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蒂·霍洛維茨教授是創傷研究領域的世界級頂尖專家,他把人類撫平心理創傷的過程劃分為下列5個階段:
很多人在經歷創傷之后,都會立即進入“痛哭”階段。無法相信所發生的事情,被意外擊倒,非常驚慌,甚至無法工作、外出、社交,只能蜷縮在屋子里有時痛哭,有時尖叫。

“痛哭”階段過去之后,與創傷有關的想法、影像和記憶,會如潮水一般洶涌而來。它們是如此令人沮喪,以致大腦會自動開啟防御機制,將它們擋在意識之外。此時的麻木和抗拒,是重要的自我保護機制。正如一位女士所說的:“我感到自己心如鐵石。我把自己的內心完全封閉起來……在周圍筑起一道墻。對我來說,這是應對創傷的方式。”

但是,抗拒和麻木(更常見的說法是“回避”)并不能一直持續下去,我們的記憶實在太過強大,它總有一刻會突破封鎖。這樣的“入侵式回憶”突然襲來,讓人感到痛苦。

人們常會在抗拒和入侵式回憶這兩個階段之間來回搖擺。但大多數人都能鼓起勇氣,嘗試把與創傷有關的信息存入長期記憶,但是這個過程實在太過痛苦,一次只能完成一小步。想起一點,就忘記一點——這就是所謂的“理解創傷”。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就來到了最后一個階段:撫平創傷。儲存在短期記憶中的創傷回憶,在此階段終于被轉存為長期記憶。經過幾輪的回憶與情感釋放,對造成心理創傷的事件,有了新的認知,情感也得到撫慰。撫平創傷的階段,是我們開始慢慢邁向新生活的開始。

這5個階段不是固定不變的,并非所有人都會照此順序走完自己的心路歷程,但這卻為我們了解創傷到康復這一心理過程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認識,讓處在創傷中痛苦、茫然的人們燃起希望、得到安慰——雖然現在很痛苦,但終究會有撫平傷痛的那一天。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