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娟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人民醫院,山東 青島 266400
霧化吸入是臨床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常用治療方式之一,可起到稀釋痰液、消除炎癥、解除支氣管痙攣及改善通氣等作用。霧化吸入治療作為全身治療的補充,是實施藥物吸入及呼吸道濕化的治療方法,具有操作方便、用藥劑量小、療效明顯、直接作用病灶及副作用少等特點[1]。由于呼吸ICU護理工作任務繁雜,工作量大,搶救多,同時還需承擔非呼吸工作,因此護理服務工作存在實施不到位、不細致等缺點。對我科護理人員日常工作調查發現,大部分護理人員對靜脈輸液治療的重視程度顯著高于霧化吸入治療,其中ICU護理人員霧化醫囑執行率僅71.11%[2]。基于此我科ICU護理人員霧化醫囑執行率偏低的情況,科室于2019年3月開始實施品管圈活動,并取得較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1研究對象 本次品管圈活動成員均為呼吸內科ICU護理人員,共11名,男2名,女9名。圈長1名,輔導員由科室護士長擔任。小組成員年齡為(23~32)歲,平均年齡為(28.22±3.72)歲,學歷包括本科2名、大專7名、中專2名,職稱包括護士1名、護師3名、主管護師6名、副主任護師1名。經投票及全員頭腦風暴選定品管圈全名為“向陽圈”,同時設計本次品管圈圈徽。品管圈活動實施時間為2019年3月~2020年2月,為期12個月。
1.2研究方法
1.2.1活動主題確定 本次活動共收集3個參選主題,通過評價法進行主題選定,10名全員參加評分,最后選取降低護理人員霧化漏執行率作為本次活動主題。其中霧化醫囑漏執行指管床護士因不同原因未能執行霧化醫囑,霧化醫囑漏執行率為未執行霧化醫囑次數與應執行霧化醫囑次數的比值。
1.2.2擬定活動計劃 按照品管圈十大步驟,制定甘特圖,并合理安排圈員在活動中所需的時間和執行的任務。
1.2.3現狀把握 首先繪制品管圈活動前霧化執行流程圖,分析管床護士未執行霧化醫囑的原因,并依此制定霧化吸入漏執行原因檢查表,對每班人員霧化執行情況進行調查,時間為15d,全員共調查180條應執行的霧化醫囑,其中未執行霧化醫囑52條,霧化醫囑漏執行率為28.89%。隨后繪制柏拉圖,根據80/20原則,得出護理人員霧化醫囑漏執行的原因主要為護理人員工作太忙沒時間執行、護理人員忘記執行、床旁胸片打斷等。
1.2.4目的設定 本次品管圈活動目標值=現況值-(現況值*圈能力*改善重點)=28.89%-(28.89%*86.00%*82.69%)=8.35%。
1.2.5要因解析 通過因果關聯圖、魚骨圖對以上要因進行解析,并采用現場調查分析、驗證等方式逐個解析及確認真因,發現護士認為無效果、患者認為無效果、人力不足及霧化引起呼吸機誤觸發等為本次活動真因。因此確定將其作為改善重點。
1.2.6對策擬定與實施 針對確定的改善重點,通過所有圈員的頭腦風暴擬定以下解決對策:①增加人力資源:科室合理安排護理人員排班,將下午霧化吸入治療納入12-6班,增派晚夜班機動班,安排主班護理人員協助發放霧化吸入劑;對霧化醫囑執行流程進一步規范。②強化培訓:加強護理人員霧化吸入治療知識培訓,如邀請科室醫生為護理人員講解霧化吸入治療的作用機制、臨床療效及注意事項等,并進行理論知識考核,進而增強護理人員對霧化吸入治療重視度。③健康宣教:管床護理人員執行霧化醫囑前后加強患者健康宣教,提高患者霧化治療依從性。④選用持續霧化器予以霧化治療:審核醫囑,查看患者情況,評價霧化治療指征,持續霧化器放置于距離Y型口約15cm處,必要情況下對容量限制、觸發靈敏度等呼吸機參數進行設置,密切觀察患者霧化治療過程中的反應,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
1.3觀察指標 比較品管圈活動開展前后霧化醫囑執行率。比較品管圈開展前后霧化醫囑漏執行原因。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即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品管圈活動開展前后霧化醫囑執行率比較

表2 品管圈開展前后霧化醫囑漏執行原因比較
霧化吸入治療具有給藥劑量少、起效快、治療時間短及不良反應少等優點,被廣泛用于呼吸道疾病的臨床治療[3]。但臨床治療過程中發現諸多問題,導致霧化吸入療效不盡理想。品管圈是指通過集體力量、群體智慧、團隊精神來改進日常工作的一種管理活動,目前被廣泛用于醫療機構持續質量改善過程中,且獲得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發現,品管圈活動不僅能重新修訂科室霧化執行流程,同時還有效加強了科室護理人員對霧化吸入操作相關技術及理論知識的培訓及考核,進而從多個方面提供呼吸ICU護理人員霧化執行率,確保患者霧化治療效果及增加護理滿意度。另外本次品管圈活動的開展能激發科室護理人員發現及改進護理問題的能力,提升其工作效果及增加工作質量。
綜上所述,品管圈活動小組的建立及活動的開展有助于提高呼吸ICU護理人員霧化執行率,確保患者治療效果,提高護理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