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靜
山東省濟南市兒童醫院,山東 濟南 250022
新生兒肺炎在臨床中比較常見,是指新生兒在子宮內、分娩過程中或娩出后因多種因素導致肺部存在炎癥,使患兒出現口吐泡沫、口唇青紫、呼吸急促、腹部膨隆等癥狀[1-2]。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有效干預,則容易誘發高碳酸血癥、肺不張、多器官功能障礙等并發癥,這對其生命安全與日后機體發育均造成了嚴重威脅。對于新生兒肺炎患兒來說,臨床多采取綜合治療方案,以緩解其臨床癥狀,改善肺通氣功能,防止病情進一步加重[3]。但是為進一步保障新生兒肺炎患兒生命安全與治療效果,促進其疾病康復,在對其開展治療的基礎上,應用針對性的護理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將轉變體位護理聯合常規護理對新生兒肺炎患兒的護理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2019年1月份至2019年12月份期間,有70例新生兒肺炎患兒在我院接受治療,按照電腦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劃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患兒男女比例22:13,平均日齡(14.27±4.23)d,平均體重(3.35±0.75)kg;觀察組患兒男女比例25:10,平均日齡(14.03±4.29)d,平均體重(3.41±0.78)kg。所有患兒均符合我院新生兒肺炎診斷標準,且性別、年齡等資料未見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兩組患兒均接受常規治療與護理:,遵照醫囑給予其抗感染與對癥支持治療,在治療期間,護理人員要做好各項生命體征監測工作,盡量將醫學術語轉變成患兒家屬所能理解的溝通方式,來向其講述新生兒發病原因、當前預期治療效果與相關注意事項。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加用轉變體位護理,詳細如下:
①喂奶前及霧化吸入后,護理人員要幫助患兒選取頭低腳高右側臥位,使其臀部至頭部呈15°,護理人員應沿脊柱兩側,用扣背器對患兒背部,肺部相對應的位置,自下而上進行叩擊,叩擊應有力度,速度保持在100次/min,每次叩擊5min,然后使患兒左側臥位,同樣叩擊5min。肺炎重者4小時一次,輕者6-8小時扣擊一次。在此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要密切關注患兒神態、意識變化,一旦發現異常,要立刻向醫生匯報,遵照醫囑進行處理。
②喂奶后,護理人員應幫助母親將患兒豎抱,使其頭部伏在母親肩頭,在患兒脊柱兩側,由下向上輕拍15秒,利于排出吃進去的空氣,預防嘔吐及腹脹。然后輕輕放下患兒,選取頭高腳低右側臥位,將柔軟的小毛巾墊至患兒臀部、背部,使其保持側臥位,同時頭肩部抬高30°,1小時后選取頭高腳低左側臥位,1-2小時更換一次體位。
1.3療效評價 自擬患兒家屬滿意度問卷,滿分10分,總分低于5分為不滿意,5-7分為一般,7分以上為滿意,比較兩組患兒血氧飽和度、心率、呼吸頻率、住院天數及患兒家屬總滿意率。
1.4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22.0軟件中分析,(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1患兒患兒血氧飽和度、心率、呼吸頻率、住院天數 觀察組患兒SpO2、HR、R指標改善更為明顯,且住院天數更短(P<0.05),詳見表1:

表1 患兒血氧飽和度、心率、呼吸頻率及住院天數
2.2患兒家屬總滿意率 觀察組患兒家屬總滿意率更高(P<0.05),詳見表2:

表2 患兒家屬總滿意率[n=35,(%)]
由于新生兒呼吸道發育不完善,自身清除能力差,在患有新生兒肺炎后,極易合并多種并發癥,甚至造成死亡[4]。雖說近年來我國臨床醫療水平發展迅速,使新生兒肺炎死亡率有所降低,但是該病發病率卻仍舊居高不下,如何使新生兒肺炎患兒生命安全與治療效果得到有力保障,一直是臨床中所重視的問題[5]。
為確保新生兒肺炎患兒整體治療效果,做好相應的護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常規護理工作中,發現家長常使患兒處于仰臥位,仰臥位時,咽喉部位是呈漏斗狀的,極易使胃反流物嗆入氣道,從而影響正常氣體交換[6-7]。在本文中,護理人員在對患兒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了轉變體位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護理效果顯著優于對照組患兒(P<0.05)。這說明,應用轉變體位護理,能有效改善患兒肺部血流與肺活量,以提高其肺部順應性,促進肺部分泌物排出,以防止患兒因長期處于同一體位而影響局部血流循環,加劇合并并發癥的危險性。
由上述研究結果得知,對新生兒肺炎患兒應用轉變體位護理聯合常規護理,效果確切,具有一定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