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婷
遼寧大學校醫院,遼寧 沈陽 110036
支原體肺炎是一種常見呼吸道感染疾病,多見于兒童和青壯年,如不及時治療可導致肺不張及支氣管擴張等疾病[1]。近年來隨著環境等改變,支氣管肺炎發病率逐年升高,左氧氟沙星抗菌譜廣,對革蘭陽性、陰性及支原體等微生物均有良好的臨床效果;阿奇霉素為第二代大環內脂類抗生素,對支原體等微生物特異性強,并且對胃腸功能刺激性小,是支原體感染常用藥物。本研究通過分析我院114例患者應用不同藥物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通過對2018年8月至2020年3月我科收治的114例支原體肺炎患者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阿奇組: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為(18±7.6)歲;沙星組:男30例,女24例,平均年齡為(17±8.1)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發熱癥狀且肺部聽診有啰音;排除中途應用其他抗生素患者。
1.2治療方法 阿奇組患者給予阿奇霉素片,10mg/kg,口服每日一次,根據患者病情連續使用1周后停藥。沙星組患者給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00mg靜滴,每日一次,連續使用10天。根據患者癥狀及實驗室指標調整劑量。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退熱時間、濕啰音消失時間、C反應蛋白等,臨床療效指標[2]分為三個等級,顯效:咳嗽等癥狀消失化驗結果正常;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改善大于50%,化驗指標改善;無效:癥狀、體征改善小于50%或炎癥因子指標未改善。

2.1兩組患者治療前C反應蛋白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阿奇組患者C反應蛋白對比沙星組下降顯著,退熱時間、濕啰音消失時間也顯著短于沙星組,p<0.05。詳見表: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及退熱時間等指標
2.2阿奇組患者顯效35例,有效20例,無效5例,沙星組患者顯效26例,有效12例,無效16例,阿奇組患者總有效率91.7%(55/60)顯著高于沙星組患者70.4%(38/54),p<0.05。
支原體肺炎患者臨床多有咳嗽、發熱等表現,化驗檢查炎癥因子各指標顯著升高。目前支原體肺炎病因尚未明確,多數學者認為患者感染是由于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導致,嚴重患者出現支氣管擴張、肺不張等[3]。目前臨床治療以抗感染、改善患者癥狀為主。大環內脂類抗生素是支原體肺炎常用藥物,臨床常用藥包括紅霉素與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是喹諾酮類抗生素,對于各類細菌感染均有較好的抗炎效果。
支原體肺炎患者以青壯年為主,支原體感染后患者肺組織破壞,呼吸功能下降,多數患者臨床表現為咳嗽、胸悶等癥狀[4]。支原體存在于患者呼吸道黏膜,通過釋放毒性物質、粘附等作用損傷肺組織,并且可通過誘發機體免疫反應損害心臟、消化系統、血液系統等全身多種器官。研究發現部分患者表現為咽痛,極少部分人患者血液中炎癥因子升高不明顯。抗生素治療是本疾病治療主要措施,常用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鏈霉素等藥物,主要以改善患者咳嗽、流涕等癥狀為主,殺滅支原體效果差,且抗生素應用會影響患者肝腎功能,鏈霉素等還具有神經及耳毒性等副作用。左氧氟沙星通過抑制細菌DNA旋轉酶(細菌拓撲異構酶II)活性,阻礙細菌DNA的復制,對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屬、衣原體、支原體均有抑制作用。該藥物半衰期長,服用后不良反應少。大環內脂類是支原體治療的常規藥物,阿奇霉素是第二代藥物常用于多種呼吸道感染治療。其主要是通過和50s核糖體亞單位結合阻止細菌轉肽過程,達到抑菌作用。并且該類藥物不易產生耐藥性,藥物進入人體后主要存在于人體組織,對肺組織多種微生物感染效果顯著,該藥物代謝快,副作用小。此次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指標阿奇組對比沙星組下降顯著,退熱時間、濕啰音消失時間也短于沙星組,阿奇組患者總有效率91.7%(55/60)顯著高于沙星組患者70.4%(38/54),p<0.05。
綜上所述,阿奇霉素對比左氧氟沙星治療支原體肺炎患者退熱時間及濕羅音消失快,感染控制效果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