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張若
為沖高島內疫苗接種覆蓋率,臺防疫指揮中心又玩弄文字游戲,改為采用“劑次人口比”取代第一劑疫苗覆蓋率的統計方式,結果遭專家質疑全世界沒人這樣算,只為美化數字,達到蔡英文7月底“臺灣25%疫苗覆蓋率”的目標。
據臺灣《中國時報》15日報道,臺防疫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稱,所謂“劑次人口比”就是不單看接種第一針疫苗的人數,而是將第一針、第二針的接種數字加總后除以全臺人口數,所得出的百分比當作整體疫苗覆蓋率。目前臺灣接種第一針疫苗的覆蓋率為15.9%,若用“劑次人口比”計算就是16.27%。臺防疫指揮官陳時中14日坦承,用“劑次人口比”計算疫苗覆蓋率是蔡英文的意思,但指揮中心并非因她的要求而做,只是為了讓數據在國際間能夠被看得更清楚。他還聲稱,國際上除臺灣外,還有很多國家和地區采用“劑次人口比”的算法,包括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英國牛津大學以及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紐約時報》、彭博社和日本《讀賣新聞》等媒體,因此未來仍會繼續使用“劑次人口比”來估算疫苗整體覆蓋率。臺“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稱,蔡英文曾請防疫指揮中心參考國際方式,詳實發布疫苗接種進度,讓民眾及國際清楚了解。
不過仔細一看,臺防疫指揮中心所整理出的“先例”僅有美國CDC,其他像英國牛津大學等屬于學術單位,CNN和彭博社等都是媒體,理所當然引用美國CDC所提供的數據;英國和日本媒體,并不能代表該國的官方機構立場。前“疾管局長”蘇益仁稱,美國采用“劑次人口比”計算疫苗覆蓋率,是因為第一針疫苗覆蓋率已達高標,超過七成,但第二針覆蓋率卻只有四五成,若要進一步看出疫苗接種情形,當然要改用“劑次人口比”,而臺灣目前的低疫苗覆蓋率完全無法相提并論,當務之急當然是想辦法提高第一針疫苗覆蓋率,因此用第一針、第二針接種比例統計就好;若將兩者混為一談,不僅會讓真實情形失真,還可能造成誤判。他直言,現階段改用“劑次人口比”,恐怕只是為滿足蔡英文7月底前達標25%的政治支票。
聯合新聞網15日直言,“劑次人口比”的本質是不管你是否曾經接種過什么疫苗,只要與新冠防疫有關聯的,統統都列入績效。國民黨“立委”陳以信稱,“劑次人口比”的滿分應是200%,因為一人要打兩針;蔡英文之前喊25%,只算第一針,因此實際上應只有12.5%。他以小學生吃早餐舉例稱,如果30個學生有10人吃過燒餅、5人吃過面包,其中3人既吃燒餅又吃面包,老師解答說吃過早餐的共18人,全班早餐覆蓋率達六成,“這個數學老師一定被轟出學校,因為誤人子弟”。他說,“明明疾管署那么多醫生,聯考數學都很好,為何現在要玩弄數字游戲欺騙民眾?”國民黨黨團總召集人費鴻泰諷刺說,這是繼之前發明“校正回歸”之后又一個世界級大笑話,就是為了圓蔡英文說7月底前覆蓋率要達到25%的承諾,就是蔡英文的一塊遮羞布。臺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說,當局改用“劑次人口比”確實有美化數字之嫌。臺北市長柯文哲15日還表示,疫苗覆蓋率就是打第一針占百分之幾,第二針百分之幾,這是世界各地的通用標準,用這個就好,不用自己再發明一個標準。
島內民眾也不買賬。不少網友留言表示,“都有‘校正回歸了,再創一個‘劑次人口比,一點也不意外”“不管什么東西都玩文字游戲,騙人騙鬼”。還有人嘲諷說,“世界怎么跟得上臺灣?”聯合新聞網15日評論稱,臺灣防疫現況如何?其實不必掩飾,指揮官就算要迎合上意,也總要回歸事實,“疫苗奇缺,疫苗接種率臺灣全球吊車尾,這是無法掩蓋的事實”?!?/p>
環球時報202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