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甜
青島市黃島區長江路街道富春江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山東 青島 266555
肺炎是一種肺部炎癥,臨床主要表現為咳嗽、呼吸急促、發熱、呼吸困難、肺部啰音呼吸道癥狀等,除外還可伴有全身癥狀,如食欲不振、腹瀉、精神萎靡、煩躁不安等,是由過敏反應、病原體感染、吸入油類所引起,臨床治療以改善通氣功能,有效控制炎癥,避免并發癥的發生為原則,在患兒康復過程中給予護理干預對患兒的康復較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就協同護理在兒童肺炎康復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如下報道。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2018年3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組,各52例。對照組男37例,女15例;年齡3-15歲,平均年齡(8.36±3.23)歲;病程3-8d,平均病程(5.16±2.07)d。觀察組男36例,女16例;年齡3-15歲,平均年齡(8.32±3.26)歲;病程3-9d,平均病程(5.21±2.01)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實用兒科學》[1]中肺炎診斷標準;②均經病理學檢查為病毒性肺炎;③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④均進行抗炎,對癥支持治療。(2)排除標準:①肺功能障礙者;②免疫系統疾病者;③伴有嚴重并發癥者;④精神疾病者。
1.3方法
1.3.1對照組常規護理 給予患兒家屬常規健康指導,囑其按醫囑對患兒進行藥物治療、治療期間給予消化食物,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室溫維持20℃左右。
1.3.2觀察組協同護理 ①對患兒家長進行疾病知識的詳細講解,包括肺炎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原則、治療常用藥物、藥物使用方法等,可結合影音、視頻材料等,加強家長對疾病的認知,并詳細告知家長日常及飲食的相關注意內容,保持空氣流通,注意患兒保暖等;②指導家長觀察患兒病情,包括身體、呼吸等體征變化,如出現呼吸障礙等需及時通知醫護,指導家長對患兒進行排痰,由護理人員進行示范講解,后由家長操作,護理人員給予糾正指導;③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囑家長多關心患兒,給家長介紹成功案例,增強其治療信心,對于有不良情緒的家長給予勸導。
1.4評價指標 (1)于護理前、護理后比較兩組家長護理技能,采用我院自制調查問卷表,該問卷克倫巴赫系數α為0.830,重測效度為0.814,從肺炎疾病知識、藥物、用藥方法、病情觀察等方面進行調查,總分100分,得分越高家長護理技能掌握越好。(2)比較兩組患兒咳嗽、肺啰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

2.1家長護理技能 護理前兩組家長護理技能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家長護理技能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家長護理技能對比分)
2.2患兒咳嗽、肺啰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 觀察組患兒咳嗽、肺啰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咳嗽、肺啰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家長護理技能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患兒咳嗽、肺啰音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表明兒童肺炎康復中應用協同護理,可提高家長護理技能,縮短患兒咳嗽、肺啰音消失時間、住院時間。護理可滿足患者的基本生活及治療的需要,通過臨床護理工作,有效地配合并參與檢查及治療,對危重患者進行搶救為疾病診斷與治療及時提供動態發生、發展信息,護理對策以積極、安全為主,達到使患者處于最佳狀態的目的。傳統護理大多是單向性的,由護理人員對患者提供護理,忽視了患者及其家屬在中間的作用。協同護理模式改變了傳統護理習慣,加強了醫護人員與家屬之間的協作交流,家長變被動為主動參與治療,從依賴護理轉為自我實施護理。協同是指協調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者個體,協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標的過程或能力[2]。在肺炎患兒治療中,家長是患兒的主要照顧者,對患兒護理能力的好壞也是一個決定患兒病情的重要因素,運用協同護理屬護患合作模式,護理人員對家長進行護理指導干預,護士作為協調者,調動家屬的積極性,家長參與患兒的健康護理中,從而提高患兒的治療效果[3]。
綜上所述,兒童肺炎康復中應用協同護理,可提高家長護理技能,縮短患兒咳嗽、肺啰音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值得臨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