管理工作逐漸成為人們的關注重點。這項工作的復雜性在于:(1)患者認知缺乏。腫瘤患者普遍對中醫抗腫瘤知識了解不足[2]。推行中醫干預后,腫瘤患者在用藥方法知識、中藥方劑功效知識等方面表現出的認知缺乏問題,為臨床用藥管理工作帶來一定壓力。如腫瘤患者的釋疑需求未得到充分滿足,可能會轉化為不依從行為,甚至是醫患沖突。(2)患者對治療安全性要求高。腫瘤患者的病程通常較長,患者因長期受到癌痛、不良情緒等因素的影響,而面臨耐受下降問題,因此,這類患者對中醫治療安全性水平的要求較高。
中藥師主導藥學服務管理模式,遵循以中藥師為中心原則,其主要通過各類可行途徑,促進中藥師專業優勢、作用的發揮。在腫瘤患者的用藥管理中,該方法的引入,可為腫瘤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完善藥學服務支持。
腫瘤患者的中醫治療中,中藥師主導藥學服務的應用優勢在于:(1)保障中醫治療合理性。常規中醫治療由醫師主導,部分醫師經驗不足,對中藥相關知識的掌握欠佳,難以為腫瘤患者提供優質藥學服務。而推行中藥師主導藥學服務后,中藥師可經中藥師咨詢機制、參與查房制度、疑難病例管理等途徑,與腫瘤患者保持密切溝通,為中醫治療方案的合理推行奠定基礎。本研究提示:服務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92.19%、抗腫瘤有效率0,均優于常規組(P<0.05)。(2)提升患者滿意度。常規中醫治療模式下,醫師單獨參與機制,難以滿足腫瘤患者在治療安全性、答疑等方面的要求。中藥師主導藥學服務干預的引入,則在建立中藥師+醫師聯合管理模式的基礎上,確保腫瘤患者各項需求的充分滿足。本研究證實:服務組對中醫治療的滿意度93.75%,高于常規組(P<0.05)。(3)改善生活質量。中藥師主導藥學服務模式下,中醫治療方案的抗腫瘤作用可得到有效發揮,隨著腫瘤典型癥狀及癌灶體積的控制,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可得到良好改善。
綜上所述,宜于腫瘤患者的中醫治療管理中,引入中藥師主導中藥藥學服務,借助中藥師的專業優勢,確保腫瘤患者對中醫治療方案療效、安全性要求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