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認為孩子學習好,絕對不是家長逼出來、管出來的,那是孩子發自內心的熱情,是孩子從心里自己就想把這事兒做好。不僅學習是這樣,做任何事都是這樣。
這就是現在流行的說法,把這叫作“內驅力”吧。我女兒小的時候還沒有這個概念,我激發她愛學習的熱情就是帶著她玩兒。
一到寒暑假,我們就全國各地地玩兒,直到開學了再回來。記得上小學前的那個暑假,我們在開學前一天才回來,就連新書都是同學幫著領的。
有人說:“假期還有不少課呢,不能耽誤。”我卻覺得,假期的那幾節課和孩子的“見識”比起來,真算不了什么。這一路走來,女兒見過了大江、大河、大海,見到了她在詩詞中背過的名勝古跡,知道了各地的風土人情……有一個暑假,我們用了35天時間走完了整個絲綢之路,從上海出發,到新疆的喀納斯,再去大連。這一路旅程帶給她的體驗,比學多少歷史知識都有效。更重要的是,這些旅行開闊了孩子的眼界,讓她知道世界真的很大——如果你想融入這個世界,過得精彩,那么就一定要讓自己有本事、有能力去征服它。
女兒見過了世界的廣闊,她就有了學習的勁頭兒。我從不在學習上逼迫她,但我會在其他方面盡量創造好的條件給她支持,讓她有目標、有學習的熱情。
關于學習本身,我不會逼迫孩子,但我們會共同樹立目標。
比如,對我小兒子來說,我們的目標就是清華大學。目標立住了,作為家長,我要做的是“搭建課程的框架體系”。
從小學到高中,每一個學科在每個階段要完成什么任務,我會提前做好規劃。比如,女兒在小學階段的主要學科任務就是打好英語和語文的基礎。女兒小的時候,還不像現在網絡資源這么發達,但我還是盡力幫她找英文歌曲、動畫片、電影來磨耳朵,買英語繪本、原著來閱讀、朗讀……可以說,女兒在小學的時候英語能力就達到了高中的水平,所以,在上中學之后,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理科的學習、鉆研上。
大人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做的更多的不是具體地指導,而是“通觀全局”,幫助孩子把握方向和輕重緩急,哪個是重點,哪個年齡段要做什么事情。
家長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并且能夠持之以恒堅持的話,孩子的堅持是沒有問題的。
我總說自己是一個學習型的媽媽,我也在不斷地調整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以前在教育女兒的時候,說實話,我的脾氣有點兒急,有時候控制不住自己,特別是在陪孩子練鋼琴的時候,陪得那是相當不容易。我倆很少因為學習“雞飛狗跳”,卻常常因為練琴“急赤白臉”。現在我也反思,我們從沒有想過學鋼琴專業,把一件本是興趣愛好的事,變得這么痛苦,其實真沒有必要。所以,對小兒子的音樂教育,我寬松了很多,讓興趣回歸興趣本身,這是讓孩子和大人都快樂的事。
在一個花香撲鼻的茶室,我和小樹媽媽聊了一個下午。窗外已是寒冬,可屋內的氣氛是那樣溫馨。聽著小樹媽媽娓娓道來她陪伴女兒、兒子成長的點滴,讓我想到那句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小樹媽媽是一位智慧的母親,她用“高屋建瓴”的方式來引領孩子的成長。我贊賞小樹媽給予孩子的財富,它們更加厚重和深遠,將伴隨孩子終生,那是長遠的目光和廣闊的見識。
編輯/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