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娜 許 蕾
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七0醫院心腎內科,山東 煙臺 264000
充血性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患者心臟舒張及收縮功能出現障礙,使心臟排血量差,無法滿足生理代謝需求,從而導致患者出現慢性心臟疾病[1]。呼吸困難、乏力等癥狀是該疾病主要臨床表現,對患者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威脅。經相關研究表明,充血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合并糖尿病癥狀,充血性慢性心力衰竭并糖尿病進一步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威脅。目前藥物是治療該疾病手段,為了進一步改善患者心功能,控制患者血糖水平,臨床在治療過程中要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綜合護理是一種優質護理服務措施,臨床應用該護理模式效果較顯著。本研究對綜合護理應用到充血性慢性心力衰竭并糖尿病臨床護理的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對我院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間收治充血性慢性心力衰竭并糖尿病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組35例,對照組35例,研究組患者病程1-5年,平均病程(2.53±0.61)年,其中最小年齡50歲,最大年齡76歲,平均年齡(60.49±2.51)歲,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9例。對照組患者病程1-6年,平均病程(2.84±0.59)年,其中最小年齡51歲,最大年齡77歲,平均年齡(61.05±1.95)歲,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8例,兩組患者病程、年齡、性別等基礎資料相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可進行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醫護人員對血糖進行密切監測,合理控制患者飲食,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
研究組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情緒護理,待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對其心理狀態進行密切觀察,由于患者缺乏對疾病任認識,因此易出現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對此醫護人員要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給予適當的心理疏導,使其不良情緒得到緩解,同時醫護人員積極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提高患者家屬配合度,促進治療與護理工作順利進行。(2)健康宣教,醫護人員對患者文化程度、疾病認知程度進行了解,用通俗易懂語言向患者講解與疾病有關知識,如發病機制、臨床特點、治療方案、護理措施、需注意事項等,告知其遵醫囑服藥重要性,從而提高患者依從性。(3)飲食護理干預,醫護人員囑咐患者對熱量攝入進行嚴格控制,飲食要以清淡為主,禁止食用油炸、高脂肪食物,多食新鮮水果與蔬菜,提高維生素攝入量,多食豆類與谷物,要少食多餐。(4)運動護理干預,醫護人員指導患者進行適量運動,在運動后要確保心率不超靜息30%,在運動過程中要有專人陪護,防止意外發生。(5)舒適護理,醫護人員囑咐患者取半坐臥位,根據患者實際需求對其床頭高度進行調整。醫護人員要減少對患者穿刺次數,對其使用靜脈留置針,定期對患者皮膚完整性進行觀察,對病房溫度及濕度進行調整。
1.3觀察指標 觀察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護理前后血糖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心功能指標(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射血分數),并進行記錄。

護理前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血糖水平、心功能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左室舒張末期內徑低于對照組,左室射血分數高于對照組,P<0.05統計學有意義。(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糖水平及心功能
充血性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患該疾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其中充血性慢性心力衰竭并糖尿病在臨床較為常見,患者出現合并癥狀后會加重病情,影響患者預后效果[2]。此外患者在病情影響下,易出現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進一步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對患者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威脅。
臨床在治療過程中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對改善其預后有重要作用,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可以減輕心肌游離脂肪酸氧化過程,促使葡糖糖發揮作用,從而改善患者心功能[3]。有效護理干預對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效果較顯著,綜合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的優質護理模式,醫護人員通過對患者實施情緒護理,可以緩解其負面情緒。利于穩定患者血糖水平;通過健康宣教,可以曾強患者對疾病認識,提高其依從性;通過給予患者飲食、運動指導,可以使患者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提高患者免疫力,提高治療效果。
經本研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護理后血壓水平對于對照組,左室舒張末期內徑低于對照組,左室射血分數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可以改善充血性慢性心力衰竭并糖尿病血糖水平及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