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勇
吉林省神經精神病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癲癇屬臨床發病率較高的腦組織慢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為腦組織內部神經元異常放電,發病機理與氧化應激性損傷、神經膠質細胞增生、離子通道異常狀態、神經遞質平衡破壞等相關[1]。癲癇患者多伴有神經系統損傷,認知功能障礙嚴重,可表現為記憶力、警覺性、注意力等方面異常,如未能及時行針對性治療可誘發神經系統永久性功能缺失[2]。臨床治療癲癇多采用對癥治療藥物干預,左乙拉西坦屬全新抗癲癇類藥物,臨床關于其臨床療效尚缺乏系統性研究分析。本次研究匯總并分析我院患者相關基線資料,探究左乙拉西坦治療的相關問題。
1.1一般資料 研究開展年限確定為2017年1月-2020年9月,納入樣本共40例癲癇患者,以治療藥物差異為依據,均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全部患者經臨床癥分析及腦電圖檢查等確診為癲癇,且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匯總分析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研究組男女性別之比為12:8,年齡區間跨度5-48歲,均數(26.77±2.89)歲,病程區間跨度2-5年,均數(3.05±1.27)年。對照組男女性別之比為11:9,年齡區間跨度6-45歲,均數(26.35±2.91)歲,病程區間跨度2-4年,均數(2.83±1.05)年,基線資料差異對本次研究結論無影響(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丙戊酸鈉治療,初始用藥劑量設定為10mg/kg.d,分早晚2次服用完成,治療期間密切監測患者癲癇發作情況,間隔1周可將治療劑量增加至20mg/kg.d,如癲癇發作未得到有效改善,可將治療劑量調整為30mg/kg.d,共治療24周。
研究組患者行左乙拉西坦治療,初始用藥劑量設定為10mg/kg.d,分早晚2次服用完成,治療期間密切監測患者癲癇發作情況,間隔1周可將治療劑量增加至25mg/kg.d,如癲癇發作未得到有效改善,可將治療劑量調整為35mg/kg.d,用藥前12周配合口服維生素B6,服用劑量為10mg,共治療24周。
1.3評價標準 利用MoCA(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評估患者治療前后認知功能評分,指標包括定向力、注意力、語言、抽象思維、執行力、命名、視空間、延遲記憶等,滿分為30分,得分與認知功能成正比。
依據兩組患者治療后癲癇發作頻率評估臨床療效,如發作頻率降低超90%屬顯效,發作頻率降低50%-90%為有效,其他情況為無效。
1.4統計學方法

2.1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oCA評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MoCA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更具優勢(P<0.05)。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oCA評分
2.2對比兩組臨床療效 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0.0%,研究組更具優勢(P<0.05)。
白前主治肺氣盛實的咳嗽;黃芪可化痰清肺熱;地龍、僵蠶可解痙攣通肺咯;半夏、麥冬具有滋陰潤肺、化痰止咳的作用;陳皮溫中理氣、祛痰消滯。全方升降有序,收散得宜,潤而不膩,溫而不燥。三拗湯由杏仁、甘草、炙麻黃組成,具有解表散熱、宣肅肺氣的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炙麻黃可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杏仁可化痰止咳;甘草既清熱解毒,又調和諸藥。諸藥聯用,共起滋陰潤肺、疏風解表、止咳平喘之效。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咳嗽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且治療時間更短,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P<0.05。
綜上所述,針對慢性咳嗽患者取中藥止嗽散合三拗湯加減治療,可顯著增強總有效率,有效改善癥狀,安全性較高,值得在臨床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