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雁斌
鞍山衛生學校,遼寧 鞍山 114001
慢阻肺在呼吸系統中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主要多發于中老年人和長期抽煙的人群,該病擁有較高的發病率以及致死率,會導致患者咳嗽咳痰發生,出現喘息胸悶的癥狀,造成患者呼吸困難,嚴重者還會引起慢性呼吸衰竭和自發性氣胸等多種并發癥的發生,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1]。近年來,慢阻肺患者的人數呈上升趨勢,主要與人們不良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聯。為了提高人們對慢阻肺疾病的認識,延長患者的預期壽命,本研究將具體探討優化護理模式對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9月~2020年8月間收治的慢阻肺患者86例納入臨床研究,分為觀察組43例、對照組43例。對照組患者,男22例,女21例,年齡37~81歲,平均年齡(60.52±4.12)歲,觀察組患者,男23例,女20例,年齡36~80歲,平均年齡(61.06±3.98)歲,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對病房進行消毒清掃,維持適宜的溫濕度,同時加強對患者的病情監控。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優化護理模式:(1)根據患者個人資料制定健康宣教內容,并給予宣傳手冊,包括慢阻肺影響因素、治療方法和注意事項等,以提高患者的護理依從性,并針對患者的技能護理掌握情況給予相應評分,以加強其護理意識。(2)心理護理。長時間治療會讓患者產生焦慮緊張的心理情緒,應給予患者心理輔導,消除負面情緒,與其家屬及時反饋,共同鼓勵患者,還可通過其他患者現身說法,樹立治療自信心。(3)用藥護理。指導患者正確使用藥物,介紹藥物劑量、服用方法、注意事項等,觀察患者用藥后的不良反應,以及時進行處理,對于呼吸困難的患者,給予醫囑吸氧,排痰困難的患者給予霧化治療,以提高用藥依從性[2]。(4)運動和呼吸護理。制定合理的鍛煉內容,每天活動控制在30分鐘內,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決定運動時間,以增強患者免疫力,根據患者吹氣量以及高腰腹呼吸能力,指導患者呼吸運動,如縮唇、腹式、坐式和立式呼吸訓練,加強肺部功能。(5)飲食護理。指導患者健康飲食,少食多餐,多攝入高蛋白和高纖維食物,如雞肉、菠菜、蝦等,減少膽固醇和高脂肪的攝入,如動物的內臟、油炸食品等。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肺功能情況,從FVC、FEV1和FEV1/FVC三個方面出發;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從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三個方面出發。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均采用雙側檢驗,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進行統計描述,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
2.1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肺功能情況 通過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肺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肺功能對比情況[n(%)]
2.2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 通過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對比情況[n(%)]
慢阻肺出現的病因并不明確,可與長期吸煙有關,患者也可能患有慢性炎癥或者長期處于有害氣體環境中。該病擁有的發病率在目前仍處較高位置,對患者的工作生活有巨大的影響,對中老年人群的影響尤其大,主要是中老年人群的認知能力普遍較差,不能有效遵從醫生和護理人員的囑咐,極易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3]。為此,給予慢阻肺患者輔以有效的護理是很有必要的。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7.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74%,觀察組患者的FVC、FEV1和FEV1/FVC均明顯優于對照組這表明優化護理模式比常規護理方法更適用于慢阻肺的護理中。優化護理模式主要為人為本,通過多種形式實施護理能夠保證患者治療效果,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能夠滿足不同患者的心理需求,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護理依從性,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水平和知識接受能力,從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此外,慢阻肺的呼吸功能較為薄弱,給予患者多種呼吸訓練能夠增強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促使身體機能恢復。
綜上所述,優化護理模式對慢阻肺患者的影響顯著,有利于加強患者的肺功能,提高護理滿意度,延長預期壽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