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巖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總醫院暨(黑龍江省第二腫瘤醫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8
化療是肺癌患者的主要療法之一,同時也是導致癌癥患者因性疲乏的誘發因子,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生理負擔,如導致患者記憶力衰退、焦慮、抑郁等,不僅不利于化療的順利進行,還會致使患者喪失治療自信心。因此,需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防止不良護理事件的發生,改善患者因性疲乏的情況。為了探討肺癌化療患者采取優質化護理干預對患者因性疲乏的影響,筆者采取對照分析,論述如下:
1.1一般資料 抽取260例肺癌化療患者,隨機分為對照、觀察組。其中對照組年齡為36~83歲,平均為(69.14±8.13)歲,病程為1~11年,平均(6.21±5.10)年,其中男、女比例是34:31;觀察組年齡為37~82歲,平均為(70.32±5.20)歲,病程為2~13年,平均(6.33±3.31)年,男、女比例是36:29。基線資料對比顯示,P>0.05,具有可比性。
1.1.1納入標準 (1)均確診為肺癌患者,TNM分型為Ⅰ期~Ⅲ期;(2)化療治療耐受性高;(3)意識清晰,可進行有效溝通,能主訴病情,依從性較好。
1.1.2排除標準 (1)臨床癥狀不典型者;(2)肝、腎生理與代謝功能異常;(3)精神障礙或無法進行有效溝通患者;(4)合并其他類型惡性腫瘤、肺炎、肝腎功能障礙者;(5)血液系統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6)失訪者。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如健康教育、加強巡視等,觀察組行優質化護理干預:(1)護理人員需耐心解答患者的對于病情以及治療措施的疑問,重視患者主訴,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增強其治療的信心,安撫其不良情緒,以促進患者保持積極的態度,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2)評估患者的病灶情況,協助其進行影像學檢查,針對性制定護理計劃;排解患者緊張、不安的消極情緒,加強溝通與交流,并重視其護理反饋;(3)化療后,對于不好的結果,病人難免容易滋生焦慮、緊張的負面情緒,基于此情況,護理人員應加強與其作溝通交流;密切觀察患者心率、收縮壓、舒張壓等生命體征的變化;其次,病人難免容易滋生焦慮、緊張的負面情緒,醫護人員需及早意識到患者情緒問題,轉移其注意力,提高診療依從性;化療后需指導患者及其家屬相關藥物的使用方法、不良反應的處理方法等,囑咐其定期復診;(4)并發癥護理:化療前,可指導患者適當飲食并保證充足飲水,合理指導其飲食,食物宜易消化、高纖維、清淡為主,忌煙酒,。避免食用油膩食物;化療后需禁食禁水2h,避免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若患者出現惡心干嘔、嘔吐等情況,需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
1.3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PFS-R(因性疲乏評分):該量表包括認知、軀體感覺、行為、情感等4個方面,總分值為0~40分,分值越高則患者因性疲乏狀況越嚴重。
1.4統計學方法 試驗數據庫的建立采取Epidata標準軟件錄入并核對,統計學分析、檢驗使用SPSS 22.0標準系統。設定本次數據均呈現正態分布,計量資料表示為均值和標準差,行獨立T值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概率或百分比,行卡方檢驗,統計學顯著性結局顯示為P<0.05。
2.1兩組PFS-R評分對比:如表2。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護理態度、專業素養、健康教育的評分顯著更高,P<0.05。

表2 兩組PFS-R評分對比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肺癌一直是臨床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且其發病率在近年來不斷攀升[3-4]。由于身體機能的退化、放化療的副作用等因素,肺癌患者極易產生不良情緒,不利于疾病的診療,加重患者身心痛苦。許多患者甚至拒絕溝通、不配合治療,進一步加重疾病的惡化。化療治療屬于標準的惡性腫瘤治療方案,圍術期的護理干預有利于推動治療的順利進行。
因性疲乏是由癌癥相關治療或腫瘤本身所誘發的持續性疲憊感,可導致患者出現緊張、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進而演化為精神渙散,不利于疾病的診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PFS-R評分顯著更低,P<0.05,充分顯示優質化護理的有效性,可顯著改善患者因性疲乏狀況,排解患者負性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