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菲凡
前不久,在家長會后,有一位媽媽拉著我的手,很急切地問:“我家孩子想當職業電競選手,但我拿不定主意,看你這么年輕,想問問你,孩子搞電競有前途嗎?”
我驚訝于竟然有家長愿意為孩子的愛好認真考慮,畢竟電競對于很多家長來說,都是不務正業的“打游戲”,是拉低成績的罪魁禍首。
這個領域在青少年,尤其是男生中最為活躍,他們的手機里或多或少都裝著一兩款手游,是作為放松的娛樂項目。日積月累,一不小心就萌發了成為職業選手的念頭。
我并不太了解這位媽媽的兒子,自然不好下定論,但腦子靈光一現,突然想起最近爆火的“電競勸退業務”,就讓這位媽媽試一試。
所謂電競勸退,是電競機構額外開展的業務,在兩三個月內集結有想法的學生來體驗電競培訓,最終給出一份評測報告,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認清現實——自己適不適合走這條路。這項業務成功勸退了近九成的學生,因為成為職業選手并不像他們想的那么簡單。
電競勸退最大的創新點在于直面游戲,它以進為退,與過去采用強制遠離游戲的“電擊療法”有本質上的區別。在經歷過“豫章書院”的摧殘后,化名為鄭曉龍的少年回到家中揚言要“殺掉父母”,父母本意是為糾正他染上網癮的習慣,沒想到最終卻造成了兒子的心理崩潰。成都一家電競機構的創始人侯旭接待了這位少年。在三個月訓練期滿后,發現自己無法成為職業選手后,少年夢想破滅,但他的心理問題仍然無法修復。
一開始,鄭曉龍的父母就走錯了路,為了迅速地戒掉網癮,父母只一味地阻止,不讓他嘗試多種的可能性,單純用粗暴的手段直接管控少年的思想,因此誘發了少年的心理疾病。
與之相反的是,侯旭談到他接觸的一些父母:在孩子有強烈的想法后,就同孩子商量,暑期在機構訓練無果就回歸學校。這樣的學生往往心理負擔更小,也能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并不適合這條道路。
所以,如果你家的孩子也沉迷于游戲,并且因為排名上了榜單而洋洋得意,嚷嚷著要輟學當職業選手,不妨采取名為培訓、實則勸退的“電競勸退”方式,讓他親身體驗成為職業選手究竟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當他發現無論如何也無法達到標準,自然而然會放棄,選擇另外一條路。
那么歸根結底,電競勸退的是什么呢?它勸退的是青少年逃避學習、不正面迎接挑戰的心,勸退的也是他們不切實際、找借口沉迷于游戲的幻想。
很多孩子覺得自己的父母既不新潮,也跟不上時代,對于新興的主播、電競選手等職業一點兒也不了解,因此不愿意同父母過多解釋,就想一條路走到黑。
這時,父母千萬不能因為對這類職業抱有偏見,固執地認定這是敗壞孩子成績的元兇,就按照傳統的觀念一棍子打死,這樣反而助長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心理——你不讓我做,我就偏要做。
不如嘗試“用魔法打敗魔法”的方法,既然你想嘗試,那就讓你去訓練。兩三個月的時間,你會真正明白當職業選手意味著什么,而你又和別人有如何大的差距,從而認清現實,回歸正軌。
假如你的家中有這樣一位狂熱的電競愛好者,又或者這個孩子就是你自己,何不從現在開始就去嘗試?在面臨巨大的職業挑戰上,我相信你會作出正確的抉擇。
編輯/張春艷