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震 董 瀟
1.山東省平陰縣人民醫院醫院腫瘤科,山東 濟南 250400;2.山東省平陰縣安城鄉醫院,山東 濟南 250400
消化道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s in digestive tract;MTD)是臨床多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具因該病死亡的患者不在少數,由于MTD在臨床診斷上存在一定的困難性,因此往往在確診時,病情已經進入發展期或晚期,對于MTD的整體治療和預后轉歸難以達到理想的狀態;因此在診治該病的時候,醫生鼓勵早發現、早診斷、及時治療可合理降低死亡風險;MTD屬于中度的敏感性腫瘤,開展放療治療可延長其生存率,因此放療治療往往為治療MTD的主要方式,且加用輔助藥物效果更佳[1]。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對象 入組對象為我院2018年1月~2019年2月66例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根據治療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3例:年齡36~69歲,平均年齡(45.26±6.35)歲。對照組33例:年齡39~69歲,平均年齡(46.35±6.35)歲。本次臨床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兩組患者在加入試驗后,分別經我院體檢,故此明確兩組患者治療前的相關數據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有關數據的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放療;采用瑞典Elekta直線加速器6MV-X實施放射治療,采用熱塑模固定患者體位,采用大孔徑的模擬定位CT實施增強掃描,將層厚設為5mm,繼續掃描,掃描完成后,采用Siemens系統將掃描結果傳送到CMS下的XIO計劃系統中,制定治療計劃。采用5~7個共面野適形或調強技術,直線加速器6MV-X外照射,常規分割2Gy/次,一天治療一次,一周治療五天。總共計量DT600GY、30F、6w。
觀察組:觀察組患者加用卡培他濱(國藥準字H20073024,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治療:825mg/m2,早晚服用,持續治療14d,一個周期為3周。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和不良反應。顯效為MTD的臨床癥狀消失,有效為部分好轉,無效為病情不穩定變化。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反應、手足綜合癥和骨髓抑制。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分析,計數資料經x2檢驗,以(%)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顯效20例,有效5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5.76%,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1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胃腸道反應1例,手足綜合征1例,骨髓抑制1例,不良反應9.09%,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隨著近年來,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放快,飲食習慣和作息習慣也在悄無聲息地快速變化,這一點在城市,尤其是一線大都市尤為明顯,而MTD的發病率也隨之不斷攀升,由于MTD死去的患者不斷在增多,這導致臨床上對于該病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MTD通常存在起病速度快,病發率較高和檢出率較低的病理特征,由于該病的早期檢出率低,往往在檢出的時候,病情普遍已經進入了發展期,這給治療和預后都帶來了極大的麻煩,因此往往轉歸水平差[1]。根據流行病學的有關調查表明:食管癌病人一般五年生存率很低,低至10~20%,中位生存率將近半年,因此是否開展放療治療尤為重要;又有臨床報道表明,MED患者在接受三維適行放療后,復查有效率超過70%,這說明放療治療的確有顯著作用[2]。
而在放療治療的同時加用藥物輔助,則可以提高臨床療效,MTD的治療中采取氟尿嘧啶類藥物具備良好的療效,該藥物屬于惡性腫瘤應用頻率較高的一線化療藥物,在臨床指南中,在09年將氟尿嘧啶類藥物指定為胃癌放射治療的增效藥物,該藥物經過國內外臨床反復驗證表明,確有較高應用價值,可明顯延長患者的壽命周期[3]。而卡倍他濱屬于氟尿嘧啶的衍生物,可對RNA和蛋白質的合成功能進行合理干預,具有與氟尿嘧啶相似的藥理作用,可在機體內部緩慢釋放出5-氟尿嘧啶,提升藥物生物利用率;卡倍他濱不影響細胞功能,其特征優勢在于激活胸苷酸磷酸化酶活性,降低全身暴露程度,壓縮至最小值,因此可以降低不良反應,抑制毒性作用;從這一方面來看,該藥物可快速提高胸苷酸磷酸化酶活性,并且毒性更低,聯合放療后,局部復發顯著較少,并且根據臨床表明3年復發率顯著較低[4]。
綜上所述,卡培他濱+放療治療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治療效果較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安全可靠,值得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