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紅翠 國二寧 宋莉紅
1.北京市西城區廣外醫院急診科,北京 100055;2.北京市海淀區八里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北京 100142
重癥心力衰竭屬于臨床中一種危急且嚴重的心臟性疾病,老年群體為疾病高危人群。患者發病后存在嚴重的心衰,可能伴有心源性水腫、低鈉血癥等嚴重情況,血流動力學極為不穩定,會表現為意識和呼吸障礙,乏力等癥狀,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嚴重影響[1]。發生重癥心力衰竭后,患者的病死率較高、預后情況不理想,因此在急診內科接診后,首先要快速準確的分析患者疾病情況采取有效救治措施,對于提高急救有效率和改善預后具有積極作用和意義。為此,本次研究將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91例重癥心力衰竭作為研究對象,對急診內科對此類患者的臨床分析及診療措施進行深入研究。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自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81例,拋硬幣法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n=40)男女患者分別為24例、16例,年齡在60-74歲,平均年齡為(63.76±2.52)歲。觀察組(n=41)男女患者分別為26例、15例,年齡在60-77歲,平均年齡為(64.14±3.61)歲。患者均為急診內科收治,臨床癥狀和體征符合重癥心力衰竭診斷標準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無較大差異(P>0.05),可對比。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并全程監督本研究。患者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文件。
1.2治療方法
1.2.1急診內科臨床分析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及時準確的明確病情是后續救治的基礎和保障,臨床醫生需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和決策能力,能夠有效平衡血液動力學,及時改善患者心臟功能,提升救治有效率,降低病死率、改善預后。通常針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診內科需要及時處理好患者危及情況,如心律失常、休克、ST段抬高性心梗等。
1.2.2治療措施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救治措施:給予吸氧治療,根據情況選擇利尿劑、強心劑、血管擴張劑等藥物進行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同時給予美托洛爾(批號:國藥準字H32025391;廠家: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規格:25mg/片),藥物口服,初始計量為6.25mg/次,2次/日,觀察患者耐受度及治療效果,根據情況調整藥物服用劑量,最大使用劑量應<25mg,如果服用藥物后導致患者心率降低,需要減少服用劑量;使用厄貝沙坦氫氯噻嗪(產商: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058709;規格:150mg:12.5mg/片),藥物口服,1片/次,每日1次,服藥后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低血壓情況[2]。
1.3指標觀察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顯效(患者心功能改善為2個等級或是分級降至1級,各項臨床癥狀得到有效控制)、有效(患者心功能分級改善1個等級,臨床癥狀部分得到控制和改善)、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和心功能分級并無明顯改善,或進一步發展加重),(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治療有效率。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急診內科治療后心功能分級情況及患者死亡率。

2.1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及患者死亡率比較 對照組臨床治療有效率低于觀察組,患者死亡率高于觀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及患者死亡率比較[n(%)]
2.2比較兩組救治后心功能分級情況 觀察組患者心功能1、2級例數優于對照組,差異呈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救治后心功能分級情況 [n(%)]
心臟受到原發性心肌損害、心臟功能性疾病及心臟結構變化等因素影響,會導致心臟容量和壓力承受過重的負擔,機體心肌功能發生代償綜合征,被稱之為心力衰竭[3]。重癥心力衰竭指的是心血管疾病發展到終末期極端,心肌受到嚴重損傷會改變心肌結構從而弱化心室泵血能力。
大量臨床研究表明,重癥心力衰竭患者恢復正常心肌能量代謝是治療關鍵,可對心肌結構細胞進行有效保護,從而提升心肌功能改善臨床癥狀。
美托洛爾為選擇性β1受體阻滯劑,可降低循環系統釋放兒茶氨酚,從而降低心肌損傷為心臟減負,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且不會對呼吸道產生過大影響,臨床通常在抗心力衰竭常規治療基礎上使用本藥。厄貝沙坦為選擇性血管緊張素,使用對AT1受體介導的血管緊張素進行有效阻斷,可顯著降低患者心臟負擔,氫氯噻嗪可充分利用電解質減少體內血液容量,將血漿腎素活性提升,對心肌結構重塑具有良好抑制作用,能夠顯著提升患者心臟能力,對改善患者遠期預后具有積極作用[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22.68%,死亡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心功能1、2級例數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使用美托洛爾+厄貝沙坦氫氯噻嗪治療效果更加理想。
綜上可知,急診內科對重癥心率衰竭患者在常規急救同時應用美托洛爾+厄貝沙坦氫氯噻嗪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提升救治成功幾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